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不是再依靠一场营销,一次风味的发明,就能获得胜利的时代了。
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各家老二,雪碧和七喜之间的互撕,其实同样精彩,也已经延续了半个世纪。
同为柠檬味碳酸饮料,七喜和雪碧谁更早出现呢?
雪碧为什么又可以叫做柠檬味芬达呢?
这期内容,我们来聊一聊雪碧和七喜之间的恩怨情仇。
01
故事还要从1929年讲起。
这一年,在美国中部的圣路易斯,一个60岁的饮料销售员查尔斯·格里格(Charles Leiper Grigg),展开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
作为一个连续创业失败者,格里格曾经尝试过各种生意。随着年龄渐长,他决定再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不行就收手了。
这次,他把目光放到了一个非常细分的赛道:青柠味饮料。
作为资深饮料从业者,格里格深知,如果没点科技狠活,光是卖香精小甜水,在市场上是混不下去的。
于是他搞出了一款含锂柠檬青柠苏打水。
人们喝完以后,不仅能解渴生津,居然还能「提振情绪」。
格里格表示,是镇静剂,我往里面加了镇静剂!
没错,格里格在这款产品里加入了柠檬酸锂(lithium citrate)。
这种成分,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种用于治疗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稳定剂产品。
作为药食大国,美国人往糖水里加佐料一小点也是老传统了。
毕竟可口可乐早年主要成分就有古柯碱,被宣称有止咳作用。百事可乐早期则含有胃蛋白酶,可以助消化,Pepsi这个名词就是「消化不良」(dyspepsia)一词的词根。
所以什么可口可乐大战百事可乐,就是川贝枇杷露大战午时茶。
而格里格的苏打水,在当时,更是乘上了美国社会大版本的东风。
在1929大萧条之下,全美人民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恐惧。而格里格推出的这款产品,不仅廉价,且自带药理学buff,逐渐打开了市场。
不久之后,这款产品延续着「化学攻击」的思路,更名为「七喜含锂柠檬苏打水」(7up Lithiated Lemon Soda)。
在官方解释中,7代表了七种天然的饮料成分,但是,这款产品更关键的字眼,仍然是「含锂」。
在七喜的早期广告中,拼命宣传柠檬酸锂的功效,声称这款产品,不仅能够使人镇静,甚至还能用于解酒,是一款能「带来真正冲击力」的美味饮品。
直到1948年,美国政府才终于禁止在饮料中添加柠檬酸锂,但是这个时候,七喜早就瞒天过海,成为仅次可口可乐和百事的畅销品牌。
在柠檬口味饮料里,七喜傲视群雄,独孤求败,以90%的份额垄断了市场。
树大招风,小七这么跳,肯定要引来老大的敲打。
1961年,美国佐治亚州,可口可乐亚特兰大总部,一群高层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商讨,如何压制七喜。
于是他们拿出了旗下一员猛将,那就是——芬达!
02
等等,不是雪碧吗?跟芬达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要聊雪碧,就必须回到可口可乐最不愿提及的一段黑历史。那就是芬达在纳粹德国的诞生。
1941年,随着美国正式参与二战,德国的可口可乐公司面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
当时可口可乐已经是德国很受欢迎的饮料,但因为贸易禁运,可口可乐的「神秘配方」被禁止运到德国。
没有糖浆原料,就造不出可口可乐。
同时在德国本土,公司还面临着被国有化的风险。可以说是两面受气。
德国可口可乐公司当时的负责人叫马克斯·基斯,是个很纯粹的商人,并且对可口可乐非常忠诚。他决心要保住公司。
于是他叫来了公司的化学专家,研究如何使用现有的材料,来生产德国的饮料,并且最终制作出一款具有混合口味的半透明苏打水。
之所以是混合口味,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他们使用的原材料几乎都是来自农产品市场的一些废料:
制作奶酪剩下的副产品——乳清,和压榨苹果酒之后剩下的渣子——果肉纤维。
虽然这玩意儿跟可乐已经没有半毛钱关系,而且使用的都是一些「边角料中的边角料」(leftovers of the leftovers),但马克斯·基斯充分发挥了可口可乐最强大的基因——营销,给产品命名为Fanta。
这个词来源于德语中Fantasie一词,意思是「想象力」。
用废料做饮料,怎么不算有想象力呢?
