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宁
恒大集团的债务危机自2021年爆发以来,已形成横跨房地产、建筑、建材、金融等多领域的连锁反应。
根据公开信息梳理,至少有超过20家知名企业因恒大直接或间接拖累陷入破产重整、债务违约或经营困境,涉及金额超千亿元。
在被牵连的企业中,不乏有许家印的多位好兄弟,其中包括易居创始人周忻、金螳螂创始人朱兴良、香港大佬刘銮雄。
而被“坑”得最惨的无疑是下面这三位。
1、限制消费令下的“世界铜王”
据说王文银是个一个特别抠门的人。
他有一辆劳斯莱斯,但只是用来接送贵宾,自己不坐。他最常用的那辆宝马740,还是别人用过很久的旧车。
但现在,这位曾掌控“10万亿铜矿”的富豪,他的名字密集出现在法院公告栏。根据天眼查显示,他背负超过70 条被执行记录,累计债务超 220 亿元,限制消费令达 42 条。
而这一切的起点,是七年前他对许家印那句“卓越且伟大”的盛赞。
王文银是唯一在恒大总部拥有独立办公室的外部人士,其办公室规格与许家印完全一致,足见双方信任程度。
2017年秋的深圳,许家印将恒大总部37楼一间与自己规格相同的办公室钥匙,交给王文银。
彼时,刚以50亿元入股恒大的“铜王”即兴挥毫:“许帝血脉,家国情怀;印象中国,卓尔不凡”——藏头“许家印卓越且伟大”。
出生于1968年3月的王文银,是安徽安庆人。他以铜矿和铜加工业务发家致富,一度拥有千亿资产,有着“世界铜王”之称。
这种私交促使正威在恒大暴雷后仍坚持“不抽贷、不压价”,甚至将部分债权转为股权。
此后三年,正威集团向恒大系输血超900亿元,包括2020年恒大危机前夜追加的863亿战投,这笔资金相当于正威当年净利润的30倍。
2021年恒大债务危机爆发,正威的“铜业帝国”瞬间漏风。
到了2023年9月,正威集团的财务问题爆发,王文银因子公司拖欠工程款被限制高消费,标志着正威集团的危机全面爆发。
紧接着,正威集团的股权被冻结,部分资产开始被拍卖,但由于债务过多,拍卖时没有人竞标,这让正威集团的资金链进一步恶化,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营。
当年10月,王文银卸任深圳正威董事长,由孙学勇接任,此举被解读为“隔离风险”。正威官网已删除与恒大相关的合作案例,双方业务往来基本终止。但正威仍持有恒大1.18%股权,且部分质押资产尚未解押,潜在损失可能超百亿元。
2025年2月,“正威新材”证券简称变回“九鼎新材”,王文银持股比例从53%骤降至12.27%,创始人顾清波重掌控制权。
在深圳前海正威总部,玻璃幕墙依然反射着金光,但会议室里需要接待催债的银行代表——贵阳银行刚赢得一笔15亿元的合同纠纷判决。
2、被148万压垮的百亿帝国
深圳,从来不缺少那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上世纪80年代,一位来自广东汕尾市陆河县的年轻人,踏上了深圳这片被誉为“创业者天堂”土地,开启了自己跌宕起伏的创业之路。
这位年轻人叫叶远西,下海经商创办了深圳广田集团,在90年代进入了建筑装饰行业。
2007年,叶远西迎来人生重要转折。
当年,广田集团与恒大地产开始业务合作,且合作第一年恒大即成为公司第一大客户。
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在广田集团上市后不久,为更深度绑定恒大,叶远西与恒大地产签署了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约定“恒大地产每年安排约35亿元的装修施工任务给公司,并逐年增加约10亿元左右的施工任务。”
而作为交换,广田集团承诺“就承包的室内外装饰装修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价格给予恒大地产最大的优惠,作为双方签订具体项目施工或设计合同的依据。”
三年的合作双方都非常满意,2013年11月,广田集团与恒大续签《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依旧。
在很长一段时间,恒大地产都是广田的第一大客户,叶远西也投桃报李斥资50亿元,成为了恒大地产的第一批战略投资者。
2017年3月,在恒大集团举办的战略合作伙伴高层峰会上,广田集团获得了恒大集团授予的最高等级奖项“卓越奖”。
