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股大盘确实涨了不少,肯定是有人挣钱了,到底挣了多少,专家统计的数据是这样的。
以中国2亿多股民为基准统计,说今年前8个月人均净赚超过2万元。
“均”字很传神,数字一出,不少散户朋友纷纷表示“没感觉”,别说赚钱了,至今还没解套呢。
专家说赚钱了,股民说没有,到底谁错了?
其实,都没错,问题在于大家的出发点不同。专家说平均数的意义在于提现A股整体状态,而股民个体只关心自己赚没赚,平均数与我何干。
所以单说A股人均赚2万,还不如看看哪些个股最“妖”,尤其是那些精彩的ST股。
ST股向来以波动大、走势诡异著称,2025年最具代表性的,非*ST宇顺莫属。
这家公司在去年年底股价还只有3.56元,结果八个月不到,一路飙到29.86元,涨幅超过8倍,平均下来几乎每个月涨一倍。
哪怕中间有震荡,但只要拿得住、拿得久,几乎都是赚的。更让人咋舌的是,这家公司股东人数并不多,才7000人左右,算下来人均盈利超过105万元!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赚到了这个数,肯定也有人中途下车甚至亏钱。但不可否认,*ST宇顺已经成为今年A股市场中最具话题性的“妖股”。
而大家更关心的其实是:它凭什么这么“妖”?
要说清楚它的故事,还得从头讲起。
*ST宇顺,全名深圳市宇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最早是靠做手机屏幕起家的。2004年,中国移动推出第一批定制手机,宇顺电子正好踩上了这波风口。那时候国内手机普及率还不高,市场潜力巨大,加上运营商定制机的推动,行业爆发式增长。
宇顺电子从2004年成立,才一年时间营收就破亿,2009突破5亿,同年成功在深交所上市。之后又赶上了智能手机的浪潮,成为中兴、华为等品牌的供应商,2015年营收规模一度冲到33亿元。
看起来一路顺风顺水,是不是?但危机往往就藏在最风光的时候。
公司在形势大好时疯狂扩产,以为生产线越多越好、卖得越多越赚。但他没意识到,行业已经在悄悄变化:手机品牌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供应链价格压得极低;同时显示屏技术迭代快,产能很快过剩。
结果,2016年,宇顺电子新建的工厂还没正式投产,业绩就突然“崩了”。营收直接腰斩,之后更是连续多年亏损,只能苦苦“保壳”(保住上市资格),在退市边缘反复试探。它也渐渐从行业佼佼者,变成了板块中的“吊车尾”。
有人把宇顺电子这类企业称为“风筝型企业”——风来了能飞极高,风一停,摔得也狠。而2025年这次暴涨,恰恰因为它自己“造”了一股风。
今年4月,公司突然抛出一份收购方案,宣布要以33.5亿元收购三家公司。这三家公司主营业务都是数据中心,属于当下热门的数字基础设施领域。
消息一出,市场炸了锅。
为啥?几个数字一比就知道多离谱:宇顺电子自己总资产才4亿,收购对象总资产加一起超过30亿——典型的“蛇吞象”。
更夸张的是,这33.5亿全部用现金支付。你没看错,现金!
一个常年亏损、总资产才4个亿的公司,哪来这么多现金?大家都很好奇,但也很好奇:万一它真能成呢?于是,机构和散户纷纷进场,股价开始一路飙升。
涨了一个多月后,市场逐渐冷静下来:钱从哪来,到底靠不靠谱?股价进入横盘观望阶段。
直到七月中旬,宇顺电子终于公布了资金来源:控股股东出借17亿元,无抵押、低利息;剩下的钱,公司打算通过把即将收购的标的公司股权质押给金融机构来融资。根据评估,这批股权最高能贷到19.57亿元。
哦豁,原来是这样!资金方案一落地,市场信心又回来了,股价继续往上冲,直到突破29元。
眼下看来,这场“蛇吞象”大戏大概率是能唱成了。控股股东支持、被收购方乐意、股民也赚了钱,好像大家都挺满意。
但这笔收购到底值不值?33.5亿砸向数据中心,未来能不能带来相应回报?这就见仁见智了。
不过话说回来,A股有时候就是这样——故事讲得通、资金跟得上,情绪到位了,股价就能飞。
短期来看,*ST宇顺确实制造了一场财富效应,也让这7000多名股东体验了一把“日进斗金”的感觉。
但你若问后面会怎样?谁知道呢。股市最不缺的就是故事,最缺的可能是耐心。
回过头看,*ST宇顺这一波操作,不仅让它自己“起死回生”,更成了整个ST板块乃至A股今年的话题焦点。
它提醒我们:市场永远有机会,但也永远有风险。尤其是在ST股这类高波动品种上,赚钱快,亏钱也快。
所以说,不管是专家说的“人均赚2万”,还是*ST宇顺的“人均赚105万”,都只是一个参考。真正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投资逻辑、仓位控制,还有能不能在热闹中保持冷静。
毕竟,风停了之后,能不能平稳落地,才是真正考验一家公司、甚至一个投资者实力的时刻。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