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快刀财经 ▲ 做您的私人商学院
中国制造业与日本制造业,谁强谁弱?
作者:唐纳德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9.3阅兵以其震撼之势影响全球,尤其是一些日本网友通过海信电视直播,目睹了中国大国风采。不过,今天笔者想谈的,并非两国之间冰与火的历史,而是上述提到的一个不显眼的词语:电视机。
可以先看一个例子。
在今年东京秋叶原的家电卖场里,一位日本主妇对着两台电视机反复比对——左边是索尼XR系列,右边是海信E8K,两者画质参数相差无几,但后者价格少了3万日元。
最终她选择了海信,这个十年前在日本还鲜少有人问津的中国品牌,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日本随处可见,而二十年前,这里还是松下、索尼、东芝的“主场”。
从“日本制造”垄断全球电视市场,到中国品牌占据日本近半份额,这场产业更迭的背后,藏着日本电视机产业从巅峰跌落的无奈,更折射出全球制造业格局的深层变革。
借以电视机,最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制造业与日本制造业,谁强谁弱?
01
日渐衰落
回溯日本电视机的黄金时代,足以用“统治级”来形容,因为日本在家电领域拥有一个庞大商业帝国。
20世纪50年代,松下推出首款黑白电视,开启日本电视产业征程;
到了60年代,索尼又研发出特丽珑显像管技术,让日本彩电在画质上实现代际领先,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松下展出的49英寸超大屏彩电,更是让全球惊叹“日本制造”的实力。
时间走向80-90年代,已经处于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期的日本,其电视企业凭借技术壁垒和品牌优势,垄断了全球高端市场——1990年,索尼、松下、东芝三家企业的全球电视出货量占比超过40%,在欧美市场,日本品牌几乎等同于“高品质电视”的代名词。
对比之下,那时,中国尚处于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电视企业还在靠组装代工生存,核心部件如显像管、芯片全部依赖进口。
日本电视此时领先并不奇怪,整个制造业处于上升期,如日本造汽车逐渐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一份额,工业产业每年按高于10%以上的速度递增。
资本,往往是逐利的,在此大背景下,日本家电产业也就整整处于行业顶尖位置。
但转折点在21世纪初悄然到来,日本企业好似开始落伍了。
比如,当全球电视产业向液晶技术转型时,日本企业却陷入了“技术路径误判”的陷阱。松下坚持押注等离子技术,认为其在对比度、响应速度上的优势能碾压液晶,甚至在2009年豪掷6000亿日元收购日立、先锋的等离子业务,试图打造“等离子帝国”。
索尼虽然是制造业大牌,也在固守CRT技术的优势,迟迟不愿放弃特丽珑生产线。这与当前日本丰田车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上的慢节奏如出一辙。
反观韩国三星、LG,果断all in液晶技术,快速抢占市场。等日本企业意识到错误时,已经错失了关键窗口期——2013年,松下宣布退出等离子业务,此时液晶电视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80%;索尼的电视业务从2005年开始连续13年亏损,不得不出售海外工厂缩减规模。
不妨通过一些数据,可能更能直观体现日本电视的衰落。据Omdia统计,2010年日本品牌全球电视出货量占比还有28%,2024年已跌至9%;在本土市场,松下的份额从2018年的16.8%暴跌至2024年的8.8%,东芝更是退出了消费级电视市场。
曾经的“技术王者”,如今只能在高端小众市场艰难求生,而这一切,本质上是日本企业在产业变革中“路径依赖”和“决策迟缓”的必然结果。
因此,过度迷信既有技术优势,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被时代甩在身后。
02
国产机征服日本市场
谈及现今的全球家电市场,与日本电视产业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品牌的强势崛起,而征服日本市场,成为中国电视产业全球竞争力的一个鲜明的产业现象
如今的中国,早已是全球电视产业的“核心玩家”。
以2024年为例,中国电视企业全球出货量占比达30.2%,首次突破30%大关,其中海信、TCL、小米三家合计份额达31.3%,超过三星、LG的28.4%总和,在75英寸及以上的大屏市场,TCL、海信的份额分别达15.0%、14.6%,逼近LG的15.1%,打破了韩企对大屏市场的垄断。
具体方面,据海外网报道,2024年中国主要电视机品牌出货量份额首次超过韩国企业。
英国市场调研机构奥姆迪亚(Omdia)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视机品牌TCL、海信、小米的合计出货量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达到31.3%,首次超过韩国三星和LG电子(28.4%)。
其中,海信长期以接近15%的市场份额稳居世界前二。
其实也正是这样的全球优势,最终转化为对日本市场的“渗透力”。《日本经济新闻》与BCN的联合数据显示,2024年1—9月,中国品牌在日本电视市场的份额达49.9%,7月后更是连续单月超过50%。
如果拉通全年来看,海信以25.4%的份额登顶日本市场,成为首个在日本拿下电视销量冠军的中国品牌,TCL也以9.7%的份额跻身第四,超过了松下、夏普等本土品牌。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品牌的征服并非靠“低价策略”,而是靠“技术+本地化”的双重优势。
突破不仅仅是市场占有方面,技术层面,中国企业实际上也摆脱“组装代工”的标签。
海信自研的信芯X画质芯片,能针对日本用户喜爱的“电影模式”优化色彩还原,其推出的Mini LED电视在日本专业评测机构的画质评分中,超过了索尼XR系列;TCL华星光电的ADS Pro硬屏技术,解决了液晶电视视角偏色的问题,契合日本家庭“多人围坐看电视”的场景需求。
