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款机器人首次曝光!这场大会藏着改变未来的秘密

%title插图%num

文 / 零度

来源 / 节点财经

8 月 8 日至 12 日,以 “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 为主题的 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盛大举行。《节点财经》第一时间去逛了今年的大会,此次展会规模盛大,汇聚了 200 多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带来 1500 余件展品。

今年来,具身机器人赛道异常火热。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发生融资事件超过83起,总金额突破14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市场融资金额合计约84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比重近六成。

资本的密集下注正在推动这一新兴赛道从“热潮”走向“硬碰硬”的产业化竞争阶段。这场大会恰逢其时,参展的企业中,包括50余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创下了历届大会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节点财经》发现,今年大会参展的企业中,有100多款新产品,都是第一次亮相,简直就是机器人界的超级 “狂欢派对” 。《节点财经》总结了大会上的三个亮点,带领您一起云逛展。

01 具身智能 “破壁”: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战场

《节点财经》逛了一圈大会,要说全场哪个展区最吸睛,那一定是具身智能了。

过去很长时间,机器人都是实验室的产物,今年来,具身机器人赛道投融资火热,但和过去不同的是,投资人都会问上一句“商业化落地如何?”这也证明了,整个产业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技术的成熟,才是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展会上,一些人形机器人已经可以接收模糊语义指令,并结合视觉识别、空间感知、任务规划,自主完成抓取、搬运甚至路径选择。比如星海图的 R1 Pro 机器人。有消费者指挥它去抓娃娃,机器人稳稳地伸出机械臂,精准地抓起娃娃,放进指定位置,动作流畅得让人惊叹。还有人喊了一嗓子 “把床铺好”,R1 Pro 立马开始琢磨,先把被子展开,然后左一下、右一下,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他们家的科学家自豪地介绍,新出的 “星海图 G – 0 模型” 能把机器人全身 23 个关节控制得无比精准,就像是有自主意识一样。

%title插图%num

有了技术,下一个问题就是商业化落地,核心是应用场景的拓展。

一般而言,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场景拓展都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封闭到开放。先从工厂等简单的、封闭的场景开始推广,在这些场景中,环境相对可控,任务相对明确,便于人形机器人进行适应性调整和优化。

例如,在工业制造中,让机器人从事简单的搬运、分拣等工作。然后,再逐步向更开放、更复杂的场景拓展,如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领域。

今年的大会上,很多家企业展出的人形或移动机器人不再仅仅是“娱乐”,而是真正能到工厂干活、去厨房做饭的“智能体”。

%title插图%num

《节点财经》到越疆科技的展台转了一圈,其推出的DOBOT AtomⅡ 在工厂生产线上,左手拧轴承,精度能精确到 0.1 毫米,就这手艺,好多老师傅都得竖大拇指;右手也没闲着,同时分拣不同零件,速度快不说,还不出错;切换到生活场景,那它更是游刃有余。冲个柠檬茶,先熟练地切柠檬、挤汁,再加入适量的茶和蜂蜜,一杯美味的柠檬茶就新鲜出炉了。做份煲仔饭也是小菜一碟,淘米、下锅、控制火候,每一步都恰到好处。让它收拾客厅垃圾,它迅速识别垃圾种类,分类装进垃圾袋,然后利落地丢进垃圾桶。

通过技术的创新,具身智能机器人已在多个领域取得应用进展。

比如,在工业制造领域,它能承担焊接、组装、搬运等重复性、高强度工作,提升生产效率与安全性。像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实训中负责智能搬运、分拣、质检等工作,部分企业产品已进入制造业场景进行实训和检测,工业制造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最先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落地的场景。

在医疗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可辅助医生进行手术、监测病人生命体征,提高手术精准度与患者康复速度;在农业领域,能协助农民完成种植、施肥、收割等任务,还可进行病虫害监测防治;在服务领域,配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已在餐厅、酒店、物流配送等场景广泛应用。

02 跨界融合:机器人玩起 “技术混搭”

机器人作为多种现代技术的集成体,融合了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仿生等前沿科技。在本届大会上,技术破壁与跨界融合的趋势十分显著。

《节点财经》了解到,当前,具身智能将与多行业深度融合,形成 “AI+” 产业群落。在汽车领域,VLA 模型用于自动驾驶、语音交互;在医疗、制造、安防等领域,人形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试点部署也逐渐增多。

%title插图%num

今年大会上,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带来了一个超神奇的东西 ——AI 神经网络电子皮肤。《节点财经》向工作人员了解到,它采用了全新的感应方法,让机器人触感更灵敏。未来,机器人触摸物体,就和人类用手摸一样灵敏,不仅如此,这项技术还能应用到医疗监测领域,想象一下,用机器人来监测病人的身体状况,是不是感觉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要成真了?

