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为恰饭拼了

%title插图%num

出品|虎嗅黄青春频道

作者|商业消费主笔黄青春

题图|视觉中国

当下,小红书不仅是中产赶时髦的“跑马场”,还是互联网前卫概念的“溯源地”——尤其为将电商“扶上墙”,年年整新活儿,次次营销“包浆”。

8 月 28 日至 31 日,小红书在上海搭出一个线下市集,说服 100 家商家将店铺搬到了线下。

虎嗅逛了一天发现:小红书虽急于恰饭,但姿态依然优雅——线下市集一摊一隔,全是“小而美”的特色商家,一众新锐品牌在手作装饰与 Fashion 的品牌托举下格外岁月静好。

%title插图%num

小红书交易市场负责人来克透露,入选商家都是团队深入羊毛、女鞋、潮玩等产业带,走访甄选出(具备独特性)的本地商家;过去一年,开店的个人卖家中 95 后占比达到 50%,超半数店主为首次创业——难怪你现场喊一声“主理人”,有店主会略显羞涩,感情还没被小红书“腌入味”呢。

不仅如此,市集场景设计也一股“小红书味”——空间紧凑但品类丰富,一层以服饰、宠物用品、户外装备为主;二层以手工艺品、穿搭配饰、非遗工艺品、杯具为主。一天体验下来,现场人潮涌动颇有赶集的热闹,有商家忙一天赚个吆喝、有商家轻松日销一两万,更像一场社区化协作的“快闪”。

虎嗅了解到,2025 年下半年,小红书电商计划开展更多产业带招商活动,包括线上线下培训、招商会、选品会等,产地和产业带也会逐步覆盖更多。

某种程度上,“市集”是小红书生活方式电商的现实投射,所以线下造声势,线上也在灌流量—— 8 月底,小红书先悄咪咪进行了主站测试改版,一举将“市集”提升至首页一级入口。

%title插图%num
改版前后对比,“热门”替换为“市集”

接近小红书人士告诉虎嗅,上述产品改版 8 月初才完成内部测试,截至发稿只针对用户测试了两周左右,重点关注入口点击率、停留时长、转化率等基础数据;至于测试覆盖的用户规模,8 月底先从电商深度购买用户开始测试,逐渐覆盖到 10% 日活用户,后续会全量开放,确保所有用户可见首页“市集”入口。

“产品改版尤其影响社区,拍板的是管理层,此次市集能从主站拿下一级流量入口,且开放测试日活用户占比达到 10% 的量,足见管理层对电商(市集)的重视。”上述人士向虎嗅说道。

此外,市集展示商品图从白底图升级为场景化图片,融入买手笔记、商家笔记等内容,不仅能提升浏览深度、强化场景感知,还能凸显社区化体验,与传统货架电商形成心智区隔——业务考量在于,通过固定入口提升用户主动访问频次,加深小红书“可买”的心智渗透,让“逛市集”成为用户打开小红书的行为习惯。

小红书交易市场负责人来克强调,区别于传统货架电商,市集更具温度与烟火气,更强调高品质、好价格的商品供给。“这很大程度上基于用户对‘发现感’、‘惊喜感’的需求,将线下市集场景迁移至线上,打造差异化购物体验,会逐步迭代成小红书中心化的购物入口,承载‘发现好货’的核心价值,与社区形成互补。”

概言之,市集上线既为让外界看到小红书之于电商的重视,也是一种小红书“可买”的态度表达。

市集是新解,还是新概念?

不可否认,现在社区产品太喜欢硬凹概念、造型大于实质,小红书尤甚——以 2024 年为例,其他电商平台在造概念上“不思进取”,心思花在拉高 GMV 上又怎样,还不是让小红书包揽了“主理人”、“买手”、“生活方式电商”的最终解释权。

复盘小红书在电商业务上一路蹒跚:

  • 2015 年试水电商,第一阶段是国内保税仓模式,“天花板”可见;

  • 2016 年联手搭建第三方生态,陆续邀请淘宝商家入驻、削弱自营电商投入;

  • 2021 年 7 月推动直播带货,提出“号店一体”运营模式(包括品牌商家号、个人品牌商家号、个人号);

  • 2021 年 8 月切断淘宝外链,缩短内容和交易的距离;

  • 2024 年将电商业务定位为“生活方式电商”,不再做传统双11,而力推“一年一度购物狂欢”;

