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以为顶级数学家的烦恼只会是“这个定理该怎么证”的时候,陶哲轩却用一句“可能要离开美国“把瓜递到了全世界面前——不是因为江郎才尽,不是因为想家,而是因为“没钱搞研究了”。
陶哲轩本月7日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他本人和其所属的UCLA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经费无法发放,他的团队——包括他自己——连暑期工资都没拿到。更可怕的是,如果情况没有改善,研究所会在几个月内停摆。
图源:UCLA
于是乎,陶哲轩这位被外界称作“数学界莫扎特”的大佬,在过去两周被迫开始像初创公司老板一样四处拉赞助,卑躬屈膝去要钱。这不禁让人感叹,美国不愧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灯塔啊,连菲尔兹奖得主都要为五斗米折腰!
美国:把“科研经费”玩成了“政治筹码”
谁能想到,陶哲轩这次的经费危机,居然是从一场和数学八竿子打不着的“政治风波”开始的。今年7月,美国政府突然大手一挥,以UCLA“没管好反犹太主义”为由,冻结了该校近6亿美元的联邦科研资金。虽说后来法院一度勒令“解冻还钱”,但陶哲轩和他所在的研究所愣是没拿到钱,运营资金见底,连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的经费都凑不出来。更绝的是,特朗普政府还打算在2026财年把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预算砍半,美其名曰“符合美国优先”,实际上却把科研界逼到了墙角。要知道,NSF可是美国科研领域最重要的“提款机”,这一砍,相当于直接断了无数科学家的粮。
UCLA校园 图源:UCLA
以前总说美国科研环境好,经费稳定得像老黄牛,现在倒好,经费分配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今天说你“立场不对”冻你钱,明天以“预算不够”为由砍资助。陶哲轩自己都吐槽,几十年来,从没见过这么不稳定的科研环境。
陶哲轩还表示,如果这样的势头持续下去,他将考虑离开美国。“我以前根本没想过要搬家,这件事甚至都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而现在,无论好坏,每一种可能性都必须考虑。”
连陶哲轩都要走,其他科学家怎么办
陶哲轩的经费困境,绝不仅仅是他自己个人的阶段性遭遇,而是令整个科研界都唇亡齿寒的事件。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看到:像陶哲轩这样一位全球顶尖的数学家,原本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数学难题上,现在却得天天跟捐赠人喝咖啡谈合作,从“数学大神”变身“融资经理”,主业副业彻底搞反了。为了保住研究生,他甚至还推迟发放自己的工资。可即便这样了,陶哲轩和他的团队未来的研究经费依旧没着落。
图源:网络
更可怕的是这些政策引发的连锁反应:哈佛因为NIH经费缩减,直接暂停了博士招生;不少实验室连试剂都买不起,博士后拿不到薪水,只能卷铺盖走人。以前美国是全球科学家的“梦中情地”,凭着钱多人少环境好,把各国人才都吸过来,现在倒好,科研“政治化”越来越严重,经费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连陶哲轩这样的顶流都要考虑跑路,底下的年轻科学家更是慌了神:“再待下去,别说搞研究,饭碗都要没了!”
陶哲轩说过,科学研究不仅是计划和预算,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投入,为了把科学研究做到最好,科学家们还需要保持相对平静的精神状态。但目前特朗普政府在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对科研的打击非常沉重,即便这些不合理的政策在未来能得以扭转,但科学家们届时依然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之下,担心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于是,在这种预期下,离开美国、去往一个对科研更友好的国家继续研究,似乎成了当下顶尖科学家们更合理的选项。
有数据说,最近从美国离开的科研人员数量涨了不少,有人去了欧洲,有人回了亚洲。以前是“美国随便挑”,现在是“哪里稳定去哪里”,美国科研圈几十年来打造出的“吸引力滤镜”,算是碎得差不多了。
“历史上曾有过一些时期,其他拥有伟大科学传统的国家经历了巨大的动荡或战争,导致许多人才逃往美国寻求庇护。讽刺的是,现在可能出现了一个相反的过程,其他国家可能会开始吸纳目前在美国的人才。”陶哲轩在采访中这样总结道。
中国怎么“捡宝贝”?这几招得用对
事实上,中国正在成了不少科学家眼里的理想科研地。别不信,看看中国这几年的操作:研发投入稳步提高,建了一批像“中国散裂中子源”这样的顶级科研平台,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搞起了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这样的一流研究机构,招揽了不少全球精英科学家。
与美国相比,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科研环境非常稳定。不像美国今天冻经费、明天砍预算,中国对基础科学的投入是有保障的“长期饭票”,科学家不用天天操心“钱从哪来”,只要专心搞研究就行。陶哲轩自己都提过,不排除未来去香港或中国大陆,毕竟祖籍在这,以前也来清华讲过课,对中国的科研潜力也心里有数。
当然,面对陶哲轩这样的“顶级人才”,中国要想把人留下来,光靠“热情”可不够,还得拿出实实在在的“诚意”,这几招必须拿捏到位:
1. 经费给足,别让科学家当“融资经理”
顶级科学家最烦的就是“缺钱”,中国得明确:只要项目靠谱,经费管够!可以搞“顶尖人才专项基金”,不用走复杂的审批流程,让陶哲轩这样的大佬能直接拿到钱搞研究。别让人家来了还要天天跑部门、写申请,把时间浪费在琐事上——毕竟人家是来解数学难题的,不是来当“财务专员”的。
2. 平台搭好,想要的设备都安排上
搞科研离不开好设备,中国得继续砸钱建一流平台:像超级计算机、前沿实验室这些硬家伙,该建就建,让科学家来了就能用。比如陶哲轩想研究AI和数学的结合,那就给他配最好的AI算力,让他不用为“设备不够用”发愁。简单说:你要啥,我有啥,硬件条件绝对不输美国。
“九章二号”144模式干涉仪(部分)实验照片 图源:中国科学技术
3. 少点干预,让科学家说了算
顶级科学家最看重“学术自由”,中国得学会“放手”:别用太多行政规定绑住他们的手脚,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让科学家自己说了算。比如项目进度不用天天汇报,论文发表不用层层审批,营造一个“安安静静搞研究”的环境。毕竟,陶哲轩能成为数学大神,靠的是自由探索,而不是按“KPI”干活。
4. 管好生活,别让人家有“后顾之忧”
科学家也是人,得解决“柴米油盐”的问题。可以给他们配人才公寓,让家人住得舒服;孩子上学不用愁,对接好国际学校或优质公立学校;配偶想工作,帮忙推荐合适的岗位。简单说:你专心搞科研,家里的事交给我们,让科学家在华工作像“回家一样安心”。
陶哲轩的“经费困境”,对美国是“危机”,对中国却是“机遇”。这不是简单的“抢人才”,而是中国科研实力提升的必经之路——如果中国真能吸引并留住一大批陶哲轩这样的顶级科学家,就能说明我们的科研环境、科研实力真的赶上了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