医疗领域也涌现出众多融合创新成果。

木谷的 ROPA 骨科手术机器人通过 CT 扫描构建 3D 骨骼模型,以 0.2 毫米的高精度完成髋关节置换手术。据长木谷董事长张逸凌介绍,该款全球首发的髋膝一体化机器人,将术前规划时间从数周缩短至分钟级,手术切口从 10-15 厘米减小到不足 5 厘米,费用也从 10 万元降至 3-4 万元。

%title插图%num

再如雷泰医疗的 SuperX 放疗机器人则搭配国产大负载高刚性医用机械臂,可实时监测肿瘤因呼吸、心跳产生的位移,实现对肿瘤部位的自适应精准治疗,打破了国产高端放疗设备的技术瓶颈。

事实上,市场对机器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希望其能在特定场景中完成任务,还要求具备更灵活的动作技巧和智能交互能力。而想要实现这些能力,需要依赖更强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

通过跨界技术的叠加,机器人才能真正帮助产业实现升级转型。

03 智慧大脑 “觉醒”:人机交互进入 “读心时代”

就像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人形机器人难以更进一步迭代的重要原因,是机器人大模型水平不足。换言之,机器人主要不是缺“学习资料”,而是脑子不够用。

当前,机器人企业正在攻克这一难关,除了在硬件上提升工艺,软件上还要更加注重情感交互设计,让科技更有温度,这是具身机器人走向C端消费者之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大会上,不少企业都展示了智慧的大脑系统。

科大讯飞的 “智脑交互机器人系统”搭载的星火认知大模型 V4.0,能让机器人实现深度语义理解。在服务场景中,当用户说 “我有点冷,还想喝点东西”,机器人不仅能准确调节室内温度,还会根据用户过往偏好推荐饮品,并主动询问是否需要搭配小点心,展现出堪比人类助理的理解与服务能力。

如今的机器人,不再是傻乎乎只听命令的 “愣头青” 了,它们一个个都像是拥有了 “超强大脑”。

%title插图%num

大会上,猎豹移动的豹小秘 Max 相当活跃,像个热情的小导游,不停地穿梭在人群中。它能通过各种传感器,准确认出不同的人。看到有人在某个展台停留时间比较长,就立马主动跑过来,详细讲解相关的展品内容。当有人向他提出专业问题,它也不慌,瞬间从云端调取海量知识,给出精准答案,有时候还能跟你探讨几句行业趋势,像个小专家似的,肚子里全是干货。

《节点财经》了解到,想要实现这些功能,需要更聪明的大脑,比如它“肚子里的干货” 主要依赖云端数据库。而记住不同面孔,并根据行为判断用户兴趣,则需要通过人脸识别与行为分析算法,以及多模态感知技术结合。这些都依赖智能大脑系统的融合,更依赖整个产业的联动。

过去,具身机器人早期只有科研机构与少数企业参与,而如今产业链上下游开始联动。零部件企业研发更轻量的关节电机,算法公司优化多模态大模型,应用方则反馈真实需求倒逼技术迭代。这种 “技术研发 — 场景验证 — 生态协同” 的循环,是具身机器人越来越聪明的核心路径。

04 这些企业太会整活了

除了上述令人瞩目的技术亮点,众多参展企业也带来了极具特色的产品。

全场最火的,自然是行业顶流宇树,被家长和小朋友们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大家都在围观宇树的机器人拳击赛。

G1 格斗机器人正在激情表演,侧踢、勾拳、组合拳,一套接一套,动作行云流水,速度快、力量足。就算不小心摔倒了,它也能凭借超强的平衡算法,迅速调整姿态,自己爬起来继续战斗。

%title插图%num

新推出的 R1 机器人才 3.99 万元,价格亲民,功能还超强大。能跑能跳,还会和人聊天交流,听说专门为学校教育定制的版本,能让孩子们自己开发各种有趣的功能。

优必选的 Walker S2 机器人在展示换电池环节,短短 3 分钟就搞定。有了快速换电技术,它能全天 24 小时不停歇地干活,在工厂高强度的生产环境里,这个功能就非常实用了。

源络科技展示的 Monte 02 机器人也很有特色,它能够模拟科研人员完成取样、转运、检测等操作。源络科技的工作人员告诉《节点财经》,这款机器人的方向就是打造下一代自动化实验室,将科研人员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前些日子提交了上市申请的云迹科技也出现在大会上,云迹展示的UP 机器人具备多种功能,可在酒店担任 “送餐员”“清洁工”“巡逻员” 等角色,大幅提高了设备利用率,推动机器人从工业领域向消费端拓展。

京东这次在大会上也放了个大招,宣布要助力 100 个机器人品牌,让它们的销售额突破 10 亿元。《节点财经》看来,过不了多久,逛商场、住酒店、去餐厅,到处都能看到这些能干的机器人在忙碌的身影了。

这趟大会逛下来,真心让人感慨。

《节点财经》认为,这次的机器人大会投射出三大机会:

第一,从概念导向转向工程导向:参展企业的心态已从概念导向转向工程导向,从炫技展示走向场景真实,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 “验证期” 到 “交付期” 的系统性跃迁。今年多家机器人公司透露了量产计划或交付目标,受限于产能,目标大多定在数百至一千台区间。

第二,产业链上游技术能力跃升:大会现场,产业链上游的灵巧手、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呈现专业化突破,激光雷达与多模态传感器加速嵌入 AI 决策闭环,为下游整机厂商提供关键支撑,推动行业整体技术跃迁。

第三,具身智能与 AI 技术深度融合: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过感知、决策和执行一体化,实现与环境的高度交互,提升自主适应能力。

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不仅是一场机器人技术与产品的展示盛会,更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随着具身智能的深入发展、技术融合的持续推进以及人机交互智能化的提升,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