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重庆农商行”,股票代码:601077.SH/03618.HK)通过“视频直播+网络互动”方式召开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重庆农商行党委书记刘小军、行长隋军及三位副行长共同出席会议,并就上半年经营业绩、战略推进与未来发展等话题与投资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据重庆农商行此前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2025年上半年,该行完成营业收入147.41亿元,同比增长0.46%;实现净利润78.47亿元,同比增长3.79%;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76.99亿元,同比增长4.63%,归母净利润继续位居A股10家上市农商行之首。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突破1.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突破7600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7.6%、8.8%、7.1%,资产、存款和贷款规模均居全市第一。
2025年3月底,刘小军正式就任重庆农商行党委书记,其董事长任职资格目前正在依规办理中。本次业绩说明会上,这位具备丰富金融管理经验的新任领航人基于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首次公开系统阐述了对该行核心优势与发展潜力的深度洞察。
“从3月底至今,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带领重庆农商行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资产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转型升级,重塑发展模式、应对发展挑战、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刘小军表示,经过多轮调研,分条线、分板块进行广泛专题讨论和研究,重庆农商行已明确下一阶段改革转型的总体思路,将着力构建“三种新动能”,朝着科技型、产业型、生态型的世界一流现代化农村商业银行目标迈进。
谈底色:零售优势得天独厚,县域优势很难被模仿
在英国《银行家》杂志最新公布的全球银行千强榜单中,重庆农商行位列全球第112位,位居全国农商行及西部银行首位;此外,在《清华金融评论》去年首次发布的银行业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该行跻身全国第14位,稳居中西部地区银行第1位。
“知道过去为何成功,才能更清晰地走好下一步。”谈及重庆农商行近年来的稳健发展,刘小军以数据为支撑,用“底子厚、基础好、数据实”三个关键词,以及“零售、科技、县域、总部”四大优势领域,精要阐述了该行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根基。
零售优势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重庆农商行以1733个网点串联起重庆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服务网络;个人客户达2947万,覆盖全市超90%人口;服务超155万商户,形成重庆最大的面向小微、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服务网络。
科技优势方面,该行不但拥有重庆地区最强、全国农商行系统中位居前列的科技团队与技术积累,而且近五年科技投入超35亿元,年化增长率超10%,科技人才全集团占比达5%,申请各类科技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200余项。
县域优势方面,重庆农商行将近70%的人员、80%的网点、80%的自助机具分布在县域,形成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的庞大网络布局,县域存贷款市场份额不但稳居重庆同业首位,而且凭借对县域经济更熟悉,更好地实现了“量、价、险”的平衡。2024年,该行县域贷款余额近3500亿元,占全行贷款总量约50%,在实现3.98%贷款收益率的同时,将不良率控制在仅0.95%。
总部优势方面,该行管理半径小、决策链条短、审批效率高,既能为重庆重大战略、重点产业、特色产业等开辟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又能总分支行快速联动,根据重庆不同区域产业发展要求,提供综合化、差异化、数智化的定制服务方案。对此,刘小军提及了重庆农商行与云阳县政府合作创设的全国云阳面工服务平台。
“大家不要小看这些系统平台。”他介绍说,全国云阳面工服务平台背后连接着20万云阳籍外出务工人员,他们开设的面坊贡献了全国鲜面市场70%的份额。在他看来,将金融服务嵌入政府服务平台,能够有效整合政府机构、企业商户、个人消费者等多方资源,在更好地服务在外打拼的重庆人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商业回报。
刘小军认为,对于重庆农商行而言,零售优势是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科技优势是重塑业务逻辑的关键支撑,县域优势是稳健发展的基石,总部优势则赋予了该行敏捷响应与精准服务的能力。同时,重庆农商行在重庆县域市场的优势是其中最难以被复制的核心壁垒,“大行下沉县域市场客观上会有一定成效,但想要全面复制和赶超,可能会因‘水土不服’导致巨大的成本。”