  • 2025 年 618 前夕,小红书再次官宣与天猫、京东达成战略合作。

与之对应,小红书主站一级流量入口也经历多次调整:从“购物”到“热门”(视频流),再从“热门”改为“市集”,本质上是业务优先级阶段性横跳的显性落地。

%title插图%num

表面上,如微博 CEO 王高飞所言,“互联网上半场是各做各的,下半场你做我的、我做你的,再形成新的平衡”;背地里,淘宝、京东进进出出,小红书开开合合,对电商这摊生意始终缺点悟性。

好在小红书业务团队年轻,爱钻研、好研究——小红书交易市场负责人来克解释,市集概念源于购物体验供给差异的思考。“市集听起来是熙熙攘攘的感觉,线上市集与传统电商平台购物体验完全不同,小红书上购物人群画像是有审美、有品位,愿意为好品质、好品位、好价格去买单,而不是只靠品牌、打折、促销做决策支撑。”

往前回溯,今年 6 月小红书“友好市集”上线,小红书电商才逐渐找准市集的定位,业务在快速拿到商家反馈后最终确定将市集作为电商专属频道,并调整至主站一级入口,“友好市集”则会作为市集里一个好货 IP 来呈现。

现阶段,市集内测到用户多为近期在小红书有购物行为的用户,测试版小红书 APP 底部导航栏“首页”右侧的“热门”会变成“市集”,点击进入有三大创新模块:

一是市集直播,延续内容驱动逻辑,提升用户停留时长与转化效率。

二是买手橱窗,会 24 小时展示买手精选好物,降低创作者变现门槛;

三是新品首发,依托小红书“新品种草第一站”优势,打造品牌新品集中发售阵地。

%title插图%num

与之对应,小红书交易部负责市集产品设计与运营(含直播、买手频道);小红书商业部对接品牌客户,制定商业化方案;小红书社区部维护创作者生态,提供内容供给——若面对同一品牌客户,交易部与商业部会联合输出方案,如电商闭环 + 广告投放组合。

虎嗅进一步与相关人士沟通后发现,“市集” 与“购物”的差异在于:

  • “购物”偏向传统电商,是货架时代的心智,用户目的明确去买东西,其局限性在于很难长期、连续追踪用户对内容的兴趣做预测,平台刚开始的商品预测来自用户加购、收藏,后续频繁给用户推荐已购买的相似产品;

  • “市集”更强调“逛”的体验,社区跟市集打通之后,能结合社区内容进行兴趣商品推荐,实现“无目的闲逛→发现需求→选购下单”的转化链路。

有鉴于此,市集的发展规划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会持续将更多好货引入小红书,让它们被发现、被购买后带着 Surprise;二是,好货进来之后,平台有一套新的推荐、供给呈现方式,强化小红书中心化的购买场域。

%title插图%num

当然,市集作为小红书电商的核心场景,通过固定入口 + 兴趣化推荐重构消费路径,短期仍需数据验证,中长期需深化社区与电商的融合、平衡原创调性与商业化效率,才能最终实现“需求产生→承接→转化”的全链路闭环。

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是,小红书不再囿于传统电商的节奏,去年双 11、今年 618,小红书都“主动缺席”,转而向平台用户力推“友好市集”,比如 6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针对商家给予流量扶持,针对用户发放满减优惠。

“当所有平台都去卷 618 、双 11 的时候,大家拼的是短期内的最低价,这种情况下,内容平台自然拼不过传统电商——‘你去别人制定的规则下竞争,是不明智的’。”一位电商研究人士说道。

上述人士认为,本质上 618、双 11 是淘京拼教育过用户的电商“造节”,平台需要大促来推进节奏,实质是“囤”一波用户需求在一个时间点快速转化,这种转化是对效率的极致追求,“电商平台本质上不直接产生用户需求。”

%title插图%num

有鉴于此,不管是抖音的兴趣电商、快手的信任电商还是新市井电商,它是一个透支的逻辑,是在抢用户潜在的消费需求,当用户需求是饱和状态时,囤货本身就是在进行需求透支。

至于小红书市集,追求的是一种烟火气与获得感,与其社区调性一脉相承——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市集视作小红书电商具象化的“容器”:以前电商像碎片一样分布在社区,现在聚合成统一入口,整合直播、买手、商品卡等内容,解决此前入口分散导致的用户感知不足问题,打造“边逛边买”的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小红书官方强调,市集除了交易属性还应该有“温度”,翻译一下就是,既要买东西也要买到情绪价值——这不,小红书味一下就上头了。

独特生态位,品牌的赛博图腾

行文至此,或许有读者好奇:各家平台都在做大开环,今年“红猫”合作也才推进不久,怎么小红书又执念培养“可买”心智,为闭环蓄势呢?

