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也逃不开人情世故。
特朗普也玩起了“鸿门宴”戏码。
最近,美国白宫上演了一场全球瞩目的科技界高层聚会。总统特朗普在白宫邀请了包括苹果、微软、Meta、谷歌、OpenAI在内的二十余家顶尖科技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共进晚宴,表面气氛融洽,实则暗流涌动,堪称现代版“鸿门宴”。
晚宴开场时,特朗普便称:“这里聚集了最聪明的人,无疑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在座者包括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苹果CEO蒂姆·库克、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以及OpenAI创始人萨姆·奥尔特曼等科技巨头。
这群被冠以“全球最高智商”的科技大佬们也应景地吹起了“彩虹泡泡”,纷纷对特朗普献上溢美之词——比尔·盖茨直言“谢谢你出色的领导”,库克强调特朗普“为创新定下基调”,奥尔特曼更称其为“亲商业、亲创新的总统”。
图源:IC photo
然而,在这片祥和之声下,实则上演的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投资承诺秀”。特朗普以商业谈判式风格,向在场巨头施加了隐秘压力,迫使他们公开许下在美大规模投资的承诺。据统计,这场54秒的“承诺秀”中,科技巨头们集体“输血”数万亿美元。
这场被包装成“美国民营科技企业家座谈会”的晚宴,最终以特朗普的“商业胜利”收场,而那些被反复提及的“聪明人”,不过是这场现代鸿门宴中最精明的“棋子”罢了。
但这场晚宴暴露的还不止这些。
01 宴会背后的博弈,暴露美国的一个弱点
这场表面光鲜的宴会,其背后还经历了一段小插曲。晚宴原计划在新翻修的玫瑰园露台举行,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被迫移至室内。
白色长桌铺陈,吊灯高悬,每位宾客面前都放置了麦克风——特朗普特意邀请媒体在场,将这场聚会定格为“公开的政治秀场”。
当晚最核心的“拷问环节”从特朗普挨个点名高管开始:“接下来几年,你准备在美国投资多少钱?”最先被点到的扎克伯格明显没准备好,张嘴就是“我的天啊”“我不知道”,最后硬着头皮承诺到2028年投资约6000亿美元。
图源:AP
紧随其后的库克显然早有准备,脱口而出“未来四年投资6000亿美元”,并在2分钟发言中连续致谢9次:5次感谢特朗普的“领导力与创新支持”,3次称赞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的教育贡献,1次配合复述投资计划,堪称“准备最充分发言”。
特朗普倒很受用,当场夸他“为美国制造业定了调”,成了“制造业回流”的标杆。
微软的比尔·盖茨接棒时,画风明显不同。
他先报出微软每年在美投资750亿-800亿美元的数据,又提到刚拿下美国总务管理局的重要云计算合同,接着聊起AI和美国创新的重要性——从AI如何改善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疾病治疗,到如何提升教育水平,最后才轻描淡写感谢“领导力”把大家聚在一起。没有客套,没有空话,堪称“最佳发言”。
图源:AP
谷歌的皮查伊承诺未来两年追加2500亿美元投资,主要用于美国数据中心建设及能源基础设施升级,以支持人工智能战略布局。
OpenAI的奥尔特曼则用“超级多”模糊回应,特朗普当场提醒“投资几千亿才值得”,并补上一句“这数千亿美元会花得很值”。
仅54秒内,5位科技大佬已承诺近2万亿美元投资,而剩余16位包括甲骨文、蓝色起源、美光科技、亚马逊、Figma等巨头,也将投入不菲金额,共同支撑美国制造业回流。
图源:AP
除了“要钱”,特朗普在会上直指AI公司的现实障碍——电力供应。他强调政府正努力减少电力接入与审批许可的行政阻碍,但暗示州政府需承担更多责任。
能源部长的质问撕开了AI繁荣的致命短板:“当全球还在讨论芯片算力时,美国人突然发现,他们连电都供不上了。”美国电力产能20年零增长,而AI数据中心耗电量正以几何级数飙升——AI的血液是数据,但呼吸的是电力。
