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学研
连上市公司都掏出重金来炒股理财,A股真的牛来了?
今天A股行情延续了上周的火热,开盘一小时成交量就突破了万亿,全天成交量突破3万亿。市场一路长虹,不仅网络上涌现出各种晒收益的股神,就连场内的上市公司也忍不住下场玩上两把。
PART.01
砍项目炒股票
上市公司的路子有多野?
昨天,#市值124亿元公司拟用138亿元炒股理财#话题冲上热搜。
主角是经营供应链服务和化工新能源业务的上市公司江苏国泰,公告显示,这家最新市值136亿元的上市公司宣布将使用不超过120亿元的闲置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
同时,它还拿出不超过18.3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两项金额加起来高达138亿元,比宣布投资当天的市值(124亿元)还要多出14亿元。
而今年上半年,江苏国泰才赚了5.45亿元,现金持有量为223亿元。当网上都在玩梗“梭哈是一种智慧”的时候,江苏国泰反手掏出了大半个家底激情入局。
更耐人寻味的是,江苏国泰还在同一天宣布终止总投资15.38亿元、年产4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
一边“梭哈”炒股理财,一边砍掉锂电项目。
尽管江苏国泰一再强调此举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闲置资金”,但它的“骚操作”还是引来了市场和投资者的质疑:账上躺着百亿闲钱,不拿来主业扩张和产业并购,反而玩起了投资,典型的不务正业。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自2022年起,江苏国泰就多次动用巨资进行理财与证券投资。更讽刺的是,“人菜瘾大”的江苏国泰,钱没赚到,还倒亏了超过7000万元,直接影响了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和研发投入。跟嘴上说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PART.02
57家A股上市公司集体炒股
上市公司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花朵财经根据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光是2025年,A股就有至少57家上市公司计划使用自有资金炒股,其中不乏投资金额超10亿元的大手笔投入,有52家为盈利状态,但5家(如步长制药、海翔药业等)在亏损状态下仍加仓股市。
不过,也有不少上市公司靠投资尝到了甜头。比如利欧股份就曾通过投资理想汽车,用不到5亿元的原始筹码,兑现了超10亿元现金,并仍手持16亿元的余仓。2020年,理想赴美上市,利欧股份账面浮盈一度超百亿。
还有港交所“炒币第一股”美图,此前通过购买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加密货币,大赚5.7亿元。清仓加密货币获利超过了公司去年(2023年)一整年的净利润3.78亿元,副业收入风头盖过主业,可谓是获利丰厚。
但也有部分公司因重金炒股导致主业投资不足,出现炒股反噬主业的情况。
2024年,金花股份由于将闲置募集资金用于买卖股票,导致在资金归还日期尚存资金缺口,不得不外借3000万填补缺口。而原本募集资金涉及的募投项目“新厂区搬迁扩建”,预定可使用时间从2021年底延期到2024年底,延期近3年。
2017年,国民技术被私募坑了5个亿,并在后续一年里,经历了股价腰斩、涉及13亿元收购企业业绩不达标、出现商誉风险等情况;2018年,上海莱士血亏18.89亿元后,决定“金盆洗手”,宣布告别A股投资。
在股市这个大磨盘面前,上市公司和普通投资者共担市场风险,因为炒股吃到苦头的不在少数。如果因此荒废主业,反倒是得不偿失了。
从法律层面来说,上市公司炒股本身不违法,但需严格遵守资金来源、决策程序、信息披露等规定,确保投资行为合法合规、风险可控,且不得影响主业发展。
但就像不少网民说的,股民买股票是看好公司主营业务发展,这种指望通过金融投资“赚快钱”行为有些本末倒置了。
据同花顺统计数据,热衷炒股的公司多集中于电力设备、建筑装饰、钢铁等传统制造业,其中不少是由于主业增长乏力,想靠其他途径冲一冲业绩。
利润往往伴随着风险,就像开头提到的江苏国泰,投资亏钱不说,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少,销售费用和高管薪酬居高不下。手握大量闲钱,去投入技术升级、扩大产能或者整合产业链不香吗?
上市公司炒股是把“双刃剑”,拿捏好投资尺度,以价值投资为前提适度投资可以增厚公司业绩,但如果把炒股当成“业绩捷径”,很可能会陷入“炒股替代主业”的投机陷阱。不仅创造不了超额收益,还可能严重侵蚀公司正常的业绩水平。
股市里没有常胜将军,哪怕是牛市,亏钱的也不在少数,广大上市公司还是保持理性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