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的“跷跷板”丨正经深度

%title插图%num

文丨康康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000字)

【正经社“银行升级战”观察之42】

%title插图%num

近期,华夏银行屡屡曝出大新闻。

先是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名列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最后一位,营收增速名列倒数第三位,不良贷款率居首。

接着又传出以公开竞价方式批量出售总额达107.89亿元的信用卡不良贷款,起始价合计仅为2.45亿元,约相当于未偿本息总额的0.23折。

再接着又曝出因“相关贷款、票据、同业等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等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2025年开年以来最大的单笔罚款——8725万元。

正经社分析师发现,实际上,这些事件背后埋着同一条暗线:巨大的盈利压力使得华夏银行的规定动作严重变形。

1

交出近20年来最差成绩单

8月27日发布的半年度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华夏银行营收同比增长-5.86%,不仅至少创下本行20年来的新低,而且大幅低于42家A股上市银行1.03%的平均值;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95%,同样至少创下本行20年来的新低,而且成为42家A股上市银行中两家增幅低于-7.00%的银行之一(另一家是贵阳银行,归母净利润增幅为-7.20%。)。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的双双下降,一方面源自利息净收入的下降,另一方面源自非利息收入极不稳定。

华夏银行仍然是一家主要靠传统存贷业务驱动的银行。最近几年来,该业务的盈利能力持续弱化。根据WIND提供的数据,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华夏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收的比重分别达86.00%、83.03%、79.20%、75.58%、63.89%、67.16%。

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净利差一降再降,2020年华夏银行的净利差还高达2.59%,到2025年6月末就已降至1.59%,5年间整整下降了1个百分点;同期,贷款总额同比增速还不断下降,从2020年的12.62%迅速下降至2025年6月末的2.31%。

净利差的不断收窄和贷款总额增速的不断下降,使得华夏银行的利息净收入自2020年以来持续下滑。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6.96%、-2.88%、-6.67%、-5.18%、-11.89%、-3.60%;利息净收入2020年还达819.67亿元,到2024年便已降至620.63亿元,2025年上半年只录得305.74亿元。

与此同时,非利息收入还表现得极不稳定。

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华夏银行的营收结构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那就是非利息收入占营收的比重持续上升,2020年还仅占14.00%,2025年上半年就上升至32.84%。

其间的问题亦逐渐显露出来,那就是非利息收入结构中,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占比不断升高,致使非利息收入波动不断增大。

根据年报披露的数据,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华夏银行投资收益加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占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4.47%、39.83%、43.08%、52.86%、67.30%、56.51%,基本保持了上升趋势。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的下降。同期,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分别为84.93%、56.88%、53.13%、28.12%、15.51%、20.71%。

一般来说,主要由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构成的交易类收入占比过高,会导致非利息收入波动加大。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华夏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3.86%、21.91%、19.98%、16.65%、54.11%、-10.16%,相邻年份波幅甚至高达64.27%。2025年上半年非利息收入下滑,主要跟公允价值变动净收入出现1.86亿元的亏损直接相关。

2

“厚此薄彼”的绩效考核指挥棒

事实上,2017年李民吉出任董事长的时候,华夏银行的经营疲态已经显露。

李民吉上任之后,一方面启动了业务模式转型,另一方面还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了调整。

%title插图%num

华夏银行的业务模式转型力度不可谓不大,不管是从传统商行向“商行+投行”转型、加强个人零售业务全面重塑零售客户经营模式、打造“理财工厂”运作模式、提高同业授信覆盖率,还是推动数字化转型、推行差异化综合化战略,相较于华夏银行过去的业务模式,都是革命性的。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配合业务模式转型,华夏银行还对绩效管理体系做出了大幅调整。

其2017年度报告称:“报告期内,本公司根据全行战略发展导向和经营目标,不断完善绩效管理体系,以管理会计应用为契机,进一步突出资本约束和经营效益,强化资产质量和风险合规管理,推动全行结构调整和经营转型,增强薪酬激励约束作用。”

然而实际上,华夏银行此次推出的绩效管理体系,对经营效益的确突出得很充分,但对风险合规管理明显强化得不够,表现出了“重规模和业绩增长而轻合规和风控管理”的特征,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绩效指标体系中,财务指标权重偏高而合规和风控指标权重偏低。华夏银行不同部门的绩效指标权重不一样,比如中小企业部的绩效指标体系中仅净利润(20%)、日均存款余额存量(10%)、日均存款新增数量(10%)和中间业务净收入(10%)4项指标的权重就占50%;行长的绩效考核表中存款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ROA)、总资产利润率(ROE)等财务指标权重约为 60%;分支机构的绩效指标体系中合规指标权重仅占8%。但总的来看,财务指标的权重明显高于合规和风控指标的权重。