当然,特朗普也没闲着,他当场签署行政令,将数据中心建设纳入国家基础设施优先级,并暗示“不配合的企业将面临关税制裁”。这一动作的核心是一场直白的政商交易。
他清楚美国电力基础设施老旧、产能二十年停滞不前,已成为AI巨头发展的紧箍咒,因此他推出了其强硬的“AI行动计划”,允许使用联邦土地建设发电站与数据中心,简化环保要求,推动AI基础建设快速展开,并传递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信号:电力是未来的战略资源,而分配权在我手中。 他对科技巨头们的潜台词极其直白:“美国的电力配额,将优先分配给‘自己人’。”
图源:网络
这意味着,巨额投资不仅是入场费,更是一张通往“特权圈”的门票。配合的企业将获得土地、电力和政策的三重保障,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而犹豫或海外布局者,将被关税制裁排除在美国市场与能源供应之外。此举旨在用国家力量,为AI竞赛强行开辟一条电力通道。
另外,特朗普在宾州公布约 900 亿美元的AI与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涵盖发电与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该州成为AI与能源枢纽。还有,根据新闻报道,Chevron、Engine No.1 和 GE Vernova 合作建设天然气发电厂,2027年投运,主要供电给数据中心。美国为了补漏也是拼了。
图源:GE Gas Power
总之,从表面上的“投资承诺秀”到深层的“电力硬约束”,这场晚宴表面是科技领袖的友好聚会,内核却是政商权力的微妙博弈——而这种博弈,正是特朗普“双面棋局”的生动体现。
02 特朗普的双面棋局
特朗普的政商手腕堪称“双面棋局”——既挥舞反垄断大棒,又大开投资绿灯,这种交易治国思想无疑是有两面性的。
一面是打压的锋利刀刃:特朗普本人及其任命的反垄断机构负责人屡次公开批评苹果、谷歌、Meta等公司“疯狂扩张、扼杀竞争”,并持续推进针对它们的重大反垄断诉讼。这种“敲打”姿态清晰传递信号——科技巨头是潜在威胁,需被约束。
另一面是拉拢的温情手牌:他同时积极将这些企业领袖请进白宫,鼓励乃至施压它们在美国战略领域加码投资。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等关键赛道上,他要求企业用真金白银表态——未在美国建厂的芯片企业将面临“相当可观”关税,而在美投资者则可能获得豁免。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将科技企业同时视为需要约束的“对手”和实现国家战略的“伙伴”。
图源:FPA
然而,这种模式并非没有争议。支持者认为,它能短期加速半导体、AI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的资金涌入和产能建设,提升美国本土科技竞争力。
但风险同样显著:高度政治化和个人化的投资导向可能扭曲市场信号,导致资源错配;政府深度干预企业微观决策,也可能与科技企业的创新文化、全球布局逻辑产生长期冲突。
即便在其支持阵营内部,也存在分歧——例如参议员霍利就在座谈会当天公开批评AI监管缺失,点名抨击Meta和ChatGPT。
面对这种压力,科技巨头们玩起“表面配合,实质博弈”的平衡术。它们一方面抛出巨额投资承诺换取关税豁免、政策优惠和监管缓和,如苹果、Meta承诺的6000亿美元在美投资;另一方面,仍会保持全球化运营和供应链布局,以规避单一国家政策风险。
这场AI竞赛已悄然转向“地理套利”——企业用投资投票选择落地国,政府则以税收优惠、能源配额、数据主权为筹码,企图给全球产业链格局重新洗牌。
而特朗普的策略,正是这场博弈中最鲜明的注脚:既当规则制定者,又做交易撮合人,在打压与拉拢间,重新定义着政商关系的边界与可能。
那么,这一系列动作又可能给全球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03 对全球芯片和人工智能产业有何影响?