当然,进军日本市场,得到消费者认可是第一前提,在本地化运营上,中国品牌更是精准踩中日本用户的痛点,针对日本住房空间小的特点,推出超薄机身、可壁挂的小尺寸电视;联合日本本土内容平台,预装NHK、富士电视台的流媒体应用。
甚至在售后上,提供日语24小时客服和上门安装服务,这些细节让中国品牌逐渐打破了日本用户对“本土品牌更靠谱”的固有认知。
中国电视能征服日本,往深入地讲,是目前“全球产业链整合能力”与“本地化需求响应”的结合。从上游的京东方、华星光电面板制造,到中游的芯片研发、整机设计,再到下游的渠道铺设、售后服务,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电视产业链,这不仅降低了成本,更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简单地看,当日本用户开始关注“低功耗”时,中国企业能在3个月内推出符合日本能效标准的新品,而日本企业往往需要6个月以上。这种“快速迭代+技术对标”的能力,其实也就是中国品牌撕开日本市场的关键。
透过电视产业的此消彼长,我们看到的是中日制造业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差距,而是产业生态、创新模式、市场响应能力的全方位差距。
03
中日制造业两面相
日本制造业的问题,在电视产业上暴露得非常立体。
第一个是“技术封闭性”。
我们拆解下来并不难发现一个现象,日本企业习惯在内部搞技术研发,不愿与外部合作,比如松下在等离子技术上拒绝开放专利,导致上下游产业链无法协同,最终被开放的液晶生态淘汰。
这在汽车领域也是如此,你几乎可以看到中国车企与大众等德国企业合作的各种消息,相比之下,中日车企的合作声量和动静,是不是小得多?
第二个,可以算作是“战略保守性”,终身雇佣制和层级文化导致决策缓慢,2010年前后,当中国企业开始布局智能电视时,索尼、松下还在纠结“是否要加入互联网功能”,担心影响传统画质优势。
在此之前,日本帝国诞生了包括阿米巴经营在内众多企业管理哲学思想,一度成为中国企业学习的楷模,随着时代产业红利日渐稀释,这些思想逐步被新的观点取代,并非说原有的企业管理方法失效,而是时代,今非昔比。
三是“资源分散化”,比如说,日本企业普遍存在“多元化陷阱”,松下把大量资金投入核电、电池业务,东芝涉足半导体、医疗设备,导致电视业务的研发投入被严重挤压。
而中国企业如海信、TCL虽然亦在推动多元化转型,但好歹在电视上也还能通过成立独立上市公司或者子公司以求坚持“聚焦家电主业”,每年将营收的5%以上投入研发,2024年海信研发投入达120亿元,远超索尼电视业务的研发费用。
进一步看,两国制造业的效率也日渐拉开差距。
谈及如今的中国制造业,人们不再用密集型、劳动力等词语,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制造业正在以“智能工业”为核心实现弯道超车。
国家层面政府推动的“智能制造2025”战略,让5G、AI、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TCL的惠州工厂,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将电视生产周期从15天缩短至5天,不良率下降至0.3%;海信的青岛研发中心,利用AI模拟测试,将新品画质优化时间从3个月压缩至1个月。
这种“智能化+规模化”的优势,让中国企业既能保证品质,又能快速满足全球不同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形成了“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生态。
我们以京东方为例,一家工厂在研发出柔性OLED面板后,能快速与TCL、小米共享技术,推动中国电视企业在折叠屏、卷曲屏等新形态产品上领先全球;华为的鸿蒙系统与电视企业合作,让智能电视融入“万物互联”生态,提升用户黏性。
这种制造业生态的差距,正在影响更多产业。除了电视,中国的空调、冰箱在日本市场的份额也在快速增长,2024年中国空调品牌在日本的份额达22%,较2020年翻了一番。
而日本制造业的困境还在蔓延,汽车产业面临电动化转型的压力,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2000年的20%跌至2024年的6%。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在全球化竞争中,制造业的胜负不再取决于单一技术的领先,而是取决于“产业链效率+创新速度+市场响应能力”的综合实力,而这正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所在。
从日本电视的衰落,到中国电视的崛起,从这场产业变革可以获取到的经验是,没有永远的“机械工业技术的王者”,只有永远的“时代创新追随者”。
对于日本企业而言,若不能打破“路径依赖”,加快决策效率,未来在更多产业中可能失去竞争力;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征服日本市场只是起点,如何在高端技术上实现更大突破,避免陷入“价格战”陷阱,才是长久之计。
再过几年,日本人是否只能买中国电视,或许还需时间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制造业的重心正在向中国转移,而这场转移的背后,是产业生态、创新模式和市场逻辑的全方位重构。
快刀财经已同步入驻:36氪、虎嗅网、钛媒体、i黑马、品途网、商界、趣头条、砍柴网、梅花网、艾瑞专栏、亿欧网、创业邦、知乎、雪球、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界面新闻、一点资讯、网易号、搜狐自媒体、凤凰网、新浪财经头条、新浪看点、UC大鱼号、天天快报、企鹅自媒体、投资界、思达派、猎云网、简书等30多家自媒体平台。
快刀财经
社群 | 内容 | 连接 | 商学院
商业快媒体、思维孵化器、价值试验场和洗欲中心。专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正在影响的其他行业。有趣、有料、有态度,加入我们,拥有您的私人商学院。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营销策划、社群电商、创业投资和知识充电服务。
投稿、转载、内容合作,请添加微信ikua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