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那只“毒饭煲”

%title插图%num

题图|视觉中国

搜集全网16个热销电饭煲,能一路通关国标检测的会有多少个?

答案是,仅有5个。再增设对电饭煲内胆的震动耐磨测试后,最终合格者只剩下3个。

在近日这场京东家电家居采销直播间的深度测评中,电饭煲“低价陷阱”中的安全隐患浮出水面——多款产品食品接触部件的重金属迁移量、塑料部件有害物质迁移量严重超标,不合格产品价格多在百元以下。

与此同时,品牌厂商相继推出的“低糖”“0涂层”“智能温控”等繁杂的新功能,带来了一连串消费者难辨的参数和新概念。在直线上升的决策负担下,选购电饭煲俨然成了一门技术活。

“看了三天电饭锅,选花眼了,到底买啥锅合适?”在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媒体上搜索“电饭煲”,第一时间涌来的是消费者的选购烦恼。即便在高赞的指南帖下,评论区仍有声音称,“看完还是不知道怎么买”。

天下消费者苦电饭煲久矣。那么,怎样才能最简单地挑到一只安全可靠的电饭煲?百元以下的电饭煲还能放心购买吗?

找出“毒饭煲

在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关于电饭煲品类的投诉量已超万条。“我们在一线调研中发现,市面上存在销量很高的低价电饭煲,但产品在很多方面不符合国标要求,实际使用会对消费者健康产生影响。”面对电饭煲行业的乱象,多位像瑞哥一样的京东采销决定集中更多专业力量,找出“毒饭煲”。

%title插图%num

8月15日,京东联合家电协会、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组成专业的测评团队,推出了直播打假测评栏目《避雷情报局》。首期节目对全网16款热销电饭煲进行了囊括内胆基材、涂层材料、塑料内盖和金属内盖在内的全方位检测。

令人意外的是,16款热销电饭煲中,四项检测均通过的仅有5款,抽检合格率不足32%。虎嗅注意到,本次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价格多在百元以下。

其中,塑料内盖有害物质迁移量和金属内盖的重金属迁移量超标为问题“重灾区”。“在烹饪过程中,塑料内盖和金属内盖会接触高温蒸汽和冷凝水。”瑞哥指出,合格的电饭煲需确保即使在高温蒸煮环境下,从塑料部件、金属部件迁移到食物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含量和重金属元素含量都在安全阈值内,“部分彩色塑料可能分解产生的芳香族伯胺是强致癌物,而重金属具有累积毒性,长期摄入超标的重金属会对神经系统、肾脏、骨骼等造成严重损害。”

相较于重金属迁移超标的隐蔽性,塑料部件的质量问题往往更为显性。在瑞哥的日常工作中,时常能遇上后悔在其他渠道买到低价劣质电饭煲的消费者,“几十块的电饭煲,一打开塑料味特别大,闻着头晕。”

此外,近年来围绕电饭煲内胆涂层的讨论也是层出不穷——内胆涂层有毒吗?“0涂层”一定好吗?涂层磨损了,电饭煲还能用吗?本次测评也对涂层的厚度、耐磨性、PFOA残留和有害物质总迁移量进行了详细检测。

“涂层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米饭粘锅,让我们更方便地清洁内胆。现在不至于谈涂层色变,毕竟不是所有涂层都有安全隐患的。”瑞哥表示,若涂层太薄,容易在烹饪、刷洗过程中磨损或划伤,导致内胆基材暴露、涂层碎片混入食物。

然而,“涂层是否有毒”打下的问号也给了一些厂商非法牟利的可乘之机。当行业内出现采用不锈钢或陶瓷材质内胆的无涂层产品时,部分厂商却动起了材料造假的心思。虎嗅从多位京东采销处了解到,真正的“0涂层”产品多用食品接触级304或316L不锈钢材质内胆,仅材料成本就超过40元,“那些卖50元还标注‘0涂层不锈钢’的电饭煲,极有可能材质造假。”

首期《避雷情报局》指出了电饭煲行业中存在的一系列乱象,将产品最真实、客观的样子呈现给消费者,同时把选择权透明地交还给了消费者。

百元以下电饭煲,能买吗?