特朗普的“科技回流”棋局,以关税威胁与政策利诱为双翼,核心目标是重建美国在芯片、人工智能硬件等关键领域的制造能力与供应链韧性。这场策略背后,实则暗藏三种风险,波及全球科技生态。
其一,全球科技供应链正加速“区域化”“碎片化”。对依赖全球分工的中小科技企业及消费者而言,这种分裂将推高成本、降低效率、拖慢创新节奏——当美国以关税施压企业回流,其他国家为自保可能筑起贸易壁垒,最终形成多极供应链格局。
其二,中美科技竞争将进一步激化。特朗普政府将AI等技术拔高至国家战略竞争核心,通过国内投资巩固优势,这可能催化技术标准分化、科研交流受阻、投资审查趋严,甚至在特定领域加速“脱钩”。全球科技界或被迫在两大体系间选边,对科技进步的整体性构成长期挑战。
其三,美欧科技摩擦将成“新常态”。座谈会次日欧盟即对谷歌开出巨额罚单,便是明证。欧盟在依赖美国科技与保护自身利益间艰难平衡,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必然持续碰撞——从数字税到数据监管,美欧围绕数字主权争夺的规则战将持续升级,迫使企业面临更复杂的合规环境。
图源: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鸿门宴”的缺席者亦含深意。特斯拉CEO马斯克虽受邀但未出席,仅派代表参与。这位曾与特朗普亲密的盟友,今年关系公开破裂后,如今被特朗普评价为“80%是超级天才,20%有些问题”。
英伟达CEO黄仁勋同样缺席——他更倾向一对一私下沟通,此前已成功争取到在中国销售AI芯片的许可,其偏好与特朗普的“公开施压”形成微妙对比。
04 全球AI权力重构中
比起这场座谈会,更引人深思的是全球AI权力版图的重构。
如今华人AI科学家正占据关键位置:黄仁勋的GPU是AI宇宙的“能量核心”,魏哲家领导的台积电工厂则是算力的“原子锻造厂”。而《时代》杂志日前发布了首份“全球AI百大影响力人物”榜单,为我们揭晓了另一位AI创业家——亚历山大·王(Alexandr Wang)。
黄仁勋 图源:网络
28岁的华裔“数据之神”亚历山大·王,凭借其公司Scale AI掌握着AI最根本的“食粮”——高质量标注数据。正如算力是发动机,数据便是石油,这位年轻天才已成为全球AI巨头的“石油供应商”。Meta抢先一步以148亿美元收购Scale AI 49%股份,核心正是为了将亚历山大·王纳入麾下。
压力山大·王 图源:Tedtalks
之前他曾自费在报纸上买下头版广告警示美国政府必须要赢得AI战争,背后是他可能看到了未来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降维打击能力,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商业目的:为了获得更高的影响力和生意机会。虽然他很年轻,而且目前在Meta也被科学家们诟病实力不足以领导团队,但以他在硅谷的广泛人脉,未来肯定是中国需要警惕的人物之一。
在“鸿门宴”同一天,第一夫人梅拉尼娅主持了“白宫人工智能教育特别工作组”圆桌会议。会上,微软、OpenAI等巨头宣布了大规模AI技能普及计划,目标到2030年实现千万人认证。
这场会议是一个明确的信号:美国正在系统性地将AI教育融入国民体系,为国家未来的竞争力奠定深层基础。这揭示出真正的竞争不仅是当下的投资与产能,更是未来的人才与生态。
对中国而言,这场“白宫鸿门宴”既是警钟,也是镜鉴。它警示我们: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生存之基,尤其在AI、高端芯片、先进制造等领域,必须突破“卡脖子”技术,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但自主创新不等于封闭排外,需在开放合作中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避免陷入“技术孤岛”。
图源:AI
更重要的是,要看到美国策略背后的深层逻辑——科技竞争的本质是生态竞争,谁能构建更开放、更包容、更可持续的创新生态,谁才能在AI时代掌握真正的话语权。
中国的应对之道不应是简单对抗或盲目跟随,而是在开放与自主间找到动态平衡——既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也要有“海纳百川”的合作智慧。
毕竟,AI时代的终极竞争,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的长期命题。
参考资料:
1、《“要你的公司,更要你这个人”!扎克伯格掏出150亿美元收购,28岁华裔“天才少年”刷屏,他19岁就从MIT辍学创业》每日经济新闻
2、《特朗普周四的晚餐,缺了马斯克和黄仁勋》汽车商业评论
3、《特朗普白宫设宴招待科技巨头,马斯克缺席》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