谈潜力:主城区域和公司金融拥有巨大业务空间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银行业整体迈入“低利率、低利差、低费率”时代,中小银行经营环境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10家A股上市农商行净息差全面下滑,下滑幅度从0.34个百分点到0.03个百分点不等。
在与投资者交流中,刘小军坦言,虽然重庆农商行是上市农商行龙头,但同样也面临着息差收窄、同质化竞争、同业内卷的压力,并存在“内卷式”传统营销获客、主城区域和公司业务存在差距、多点盈利能力不足等业务短板。他希望,能以问题导向、解决痛点作为全行新的价值创造点,把业务短板转化为增长空间。
比如在主城区域和公司金融领域,刘小军指出,重庆农商行尚有巨大的业务空间可以拓展。
“与北京、上海、广州的同类机构相比,我们在县域市场根基深厚、客群稳固、护城河较宽,但在城市金融方面还存在差距。”他通过数据对比强调:重庆中心城区分支行对全行的营收贡献仅为25.7%,而该区域GDP占全市比重超40%。截至2025年6月末,重庆农商行的公司存款余额1430亿元,仅占存款总额的13.9%;公司贷款4163亿元,占比54.4%。两项比例指标均低于同业平均水平。在他看来,这一差距恰恰表明对公业务领域仍处于“价值洼地”,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此外,从重庆农商行的网均产能以及营收结构中,可以看到新的业绩提升突破口。刘小军分析称,目前该行营业网点1733个,总资产1.63万亿元,网均资产约9.4亿元,若每个网点资产平均增长2.15亿元,全行资产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同时,在2947万个人客户中,AUM超过300万的财私客户占比不高,还有大量财私级客户没被发现、挖掘。
此外,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净利息收入占集团营收比例达79.7%,中间业务收入、其他非息收入等贡献依然偏弱,多点盈利能力与先进同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中间业务收入偏低,没有把我行的零售网点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面向未来,刘小军满怀信心:“总体而言,我个人认为,相比其他上市银行,重庆农商行是一个极具鲜明特色、极具发展潜力、亟待深入发掘的金融富矿,具有巨大的投资价值。”
谈改革:构建“三种新动能”,持续扩大竞争优势
在清晰审视自身优势与不足,并广泛吸收同业经验的基础上,重庆农商行已明确下一阶段深化改革的总体战略方向。
在本次业绩发布会上,刘小军面向投资者公布了全新的发展蓝图: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将重庆农商行打造成为一家科技型、产业型和生态型的世界一流现代化农村商业银行,在保持西部第一、全国领先市场地位的基础上持续扩大竞争优势。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重庆农商行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深入构建“数字驱动、产业链动、场景圈动”三种新动能,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系统塑造面向未来的竞争新能力:
一是数字驱动,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重构信贷生产流程,形成数字化获客、数字化风控和数字化贷后的体系性能力。
二是产业链动,构建以产业链为核心的新型展业模式和风控模式。
三是场景圈动,以场景生态构建新的护城河,打造多点盈利的新金融服务模式。
“从总行一直贯穿到分支行客户经理,实现客户信息充分共享、风险认知总分支行统一。”谈及数字驱动,刘小军透露,该行将通过技术手段,推动获客从线下变为线上,从单个获客变为批量获客,从被动获客变为主动获客。目前,该行已完成重庆科技产业多维度图谱建设,初步实现自动推送客户、行业智能分析等初步功能。该科技金融获客平台上线仅一个月,即实现线下对接客户超1000户、立项37户。
产业链动,则是要从以前“单点式、零散化”的获客模式,转变为“沿产业链系统化”的新模式。刘小军介绍,重庆农商行将设立专门的产业链客户经理,整合全行资源,基于产业赋能,为产业链上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和非金融综合服务。同时,将客户主动置于产业链中,通过其产业链上下游的风险变化预判客户信用风险,形成风控预警机制。
在场景圈动的构建上,刘小军提出重庆农商行未来应实现三大角色转变:从单一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综合金融服务商;从企业金融供应商转变为产业资源整合者;从金融网络经营者转变为场景生态运营商。
比如,目前该行正在打造的“社区商业”模式,就打破了以往零售与商户分别营销的传统,将零售客户引导到商户消费的同时,筛选出优质的商户为零售客户提供优惠,形成一举多得、多方共赢的局面。
刘小军表示,上述“三种新动能”的背后是重庆农商行管理逻辑、营销逻辑、风控逻辑、盈利逻辑的根本转变。对此,该行已制定2025年至2027年的三年发展规划:第一年全面打好转型基础,第二年实现关键能力突破,第三年在主要业务领域形成系统能力。
“坚信在‘三种新动能’的驱动下,重庆农商行的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将迎来全面提升,到2027年底,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净利润、ROE等核心指标均能实现显著突破,最终达成‘农村领跑、城市赶超’这一目标,从而进一步巩固该行在重庆金融格局中的竞争优势”,刘小军对重庆农商行的未来满怀期待。
— 证券市场周刊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