作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传统厨房小家电,电饭煲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相关数据显示,美的、苏泊尔和九阳三大品牌占据了超60%的市场份额。

然而由于电饭煲技术壁垒较低,加之近年来制造业价格“内卷”问题频发,行业一时间泛滥了大量白牌电饭煲。与多在百元以上的品牌机相比,大部分白牌电饭煲定价为40-60元。所谓的“极致性价比”背后,是白牌厂商通过牺牲质量换取低价,并借助部分电商平台的推荐机制,来获得销量。

追溯这些百元以下低价电饭煲,其牟利方式很可能是以质换量。一位广东电饭煲代工厂的老板向虎嗅透露,他自己的工厂曾为某平台销量超10万的爆款供货,内胆采用铝材、涂层原料购自小作坊、密封圈和塑料顶盖都是废料再造,而这样的操作在行业里也早已不是秘密。

同时,部分电饭煲代工厂白天为合规品牌生产授权产品,夜间产线就切换成为白牌供货,有些代工厂甚至借此机会生产仿制山寨货。这些将电饭煲生产视为贴牌游戏的代工厂们,也成为了加剧行业乱象的一大推手。

“为了追求低价,很多白牌厂商会进行产品虚标,比如标着316L的不锈钢零涂层内胆,检测结果却完全不符;还有些厂商为了提高转化,就将容量两三升的电饭煲标注为适用5-8人的产品。”虎嗅从多位京东采销处了解到。

更令人忧心的是,虽然电饭煲头部品牌的行业集中度较高,但在一些以低价为重的电商平台上,白牌电饭煲的销量正在不断飙升。截至2024年7月,百元以下电饭煲的线上销量仍占全品类的13%左右。

那么,究竟是谁在消费这些百元以下的白牌电饭煲?

事实上,低价电饭煲的爆发或许并非消费者的主动选择,而是一场白牌商家套路和部分电商平台算法的“合谋”。

据一位家电行业分析师观察,部分电商平台的推荐逻辑以极致低价为主,百元以下产品占据搜索结果TOP10中的9席,有些产品甚至基于销量被自动打上了“同类热卖”、“万人种草”的标签。

这些信息很容易让消费者基于从众心理和对平台的信赖,跟着销量数据“无脑”下单,却不知卖得多不等于靠谱,消费者就此被误导进了算法布下的“流量陷阱”。

不仅如此,很多消费者在直播间“踩雷”劣质电饭煲后,也难以用差评警示其他消费者——原商品链接早已下架,商家再直播时已换上全新的商品链接,消费者自然无法通过新链接查看到历史评价。

这种白牌商家善用的“游击战术”,在直播带货平台变得愈加普遍。一旦某款产品差评过多或被投诉,商家会连夜下架链接,甚至直接开设新店铺,以此来分散历史差评给产品来带的负面影响。

可以说,部分电商平台的失责和一些白牌厂商的无底线操作,正在进行一场对消费者钱包和健康的围猎。

“品质守门员”来了?

在部分平台纵容劣币、白牌厂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混沌生态里,建立一套公正、长效的品质验证机制,是极有挑战性的事。而现在,京东偏要啃这块硬骨头。

要做“品质守门员”,京东的底气何来?

%title插图%num

从政策层面看,2025年国补持续加力支持家电产品,并将电饭煲、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等4类家电产品纳入补贴范围。这也意味着,在同样预算的情况下,消费者现在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客观为品质消费拓宽了空间。

而京东除了承接国补工作以外,更深层的能力在于数十年锤炼出的自营供应链,这构成了其穿透行业迷雾、实现全链路品质把控的底层根基;常年扎根在一线的专业采销团队所培养出的实战洞察力,也让“避雷”测评绝不是一次纸上谈兵。

为了让测评更加专业、全面,京东还在今年618前夕正式成立了“京东家电家居品质检测实验室”。据了解,该实验室设有大家电、小家电、家具、建材、厨具、家居日用等多个专业测评区,由专业采销团队对新产品及在售商品进行全面检测,并将真实测评结果透明公开。同时,该实验室坚决不收取任何评测费用、拒绝夸大或作假检测效果,还会邀请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参与其中,以确保实验和测评的中立客观。

%title插图%num

不光要做好,还要做得更好。虎嗅从首期《避雷情报局》的电饭煲检测数据记录表发现,京东对好物的推荐门槛普遍高于行业标准。

例如,电饭煲涂层厚度的剖面测量,行业标准值要求20微米,京东的推荐标准在25微米;在电饭煲的内胆耐磨测试上,京东实验室模拟日常使用中的摩擦动作高达6000次以上,只有少于5条连续划痕且没有涂层剥落的测评,才能最终通过检测。

此外,为让测评结果真正服务于消费决策,经《避雷情报局》测评通过的产品,都会在京东平台的产品链接上标注“安心品质”标签。这一标签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权威背书,更成为消费者快速识别优质产品的“信任标签”,能有效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让“品质消费”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触及的购物体验。

%title插图%num

在第一期的《避雷情报局》播出时,“终于有人教会我怎么买电饭煲”“希望这样的直播栏目一直办下去”等来自消费者的鼓励、声音在评论区中不停滚动着。这份真实的共鸣,正是瑞哥等京东采销投身栏目的初心所向——“我们始终站在用户的视角,想让消费者的每一分钱都花得值、花得明白。同样期待的是,通过我们的行动,能吸引更多品牌加入,合力建设更好的行业未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10785.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