这款产品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在糖受到管制的情况下,这玩意儿压根没什么竞品。
很多德国家庭购买芬达,就不是用来喝的,是直接把芬达当糖使,用来做菜,搞个芬达炖香肠什么的。
同时,马克思·基斯还跟纳粹当局social,德国打到哪儿,他就接管当地的可口可乐工厂,用来生产芬达。
当然这段与第三帝国的合作,就是不被可口可乐承认的黑历史了。
就这样,芬达被推广到了全欧洲。等到战争结束,已经卖出了300万箱。
马克斯·基斯作为功臣,被升职为可口可乐的欧洲负责人。而芬达这个品牌,也被保留了下来。
可口可乐对芬达的利用非常巧妙,定位是混合果味汽水。
这样一来,就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果味,适应各地客户的偏好。
像我们最熟知的橙味芬达,就是在引入意大利时,采用了那不勒斯橙子为原料。
顺带提一嘴。在可口可乐所有的无糖产品里,无糖(橙味)芬达,是味道最接近原版的饮料。
既然可以采用不同果味,那面对七喜的竞争,可口可乐就决定使用芬达家族的青柠味产品,在美国市场应战了。
不过,鉴于在美国消费者的认知中,芬达就是一款橙味饮料,因此,可口可乐把这款产品,重新命名为Sprite,也就是雪碧。
所以说,雪碧完全可以看作是青柠味芬达。
Sprite的意思是精灵。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可口可乐为了冬季的销售,将自己和圣诞老人绑定在一起,普及了圣诞老人红白相间的形象。
而为了营销雪碧,则又给圣诞老人创造了一个绿色小精灵。这种明亮绿色的设计,主要目的就是向消费者传递出一种与可乐类饮料截然不同的形象——清爽、不含咖啡因,让消费者可以多一种选择。
可以说,自雪碧诞生起,可口可乐就对它寄予了厚望。而面对这个强劲的对手,七喜作为柠檬口味的扛把子,很快做出了回应。
03
1967到1969年,七喜找来了顶级广告公司智威汤逊,发起了一场「非可乐」(Uncola)的营销运动。
这个营销的精妙之处在于,大部分品牌企图通过营销告诉消费者「我是什么」,而「非可乐」的口号则是界定自己「不是什么」。
在百事可乐跟可口可乐的经典战役中,百事可乐一直力图证明的是「我更好喝」,但在七喜这里,则是完全跳出可口可乐的叙事。
七喜采用了迷幻风格的色彩风格,并以此为基调,制作海报和广告。
广告语更是直击可口可乐的痛点:
「清爽、纯净,不含咖啡因;过去没有,将来也绝不会有」
(Crisp and clean, and no caffeine; never had it, never will)
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天才般的心理操纵,它完美地捕捉到了时代的精神内核。
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嬉皮士的年代,是反主流文化的年代。而可口可乐在年轻人心中,是一个老品牌,是代表美国传统的老古董。
因此,喝七喜,变成了一种告别宣言,一种对年轻身份的表达,一种对主流文化的叛逆。
它直接把雪碧最大的优势,也就是依托于可口可乐,变成了最大的劣势。
随着广告的传播,七喜的销量,在一年之内,飙升了56%。而且在销量之外,七喜还为自己塑造出了叛逆者的身份。
这次进攻,让七喜面对可口可乐这个强劲的对手,守住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不过可口可乐并未放弃雪碧这张小王。虽然营销输了一时,但二十年间,依然利用自己强大的推广和分销能力,让雪碧逐渐蚕食着七喜的领地。
直到90年代,时机成熟,雪碧暴起反击,向柠檬口味的王者发起了最后冲锋。而关键,就是装瓶商。
所谓「装瓶商」,在本质上,就是可口可乐的加盟商,它们是特许经营中的一环,但是,又跟其他行业的加盟商不太相同。
一般来说,现代的加盟商,可能只是一个门店而已,它主要的功能,就是在终端卖货。但是,「装瓶商」的工作范围,不仅限于卖货,还需要投入巨额资本,建设工厂,购买设备,把总部运来的浓缩糖浆,与水混合,制成完整的产品,然后建立运输车队,把货品送到大街小巷,铺满大小货架。
拿现在的国内市场来说,可口可乐,有两大装瓶商。在北方市场,主要是中粮可口可乐,而在南方市场,主要是太古可口可乐。而可口可乐总公司,则掌握着最核心的浓缩糖浆配方,以及可口可乐最具价值的品牌资产。
大家不要以为,装瓶商在品牌面前,是完全弱势的,事实不一定是这样。
比如,有一种装瓶商,叫做「交叉特许经营」,他们会同时加盟多个品牌,并灵活决定生产比例。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品牌激烈搏杀的战场,这类装瓶商的话语权,可能比品牌本身还要大。因为货架是有限的,资源也是有限的,谁能赢得装瓶商的欢迎,谁就能获得更多市场。
所以,可口可乐决定,在装瓶商的领域,开辟敌后战场,直接策反他们。可口可乐向那些 「脚踏两只船」,也就是同时销售七喜和雪碧的装瓶商,发起了宣传攻势。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内部策反」,主题叫做「未来属于雪碧」。可口可乐展示了很多数据和图表,告诉他们,销售七喜没有前途,这个品牌正在衰落。而加入可口可乐,才有更光明的未来。
除此之外,面对瓶装商,可口·可里昂表示:如果你们销售雪碧,我就会给你们一个无法拒绝的进货成本,以及高额返利。
但是,如果你不识趣,那明年雪碧的经销权,我可就得重新考虑考虑了。
