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和上汽的跨界合作,再次使得原本已经逐渐平静的新能源汽车格局掀起涟漪。
尚界仅仅开启预售1个小时,小定已经突破2.5万台。至于9月23日正式上市,能不能掀起大风大浪,则要看后续市场买不买账。
上汽、广汽、一汽、东风等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上半场表现拉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下半场再也输不起了。
中国传统车企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有了太多的包袱,因此错过很多机会,导致企业在当下火热的市场里表现得格格不入。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也许是一个机会。
因为,传统车企在下半场已经开始悄悄发力。
2024年2月,国资委领导提出,当前中央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步伐还不够快、成效还不够明显,在产品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前瞻性、引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急需加力加速,奋力追赶。
这就是在给传统车企定调子,要大刀阔斧地往前冲、朝着科技、智能方向冲,不要再瞻前顾后。
时间实在是不等人。
当今全球汽车产业正在深刻变革,而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最亮眼的主角。这场变革不仅仅影响了我们老百姓的出行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新旧能源结构、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贫油少气”就是一个最大的能源制约,所以发展新能源汽车符合国情。
从数据来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 年 1 至 7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823.2 万辆和 822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9.2% 和 38.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 45%。
2025年7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24.3 万辆和 126.2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26.3% 和 27.4%,新车销量占比达 48.7% 。而出口方面同样表现强劲,1-7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 130.8 万辆,同比增长 84.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 125.4 万辆,同比增长 81.6%。
这些数字直观地展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活力。
但是,遗憾的是,这场汽车科技变革中,上汽、广汽、一汽等传统车企几乎集体缺席。
举个例子。
根据方正证券研究数据,2018 年的上汽还是国内燃油车市场的绝对霸主,市占率高达 28.7%,但随着电动化转型放缓,叠加合资品牌销量下滑,公司业绩与份额双双承压。
2024 年,上汽大众销量 114.8 万辆,同比下滑 5.5%;上汽通用更惨,销量仅 43.5 万辆,同比暴跌 58.3%;就连自主品牌也未能幸免,全年销量同比下滑 22.3%。市场份额也下滑至13.4%,创下历史新低。
最终,2024 年上汽归母净利润仅 16.7 亿元,同比骤降 88.2%,触及历史底部区间。
这种“阵痛”并非个例,也反映在了一汽、广汽、长安等传统车企身上。
一方面,他们长期依赖合资品牌的盈利模式,没有强烈的危机感。而另一方面他们庞大的组织架构与决策链条,也使得他们无法快速响应市场,无法满足市场对科技、智能、续航的迫切需求。
但是,传统车企始终是中国汽车发展舞台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好比上海领导对上汽所言,上汽要为上海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发挥主力军作用。
如果说,2024年成为整个传统车企从思想上改革的一年;那么,2025年则成为整个传统车企行动上改革的元年。
2025 年 2 月,上汽对 63 位乘用车板块高管进行职权调整,新任管理层普遍具备营销、技术、海外业务背景,且更年轻化。
2025年5月,广汽集团宣布重组“大研发体系”的调整已经完成,下一步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的变革正在落地。
2025年7月,长安汽车公告指出,母公司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其汽车业务会分立成一家独立中央企业,长安汽车 “原地升级”,成为与一汽、东风平级的一级央企。
传统汽车动作频频。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车企也终于放下包袱、大胆拥抱科技。各家车企分别通过与科技巨头合作,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
比如,上汽与华为签署深度合作协议,齐心协力打造鸿蒙智行全新品牌 “尚界汽车”,这一合作被方正证券视为上汽 “第二成长极” 的核心。
尚界首款车型H5 将搭载华为 ADS 4.0 高阶智驾系统,支持无图城市NOA功能。这也是华为首次将高阶自动驾驶车型的价格下沉到 20 万以内。而此前搭载同款系统的问界 M5的起售价接近25万。尚界H5的定价,就是要用最高端的科技撬开新能源汽车最大的销量区间(2024年10-20 万价格带销量占比达 38.6%)。
又比如,东风日产N7则借助与Momenta的合作,两者共同开发基于端到端智驾大模型的高阶智驾系统,实现高速领航 NOA、城市记忆领航 NOA 及全场景泊车等功能。
转型的效果很明显,数据显示,N7在6月销量6189辆,7月销量6455辆,连续两月拿下“合资纯电轿车销冠”,并在“纯电中大型轿车”销量榜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小米SU7。N7良好的销量也带动整个东风日产的销量同比转正。
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了,传统车企只要放下包袱,转型总不会算晚。就像小米一样,造车也不过2年时间,也是通过德赛西威合作分工,优势互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国家也给了车企一颗定心丸,表示,会充分考虑新能源汽车战略投入期的经营性亏损,并着重考核技术、市场占有率和未来发展。
事实上,传统车企只要愿意转型,就能掀起大风大浪。
为什么?
两个核心原因吧。
一个是,传统车企有研发实力,比如2024 年上汽研发费用达 176.5 亿元,虽低于比亚迪,但远超多数新势力。
这种技术积累,就像德赛西威能为小米提供从智能座舱到智驾域控的全链条方案,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而国企的研发耐力,在技术迭代更快的下半场将更具优势。
另一个是,传统车企有雄厚的资源,比如尚界汽车项目就快速落户临港新片区,首期就投入 60 亿元,组建5000人团队,依托上汽临港工厂 28 万辆年产能,能够快速实现量产,而不用搞饥饿营销。
而28万辆车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新势力蔚小理的年销售数量也不过如此。方正证券更是乐观预测,尚界随着后续多款车型落地,整个系列品牌销量有望达到 50万-100万辆规模,无疑将成为上汽新能源业务的“增量引擎”。
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传统车企的整车制造能力与供应链体系,加上科技巨头,比如华为的智驾、鸿蒙座舱的技术沉淀,一定会打一场漂亮仗。
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传统车企一定不会是新能源汽车变革的“旁观者”,而是重要的“参与者”。
资本市场还有哪些机会?大盘如何走?行情接下来调整还是继续上攻?
定时发布最新资本市场分析情报,和管清友、吴小平、潘向东等一起了解政策趋势和经济走势,找到确定性机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