虎嗅与多位行业人士沟通发现,传统电商平台基本处于流量消耗端,而小红书本质上是流量与需求的产出端,对应着三条流量路径:

  • 一是站外大开环,今年官宣“红猫”合作就是出于这一考量,底层逻辑是解决流量向需求的充分转化,即提高冗余流量的变现效率;

  • 二是站内闭环,本质上是针对用户体验的优化,外部平台不可能开放用户购物数据,有些用户也不想跳出,纯粹从用户体验来看,这时平台必须具备闭环电商的能力;

  • 三是线索留资,很多交易无法完全通过线上完成,比如买车要线下试驾、买房要线下看房,留资本身是一种挖掘需求到实现转化的过程。

%title插图%num

上述三大路径,是内容平台全面发育必须长出的能力——从平台角度,大开环与闭环生态同时推进的好处在于,能主动掌控流量议价与趋势引领能力。

以抖音为例,站外导流广告卖得好有两种结果:

  • 一是,能测出来投流之后的外溢效果。比如,其他平台的抖音同款就是一种数据回传,可以作为全平台广告价格博弈的筹码,即平台流量定价权。

  • 二是,站外有一些广告定价会参考站内闭环价格。站内闭环 + 站外大开环最终估算出品牌投放 ROI(投资回报率),本质上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当然,传统电商平台商业化效率高,但内容粘性差,所以持续消耗流量,“逛”本质上是让大家增加消费频次。

如今,小红书已经能通过 UGC 实现内容生态的循环,虎嗅拿到第三方数据:2025 年上半年,小红书日均新增笔记数高达 700 万篇,包括图文笔记、商业笔记、视频笔记等。

与之对应,小红书商家发展部负责人阿方表示,小红书平台用户需求旺盛,“社区中每月寻求购买用户数达 1.7 亿,单是‘求链接’类评论每月也能达到 8000 万。”

%title插图%num

为此,小红书已经上线“百万免佣计划”,商家在小红书站内卖出前 100 万元商品只保留千分之六支付成本,其他全部免除,入驻商家无需向平台申请便能自动享受这一激励政策——这无疑能帮商家省下一大笔试错成本,相较其他平台,确实属于“开荒期”的平台红利。

此外,2024 年下半年,小红书开始推“笔直群”,即笔记到直播——从效率场来看,更能推动产业链条的良性互动,最终拉升下单转化。比如,一些潮玩商家核心不一定只是卖货,小红书生态覆盖上下游供应链,整个链路与沟通是社区化逻辑做电商——这时候,“笔直群”能承担更强的复购,也是一个社区形态的电商运营群。

有鉴于此,很多商家在小红书经营,卖货是一方面,更重要是小红书已经成为品牌选品开发、洞察用户诉求、产品迭代的“风向标”。

“在惠东产业带与本地商家沟通发现,小红书上惠东是小个子女鞋生产基地,他们做小个子内增高、做胖头鞋——这些在主流电商平台容易被忽视的用户痛点最容易在小红书长起来,这种群体诉求在小红书更容易被发现、被满足。”小红书商家发展部负责人阿方透露,今年小红书会在杭州、广州、义乌三个地方孵化好货产地招商中心。

%title插图%num

再以设计师为例,这个群体刷小红书主要是获得创作素材与捕捉趋势——因为设计底层是人与人、人与圈子之间的连接;今年年初,某电商平台公布了一个平台长起来的新锐品牌 TOP 榜单,有 200 多个品牌,其中接近 70% 的店首营和首次发声是在小红书。

有鉴于此,小红书商家发展部负责人阿方认为,“不管笔记还是视频,希望商家能让社区先认识你是谁,为什么做这个品牌;其次,才是要不要买来试试”——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单一在小红书做笔记的商家,规模也能做到月销几千万。

其次,小红书购买用户里 70% 用户是 95 后,商家注册的个人店超 50% 是 95 后,动销商家超 50% 是第一次线上创业——即便你仍会嘴硬的揶揄,但内心再也无法轻视小红书,它已经占据了年轻品牌的社区生态位,说一句品牌的赛博图腾也不为过。

所以,当下如果有人想创立新品牌(尤其针对年轻受众的业务),不先去小红书试试水,多少有点脑袋不灵光。

#虎嗅商业消费主笔黄青春、黄青春频道出品人,关注文娱社交、游戏影音等多个领域,行业人士交流加微信:724051399,新闻线索亦可邮件至huangqingchun@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61748.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