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从产能扩张转向工艺创新。9月4日,在跨国企业赛多利斯举办的2025强化工艺峰会上,赛多利斯中国区总经理王旭宇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产能提升,而是进入了以“工艺强化”为核心的新发展阶段。在中国市场,生物工艺制造的效率、成本、速度与质量并重,这正是行业迈向成熟的关键标志。
赛多利斯中国区总经理王旭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市场增速放缓但价值挖掘加深 工艺强化成破局点
赛多利斯是一家德国的生物制药实验室与工艺设备供应商,今年是其进入中国市场的第30年。
“近10年来,中国创新生态日臻完善,崛起为全球医学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其中,生物制药是这股浪潮中最为活跃的力量。”面对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王旭宇说,“过去几年,行业经历了资本驱动下的产能快速扩张。但当前,对于企业来说,传统的‘建厂+买设备’的粗放模式已难以维系竞争力。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工艺创新,用更短的生产周期、更低的物料消耗,实现更高的产出质量和更灵活的市场响应。这就是工艺强化的核心价值。”
近年来,随着带量采购常态化、创新药“内卷”加剧,生物制药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降本增效压力。传统批量生产模式的效率瓶颈已愈发明显,而融合了连续流生产技术、过程分析技术和数据集成方案的强化工艺正成为头部企业寻求突破的战略方向。
在2025强化工艺峰会上,赛多利斯联合上海生物制药行业协会发布了《生物制药连续流强化工艺白皮书》。白皮书显示,相比采用一次性技术的传统批式生成工艺,连续流强化工艺通过高效的连续生产模式,在降本、提效、节能方面实现显著提升。比如,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分子结构不稳定,采用连续流工艺生产后,偶联反应(制药过程中两种有效成分精准连接起来的关键步骤)时间更短,产品质量一致性提高,更快进入临床阶段。
在王旭宇看来,可以预见,未来,中国采用连续流或半连续流工艺的生物制药项目比例有望大比例提升,尤其在ADC(抗体偶联药物)、细胞基因治疗(CGT)等新兴领域,工艺强化已成为必然选择。
行业洗牌加速 差异化竞争聚焦“工艺能力”
在王旭宇看来,工艺强化浪潮将加剧生物制药行业的分化。“具备先进工艺开发能力的企业将更快推出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并在医保谈判和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反之,依赖传统模式的玩家可能面临利润挤压的局面。”王旭宇表示。
受益于中国近期推出的一系列扩大医疗领域开放的政策,外资生物工艺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5年年初发布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外资企业参与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优化药品带量采购,提高医疗器械产品采购可预期性。
“中国拥有全球最活跃的生物创新生态和最大的应用场景,加上政策对智能制造的支持,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源自中国的工艺创新反向输出全球。”王旭宇说。
据了解,目前,赛多利斯在全球有30个生产基地,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均建有生产基地。谈到中国生产基地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的作用,王旭宇兴奋地说:“在北京,我们从生产第一个实验室天平到推出生物工艺的流体管理的一次性产品;在上海,今年5月,我们实现了Octet® R系列分子互作分析仪及生物传感器的本土化生产。所有的这些设备首先会迎合中国市场需求,供应中国;其次,在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这些产品也会供给亚太市场,部分产品也会供应美国和欧洲的市场。”
中国成为全球工艺创新策源地
新一轮政策开放为中外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合作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在医疗服务领域,目前,全国已有150多家合资、独资医疗机构。在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外资企业也在积极扩大在中国的布局。
王旭宇认为,中外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合作正在从简单的技术转让向深度合作研发转变。对于赛多利斯来说,中国市场不仅是推动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驱动行业向“智造升级”的关键力量。赛多利斯一直非常重视在华投资,未来也会持续重点布局生物制药连续流强化工艺、供应链韧性建设等,以抓住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升级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过去,我们强调本土生产;如今,则更注重本土研发、本土定制和本土生态链构建。”王旭宇说,“我们未来也将继续赋能中国伙伴,共同将‘中国新药’的雄心转化为‘全球好药’的现实,让中国创新加速惠及全球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