最终,在可口可乐的强大攻势下,11家七喜的装瓶商当中,有5家转投雪碧的怀抱。
这一战,雪碧打得七喜措手不及。面对可口可乐的挖墙脚行为,七喜公司非常愤怒,他们一纸诉状,将可口可乐公司告上法庭,指责他们使用虚假宣传,误导装瓶商毁约。但是打官司,谁能比得过可口可乐呢?七喜最终输了诉讼。
在地面战役极大压缩了七喜的生存空间后,1994年,可口可乐对七喜发动了决定性空袭,展开了雪碧营销史上最关键的战役:「服从你的渴望」(Obey Your Thirst)。
就和七喜一样,雪碧是一种「非可乐」的选择。如果说可乐代表着主流人群,那雪碧在可口可乐集团里,扮演的就是潮流化、年轻化的角色。
但显然,雪碧不能像七喜那样大喊「我跟可乐不一样」,跟老大哥割席。它采取了一个更精妙、更进一步的办法。
看文章的朋友可以想一下,年轻人一个很反感的事情是什么?就是长辈告诉你,你必须这么做,对吧。
雪碧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告诉年轻人,服从你的渴望,做你想做的事情。
如果说七喜表达的是「我跟那些主流人群不一样」,那雪碧要说的是,则是「我站在你这一边」。
为此,雪碧将自己融入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潮流文化中:rap和篮球。
雪碧一方面联合当时许多嘻哈歌手推出单曲,一方面与NBA深度合作,签下许多球员,包括在96年签下科比,03年签下詹姆斯。
背靠可口可乐强大的分销能力,又绑定了8、90年代传播最迅速的潮流文化,雪碧基本上是把七喜吊起来打。
可以看到的是,雪碧一直将音乐和体育作为自己的武器,也将这种策略延续到了国内。
比如雪碧的一些经典广告,大家应该都有印象,请伏明霞代言的「晶晶亮,透心凉」,还有后面跟周杰伦合作的「透心凉,心飞扬」等等。
04
雪碧和七喜在美国本土市场打得昏天黑地,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出现了更复杂的情况。
事实上,美国市场上的七喜,和国际市场上的七喜,根本不是同一个七喜。
1986年,七喜当时的母公司,烟草巨头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他们把公司一分为二,卖了出去。美国本土的部分,卖给了可口可乐的老对手胡椒博士。
而它的国际业务,则是卖给了可口可乐更强劲的老对手,百事可乐。
一头猪分开卖,都卖给可口可乐的死对头,可见七喜的老东家对它恨得深沉。
凭借着百事集团在国际上的运营能力和产品渠道,七喜继续在全球各个市场,和雪碧展开缠斗。
但是在中国市场,七喜从来就不是跟雪碧一个量级的对手,几乎只是一个雪碧的替代品。
这里面固然有雪碧在国内营销强势的原因,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可口可乐在分销渠道上的强势。
在八九十年代,很多家庭都还没有实现饮料自由,碳酸饮料往往是在聚会、婚宴、过年时出现的。
这个习惯甚至沿袭到了现在,但凡聚餐, 就可能会在桌子上有两个大瓶饮料,而且极大概率是一瓶可乐,一瓶雪碧。
雪碧跟可乐永远如影随形,焦不离孟。几乎成了一个时代里,碳酸饮料的代名词。
我认为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是,得益于雪碧透明的颜色,很多家长会觉得雪碧没有添加色素,相比可乐要来得健康点。这也让雪碧很成功地成为了「非可乐」最好的选择。
别说七喜在国内打不赢雪碧,一个冷知识是,在2021年之前,连可口可乐都是卖不过雪碧的,百事可乐也一直落后于雪碧。
而七喜这个品牌,可以说是命运多舛。在被创始人格里格家族出售以后,经历了多次卖身,所有权非常分散。
对每一个买它的人来说,七喜都只是这些集团,在不同市场,对抗可口可乐的一枚棋子。这也让七喜的运营,变得极为混乱。
例如,虽然在国际市场,七喜属于百事,但在美国本土,它又是百事旗下其他青柠味饮料的敌人。
这也导致从80年代起,面对雪碧,七喜压根组织不了一次统一的战役。而雪碧作为可口可乐的亲儿子,却能享受可口可乐的全力扶持。
这就不是一场资源对等的战斗,七喜丢掉青柠味碳酸饮料的王冠,输给雪碧,也就不稀奇了。
虽然雪碧和七喜早已决出了胜负,但在今天,二者面临的对手,恐怕已经不是彼此,而是时代。
自从健康潮流席卷全球,「无糖」成了版本答案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碳酸饮料的销量,都迎来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即使各个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无糖」版本,也没有扭转这个趋势。
今天再去便利店里,可乐也好,雪碧也好,七喜也好,都不再是第一选择。各种茶饮、功能饮料,都摆满了货架。
而在便利店外,这些碳酸饮料,还要面对咖啡、奶茶们的围剿。
这已经不是再依靠一场营销,一次风味的发明,就能获得胜利的时代了。
或许在未来,单一的王者不会再存在,群雄逐鹿,才是市场的常态。
关注IC实验室视频号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商业世界的有趣就在这里。
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见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