9年造假200亿,退市!

近年来,各大上市公司国企央企都接到了财政部的要求:严查虚假贸易。

央企方面,陆陆续续发布了《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贸易管理严禁各类虚假贸易的通知》(国资发财评规〔2023〕74号)等文件,明确了“十不准”要求,划定虚假贸易禁区,并加大追责问责力度。

%title插图%num

什么是虚假贸易?

具体来说,包括8种形式。

1、背离主业的贸易:开展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的贸易活动。

2、无商业实质的贸易:参与特定利益关系企业间无真实交易目的的贸易,人为增加不必要的交易环节。

3、融资性贸易:以贸易为名,行融资之实,缺乏真实货物交易。

4、空转、走单贸易:对交易标的无控制权,货物未实际流转

5、循环贸易:无真实商业目的,资金在关联企业间循环。

6、异常贸易:交易价格、毛利率等明显不符合市场规律。

7、非标仓单交易:开展风险较高的非标准仓单交易。

8、内控缺失的贸易:在缺乏有效内控机制的情况下开展贸易业务。

为什么要整治虚假贸易?

其根源是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句话讲起来很宽泛,但细节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地方,关系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发展模式。

对于央国企来说,属于挤水分,把真实业绩显现出来,避免领导人虚报。虚假贸易存在大量的寻租空间,虚增业绩,容易导致金融风险。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虚假贸易更是会误导投资者,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8月8日晚间,证监会公布对*ST高鸿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最大的问题,就是虚假贸易。

一、造假链路

根据告知书,可以了解到公司的造假链路。

2015年以来,高鸿股份通过子公司北京大唐高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度参与了由南京庆亚实际控制人江庆主导的笔记本电脑虚假贸易骗局。

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中,供应商和客户均由江庆一手安排,业务资金、合同和物流单据在封闭的环流中空转,整个交易链条中根本没有实质性的货物流通,完全是一场自导自演的财务游戏。

划重点,这属于第四种虚假贸易方式:空转、走单贸易。

这场骗局还未落幕,高鸿股份又开辟了新的造假战场——通过IT系统等产品的虚假贸易来虚增业绩。

2018年和2020年,其子公司高鸿数据和高鸿恒昌科技有限公司就操盘了这类虚假业务;到了2022至2023年,造假规模进一步扩大,高鸿股份联合高鸿数据、江苏高鸿鼎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高鸿鼎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将造假触角延伸至服务器和笔记本电脑领域。

经查证,这场持续九年的财务造假累计虚增营业收入高达198.76亿元,其中2015年虚增6.94亿元,2016年24.52亿元,2017年24.20亿元,2018年32.59亿元,2019年更达到惊人的56.34亿元,2020年24.83亿元,2021年18.05亿元,2022年7.35亿元,2023年3.94亿元,这些虚增金额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从最低6.65%到最高49.38%不等。

利润造假同样触目惊心,九年累计虚增利润总额7622.59万元,各年度虚增金额从67.36万元到2190.52万元不等,其中2019年虚增利润占比竟高达当期披露利润的64.88%。

需要注意的是,高鸿股份财务造假是在上市之前,这意味着公司上市是欺诈发行,将资本市场变成了其圈钱骗局的最后一环。

目前处罚结果是公司被罚款1.35亿元,9名涉事董监高合计被罚2675万元,其中董事长和时任总经理付景林被罚750万元并市场禁入10年,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丁明锋被罚600万元并市场禁入5年。配合造假的第三方实际控制人也被处以700万元的罚款。

除了证监会的处罚外,公司还要面临着股民集体诉讼。

二、如何判断虚假贸易

虚假贸易都有一个特点,有票没钱。

伪造业绩容易,但真的掏钱很难。所以绝大多数虚假贸易都没有真实的现金流流转,体现在现金流量表里,就是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表现不佳甚至负数。

%title插图%num

数据来源:iFind

公司2020年起,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就非常低,2021年、2022年短暂两年正数之后,2023年和2024年更是成了负数。

这就意味着公司的业绩有水分了。

除此之外,收现比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所谓收现比,是指销售货物收到的现金除以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

该指标大于1,说明当期的销货全部变现,而且又收回了部分前期的应收账款,这种状况应当与应收账款的下降相对应;

该指标等于1,企业的销货收到的现金与本期的销售收入基本一致,说明企业的销货没有形成挂账,资金周转良好;

该指标小于1,说明当期的销货没有收回足额的现金,应收账款挂账增多,存在坏账风险。

(备注:为便于理解,忽略了税金的影响进行了简化计算,基本不影响结论)

不过,公司的造假手段比较高明,通过多家公司打掩护,这较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资金的闭环,从而这收现比上表现不明显。但这个指标和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配合来排查虚假贸易,是非常好用的。

三、回顾2024年年报

其实在2024年的时候,公司就已经强弩之末难以为继了。

2024年度,*ST高鸿的营业总收入为14.64亿元人民币,与2023年度的59.31亿元相比,同比骤降75.31%。断崖式的收入下跌,直接原因是公司面临的多重经营困境,包括债务违约、银行账户被冻结以及涉及多起诉讼案件,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公司的正常业务运营和市场开拓能力,导致订单减少、项目执行受阻,最终反映在收入的急剧萎缩。

%title插图%num

数据来源:iFind

财务造假事件的曝光,彻底摧毁了市场对公司财务数据的信任,导致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流失,业务拓展举步维艰。同时,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进一步加剧了其融资困境,使得公司难以获得维持正常运营所需的资金,从而陷入了“收入下降-亏损加剧-融资困难-业务萎缩”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