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离任,黄建军回归,万亿成都银行如何补“短板”?

文 | 刘振涛

万亿规模的城商行董事长提前离任了!

8月17日晚间,成都银行发布公告,近日收到王晖提交的辞职报告,因组织工作调动另有任用,王晖辞任公司董事长、董事等职务,辞任后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title插图%num

与此同时,成都银行还发布公告称,黄建军被任命为成都银行党委委员、书记职务,同时同意提名黄建军为成都银行董事长。

这意味着,待后期成都银行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监管部门核准后,黄建军将成为成都银行新任董事长。

王晖是成都银行的老将,2005年王晖加入成都银行,历任党委委员、行长职务,2018年开始担任董事长,在成都银行工作了20年时间。王晖董事长的任职期到2027年6月,目前是提前近2年时间离任。

黄建军也是成都银行的老人,曾在成都银行工作多年,历任成都银行高新支行行长,成都银行行长助理、副行长等。在此次提名董事长前,在成都农商行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此次被提名成都银行董事长,算是老将回归。

%title插图%num

成都银行近年来发展整体稳健,总资产规模突破1.3万亿,业绩也保持增长趋势,资产质量在A股上市城商行中排名前列。

不过,成都银行在扩张过程中,资本充足率承压,零售业务相对发展缓慢也成为其挑战和市场关注焦点。

黄建军老将回归,后期能否带领成都银行解决挑战,补“短板”呢?

老将互换,王晖离任,黄建军回归

成都银行这次董事长的变更不只是老将的回归,也是与兄弟银行之间的一次老将互换。

黄建军在被提名成为成都银行董事长前,在成都农商行担任董事长一职。成都银行和成都农商行都是成都国资委实控下的重要金融机构。

在成都银行发布王晖辞任董事长的同一天,成都农商行也发布了一则人事变动公告,黄建军因工作调动辞任董事长,免去党委书记,王晖被任命为新党委书记以及提名为成都农商行董事长。

%title插图%num

王晖在成都银行有两段重要的任职经历:一段是任职行长,一段是任职董事长,参与了成都银行上市以及快速发展的整个过程。

成都银行成立于1996年12月,2018年1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功,成为四川省首家上市的银行,全国第8家A股上市的城商行。

王晖2005年加入成都银行,出任党委委员、行长。成都银行在A股上市,离不开王晖担任行长期间的推动作用。

成都银行上市后当年,王晖升任为成都银行董事长。在王晖担任董事长的期间,成都银行实现了整体快速发展。

梳理成都银行的财报,2018年至2024年,成都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从4922.85亿元增长至1.25万亿元;营收从115.90亿元增长至229.82亿元;归母净利润从46.49亿元增长至128.58亿元。

资产质量方面,2018年至2024年,成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1.54%下降至0.66%;拨备覆盖率从237.01%上升至479.29%。

2025年一季度末,成都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为1.33万亿元,营收达58.17亿元,同比增长3.17%;归母净利润为30.12亿元,同比增长5.64%,保持增长趋势;不良贷款率维持在0.66%。

黄建军也曾在成都银行工作多年,从成都银行前身成都市商业银行基层岗位起步,一路上升至成都银行副行长。2020年6月,黄建军从成都银行离任,前往成都农商行任职,担任行长一职,并且于2022年8月升任董事长。

黄建军在成都农商行任职期间成都农商行也实现快速扩张发展,并且在黄建军任职董事长期间,成都农商行启动了IPO 计划,目前处于辅导期。

根据成都农商行发布的财报,2022年至2024年,在黄建军任职董事长期间,公司总资产规模从7212.86亿元增长至9142.63亿元;营收从155.30亿元增长至183.50亿元;归母净利润从51.67亿元增长至64.65亿元。