二是薪酬和风控合规的关联不明确。新华信出具的华夏银行绩效管理咨询项目终期汇报材料曾警告说,华夏银行绩效管理制度对于风控和合规指标如何具体影响管理者薪酬,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详细的说明,容易导致实际操作中风控合规对管理者薪酬的影响缺乏明确的制度依据,容易造成两者的脱节。虽然华夏银行2017年以后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但是该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2020年发生的首席审计官薪酬与风控表现不匹配的现象。

2019年,刘春华担任华夏银行执行董事兼首席审计官时年薪为189.48万元,2020年她不再担任执行董事,仅担任首席审计官,年薪却暴涨至252.19万元。

期间,华夏银行风控问题突出,不良贷款率整体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2023年,华夏银行显然意识到了上述问题的严重性,便推出“合规穿透工程”,大幅提高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合规和风控指标的权重,比如合规审查节点从37个增至82个;分支机构中的合规指标考核权重从8%提升至15%,且与绩效薪酬直接挂钩。

2025年,华夏银行再次对分支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做出调整,合规指标、资产质量指标权重被提升至50%以上,与贷款规模指标同等重要,如果分支机构出现信贷违规,直接扣减团队及负责人的绩效奖金。

3

业绩与合规风控的“跷跷板”

2017年的绩效管理体系调整,从财务指标来看,取得了一些预期的效果:2017年以后的两三年里,华夏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总额出现了明显增长,从而拉动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大幅上升。

根据WIND提供的数据,2017年至2022年,华夏银行存款总额分别同比增长4.79%、4.09%、10.99%、9.77%、4.73%、8.38%;贷款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4.58%、15.74%、16.06%、12.62%、4.96%、2.69%。同期,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70%、8.80%、17.32%、12.48%、0.59%、-2.15%;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0.72%、5.22%、5.04%、-2.88%、10.62%、6.37%。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2018年至2020年间,华夏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总额同比增速均出现了明显上升。同期,营收同比增速上升尤为明显。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除2020年主要因银行主动加大拨备计提力度以应对风险而出现大幅下滑之外,余下年度皆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上述财务指标的突出表现,跟绩效管理体系突出经营效益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实质上“重规模和业绩增长而轻合规和风控管理”的负面效果亦逐渐显现了出来。

%title插图%num

一是合规问题抬头。

2017年至2025年9月,华夏银行被监管机构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增多、被罚金额明显增大、违规业务领域更加广泛。

正经社分析师根据公开信息统计获悉,2013年至2016年,华夏银行被查出违法违规行为至少分别为2起、2起、24起和2起;2017年至2025年9月,被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数量猛增,至少分别达24起、36起、26起、15起、44起、49起、20起、25起和21起。

而且出现了两笔金额近亿元的巨额罚单:一笔是2021年5月被银保监会开出合计达9830万元的罚单,被罚的原因是2018年银保监会开展专项检查时发现,2018年3月以前华夏银行存在27项违法违规行为;

另一笔是2025年9月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开出合计8725万元的罚单,被罚的原因是2023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华夏银行开展风险管理及内控有效性现场检查时发现存在相关贷款、票据、同业等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违法违规行为。

被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中,涉及信贷业务的占比最高,然后是同业业务、信用卡业务和保险业务。

二是不良贷款率进一步攀升。

华夏银行的发展背景决定了对公贷款是它的基本盘,而对公贷款中,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周期性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贷款又占据了绝大部分。2015年以后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跟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密切相关。

但是,2017年至2022年间不良贷款率又突然出现大幅上升,则跟期间华夏银行的业务部门受绩效考核指挥棒的驱使,过度追求业绩而降低了贷款门槛不无关系。根据WIND提供的数据,2015年至2022年,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2%、1.67%、1.76%、1.85%、1.83%、1.80%、1.77%、1.75%。

2023年,华夏银行调整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大幅提高了合规和风控指标的权重,不良贷款率开始回落,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回落至1.67%、1.60%和1.60%。

相应的代价是,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的进一步下滑。同期,华夏银行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0.64%、4.23%和-5.8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5.30%、4.98%和-7.95%。

管控资产质量、压降不良贷款率,已经成为华夏银行管理层的必修课。2025年8月打包甩卖本息合计高达107.89亿元的不良贷款,便是2019年至2021年期间,即华夏银行推行的实质为“重规模和业绩增长而轻合规和风控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埋下的“种子”。

以原北京银行行长杨书剑为首的新管理层,决定以骨折价打包甩卖该笔不良资产,是优化资产结构、化解资产质量风险的不得已之举。

接下来,华夏银行管理层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更大考验是,如何管控不良率,使其与规模增长之间达到动态平衡。【《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