当时,叶远西就坐在许家印旁边。许家印感慨,恒大集团10年的快速成长,广田控股是最直接的见证人和最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的合作范围从单一的建筑装饰业务,延伸到产业投资、金融服务和资本运作等广泛领域,广田控股从恒大地产的供应商与合作伙伴,发展成为股东。
叶远西也表示,两家公司从未因工程质量、工期、结算红过脸、吵过架,非常难得。
但2020年恒大债务危机爆发,广田集团瞬间坠落。截至2021年末,其对恒大应收款高达102.16亿元,相当于公司净资产的19倍。
从2020年开始,广田集团连续3年亏损,负债近160亿元,引发400余宗诉讼、仲裁、执行案件,企业濒临退市、破产。
2022年5月30日,一份来自深圳风铭顺金属制品公司的《重整申请通知书》,送至广田集团总部。
这家曾位列行业百强第二的上市公司,因拖欠153.8万元货款中的148万元无力偿还,被债权人推向破产重整深渊。
次日开盘,广田股价暴跌9.87%,市值仅剩30.9亿元——较2015年高点蒸发近90%。
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债权谈判,2023年12月23日,深圳中院一纸裁定书为广田续命。
特区建工集团联合四大AMC机构注资14.14亿元,通过“现金清偿+债转股”化解108亿元债务。重组的核心手术是剥离毒资产:88.7亿元恒大应收款及亏损子公司被清零,仅保留红岭北建工数智大厦等优质资产。
2024年6月,这家年营收曾达144亿元的建筑装饰巨头,在破产重整的断崖边被深圳国资拉回,代价是创始人叶远西持股比例从30%骤降至5.12%,彻底丧失控制权。
3、一杯价值200亿的“交杯酒”
2017年9月20日,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携众高管到访苏宁集团总部。
根据易居中国董事局主席周忻发布的微信朋友圈照片,当晚许家印与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喝了交杯酒。
11月6日,恒大发布公告称,中国恒大附属子公司凯隆置业及恒大地产完成了第三轮增资协议,第三轮投资者将以增资前3651.9亿元的定价向恒大地产增资600亿元。
在本轮增资中,苏宁控股集团旗下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南京润恒将出资200亿元,取得恒大增资完成后约4.7%的股权。
这笔交易让苏宁成为恒大第三轮融资中最大的投资方,也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伏笔。
当时苏宁正处于多元化扩张期,2012-2020年间对外投资达780亿元,但多数项目未能形成协同效应,恒大这笔投资更被寄予打通“地产+零售”生态的厚望。
事实上,在许家印与张近东正式碰面交杯的41天前,恒大人寿成为了徐州苏宁置业与镇江苏宁置业的股东。其中,镇江苏宁置业的注册资本也随着恒大人寿的入股由11.4亿元变更为21.92亿元。
2021年9月,恒大财富暴雷引发连锁反应。
当月,苏宁易购宣布42亿元“16苏宁02”债券延期兑付,这纸公告揭开了资金链危机的序幕。年终财报显示,苏宁易购当年净亏损高达432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82%。
更致命的是,对恒大的200亿元战略投资因重组失败被迫债转股,这笔资金本可缓解苏宁的流动性压力,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阿里系与江苏国资的紧急88亿注资虽暂稳局面,但张近东不得不让出董事长职位,结束了对苏宁长达28年的绝对掌控。
如今,张近东已失去对苏宁易购的绝对控制权,其持股比例从巅峰时的30%以上缩水至1.4%,曾经的”零售之王”沦为资本市场的旁观者。
复盘这场豪赌,200亿元投资损失仅是显性成本。
因流动性枯竭,苏宁被迫变卖门店、PPTV、阿里股票等优质资产回血,核心业务持续萎缩。2022年苏宁易购再度计提70.84亿元资产减值,两年累计亏损超590亿元。
现在,ST易购股价停留在1.92元,总市值177.88亿元,较2015年峰值蒸发超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