2025年一季度末,成都农商行的并表总资产达9516.04亿元,距离万亿规模很近了。

从成都银行和成都农商行的发展来看,王晖和黄建军在各自任期内都主导银行实现了快速发展。从双方互换岗位,似乎背后有深层的战略意义。

王晖在成都银行任职工作期间,参与推动了成都银行的上市,积累了丰富的银行上市工作经营经验。成都农商行正谋求上市,王晖到来或对成都农商行的上市具有较大的帮助。

黄建军的银行履历中,从基层做起横跨了农商行和城商行,跨机构管理能力经验丰富,或为成都银行多元化发展,深化区域化金融服务能力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发展。

据媒体报道,有市场专业人士表示,王晖与黄建军的轮换,两家银行能够实现资源互补、管理优势互补和文化互补,产生组织优化的共振效应。

不过,虽然成都银行近年来整体发展稳健,但是,黄建军的到来仍有些挑战需要面对。

资本充足率承压,零售业务有短板

新董事长黄建军来到成都银行后,需要面对的两大直观挑战:一是成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承压问题,二是成都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待加速。

成都银行上市以来,规模扩张“凶猛”。2018年末,公司总资产为4922.85亿元,2025年一季度末,成都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达到1.33万亿元,增长了8400多亿元。

规模迅速扩张,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本,这导致了成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承压。

梳理成都银行的资本充裕度指标,2018年至2024年,资本充足率从14.08%下降至13.88%;一级资本充足率从11.15%下降至9.74%;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11.14%下降至9.06%。

%title插图%num

2024年末,成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88%、9.74%、9.06%,较2023年末实现了上升。

不过,2025年一季度末,成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45%、9.48%、8.84%,较2024年末又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28%、12.18%、10.70%。成都银行的资本充裕度的三个指标低于商业银行平均值。

资本的充足度对于商业银行十分重要,是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开展以及扩张的基础。成都银行一直保持着扩张的趋势,公司2025年财务预算报告中提到,2025年末总资产要达13680亿元,增长9.4%;吸收存款达9550亿元,增长10.3%。

成都银行要完成目标,需要消耗大量资本,在资本充足率承压的情况下,需要大量补充资本。黄建军到来后,如何提升成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成为市场关注点。

再来看成都银行的零售业务。

成都银行2018年提出了探索构建“大零售”,实现业务格局转型。2019年更是明确“精细化、数字化、大零售“三大转型方向。

不过,经过多年的发展转型探索,成都银行的零售业务相对对公业务仍然发展缓慢,特别是在零售贷款方面。

2024年末,成都银行的贷款及垫款总额达7425.68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了18.67%。其中,公司贷款及垫款总额为6026.17亿元,同比增长20.25%;个人贷款及垫款总额为1387.02亿元,同比增长12.46%。公司贷款业务的增幅高出零售业务7.79个百分点。

从规模占比来看,2022年至2023年,公司贷款及垫款总额占总贷款及垫款总额比从77.81%提升至81.15%,占比超过80%;个人贷款及垫款占总贷款及垫款的比例从21.93%下降至18.68%,不足20%。

从贷款的不良率来看,2024年成都银行企业贷款和垫款的不良率为0.63%,较2023年末下降了0.08个百分点;而个人贷款及垫款的不良率为0.78%,较2023年末上升了0.23个百分点。

%title插图%num

其中,成都银行个人贷款及垫款中占比最大的为个人购房贷款,2024年规模为999.07亿元,接近千亿,不良率为0.78%,较2023年上升0.33个百分点,也是导致成都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上升的因素。

2025年5月,成都银行召开的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成都银行行长徐登义表示,“任何一家百年银行,绝不是单项冠军,必然是多项发力全面发展”。

因此,成都银行在零售业务上还需要下大功夫来提升改善。

整体来看,王晖在任的几年,成都银行整体实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挑战。黄建军在成都银行基层工作过,也曾在管理层任职,带领成都农商行实现发展。

黄建军的回归,能否发挥老将的经验,解决成都银行的挑战,延续成都银行整体稳健的发展趋势?我们将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