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二风
来源 / 节点财经
最近几天,华尔街的交易员们应该见证了科技史上最令人“瞠目”的时刻之一。
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这家已有48年历史、常被视为信息时代“旧王”的软件巨头,其股价一日内最高垂直拉升超42%,将其市值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甲骨文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
然而不止于飙涨的股票,在实时更新的财富榜单上,81岁的甲骨文的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的个人净资产涨逾1000亿美元,一度超越了榜首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短暂坐上了全球首富的宝座。
《节点财经》分析,这一系列事件的核心,并非源于甲骨文发布了一款革命性的新软件,也不是因为其季度盈利远超预期——事实上,它甚至略低于分析师的期望。驱动这一切的,是一份与OpenAI签订的规模空前的云服务合同,以及财报中一个通常被忽视的指标所揭示的对未来AI算力的惊天“豪赌”。
01 震撼华尔街的财务指标
甲骨文股价的史诗级飙升,始于其9月9日收盘后发布的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
从表面上看,甲骨文的业绩表现平平无奇,甚至略显疲软。财报显示,该季度总营收为149亿美元,同比增长12%,但略低于分析师普遍预期的150.4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47美元,同样稍逊于1.48美元的预期。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这样一份未能达到预期的成绩单,通常会导致股价承压下跌。
然而,市场的目光完全被财报中另一个指标所吸引:剩余履约义务(RPO)。RPO衡量的是已签约但尚未确认为收入的未来合同总价值,是预测公司未来增长的关键前瞻性指标。甲骨文的RPO数字从一年前的水平暴增359%,达到了惊人的4550亿美元。这个数字不仅彻底超越了市场最乐观的1800亿美元预期,更是甲骨文当前年收入的数倍之多。
华尔街对这一“爆炸性”的RPO数据做出了即时且剧烈的反应。9月10日,甲骨文股价一度飙升超过42%,最终收盘时录得35.95%的涨幅,创下自1992年以来的最佳单日表现。这一天的交易,为其市值增加了2440亿美元,也让公司总市值一度接近万亿美元大关,峰值时达到9670亿美元。
在经历了这历史性的一天后,市场情绪有所冷静。截至9月12日收盘,甲骨文股价从328.33美元的峰值回落至292美元左右,但当周涨幅仍超过27%。
《节点财经》认为,市场的狂热反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范式转变,过去几十年来,投资者评估科技公司的核心标准是软件利润率、用户增长和当期盈利能力。然而,甲骨文的事件表明,在生成式AI时代,最稀缺、最宝贵的资产不再是软件代码本身,而是能够训练和运行这些庞大模型的、有保障的、大规模的计算基础设施。
RPO这个曾经被视为次要的会计指标,一夜之间成为了衡量一家公司在AI军备竞赛中战略地位的核心标准。投资者不再仅仅基于甲骨文第一季度的软件销售来为其估值,而是将其重新定位为AI时代最关键商品,算力的战略储备者和供应商。
02 价值3000亿美元的握手
甲骨文财报中那天文数字般的RPO增长,其背后绝大部分的贡献来自于与OpenAI签订的、堪称世纪合同的联盟协议。
根据《华尔街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的报道,甲骨文与OpenAI达成了一项历史性的云服务协议。协议中,OpenAI承诺在约五年的时间内,向甲骨文购买价值高达3000亿美元的计算能力。协议涉及建设和提供4.5GW的数据中心算力容量,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足以供应约400万户美国家庭的日常用电,其发电量相当于两座以上的胡佛大坝。
该笔交易的规模也刷新了云计算行业的历史记录,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云服务合同之一。它不仅是甲骨文公司转型过程中的决定性一步,也深刻反映了AI行业对算力需求的“贪婪”程度。
《节点财经》认为,这笔交易对双方而言,都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战略“豪赌”。
对于OpenAI而言,长期以来都与其主要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微软深度绑定,其模型主要在微软的Azure云平台上进行训练和部署。然而,随着模型规模的指数级增长,Azure的算力容量已多次出现瓶颈,这直接限制了OpenAI新产品的开发和迭代速度。与甲骨文的合作,是OpenAI为确保未来算力供应、降低对单一供应商过度依赖风险的关键一步。
对于甲骨文而言,这份合同是其云业务转型的“加冕礼”。在过去十几年中,甲骨文在云计算市场一直被亚马逊、微软和谷歌三大巨头压制,然而,甲骨文凭借其在数据库领域的深厚积累和近年来数十亿美元的激进投资,打造了专为高性能计算和AI工作负载优化的第二代云基础设施(OCI),这份来自全球最大AI算力消耗者的巨额订单,也是对OCI技术架构和能力的终极认可。
然而,在这场资本狂欢的背后,冷静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首要的疑问指向OpenAI的支付能力,根据公开信息和媒体报道,OpenAI目前的年收入约在60亿至100亿美元之间,并且仍处于巨额亏损状态,其现金消耗率极高。这样一家公司,如何能承诺从2027年起,平均每年支付高达600亿美元的算力费用?这引发了市场的猜测,认为这份合同可能并非刚性承诺,而是附带条件的“最高可达”框架协议,其最终执行情况将取决于OpenAI未来的融资能力和商业化进程。
其次,是对甲骨文交付能力的担忧,建设4.5GW的数据中心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巨大的资本支出、漫长的建设周期以及稳定的能源供应。甲骨文及其合作伙伴可能需要为此承担数百亿美元的债务,而部分规划中的数据中心甚至尚未破土动工,如此庞大的基础设施能否按时交付,充满了不确定性。
03 云战争的新战线
多年来,云计算市场一直被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牢牢把持,甲骨文的OCI虽然技术上不乏亮点,但在市场份额上始终难以望其项背。
甲骨文的战略定位极其巧妙,它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中立的“AI超市”,与积极开发自有大模型的竞争对手不同,甲骨文专注于提供底层基础设施,这种纯粹的“卖铲人”角色,使其能够吸引所有AI公司,而不必担心与客户的AI模型产生直接竞争。
《节点财经》分析,一个更深层次的行业趋势正在显现,AI基础设施的“大分化时代”已经到来。OpenAI的举动证明,即便是与某一巨头关系最密切的AI公司,也需要寻求第二、甚至第三供应商以分散风险。这预示着未来AI公司将其庞大的计算任务分散到多个云平台将成为常态。
然而,这个新兴的生态系统内部也存在着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一些分析师指出了所谓的“AI资金循环圈”现象。例如,英伟达向甲骨文出售价值数十亿美元的GPU,甲骨文利用这些GPU构建云平台,然后再将算力租回给像英伟达这样的客户。这种资本的循环流动,可以在账面上极大地推高相关公司的收入和订单数据,营造出一种行业爆炸性增长的景象。其风险在于,整个生态的繁荣可能过度依赖于少数几家头部AI公司持续获得巨额风险投资的能力,而非来自广大终端用户的、可盈利的真实需求。
回顾这惊心动魄的几天,一个清晰的叙事浮出水面,一家被部分人视为“昨日黄花”的科技巨头,在其极具魄力的创始人的引领下,通过一份天文数字的合同,成功翻身。甲骨文的股价飙升,并非基于过去的成就,而是整个市场对其未来在AI基础设施领域核心地位的一次集体押注。
乐观者认为,甲骨文完成了一次教科书级别的战略转型,它精准地捕捉到了AI时代的核心需求。亦有悲观者警告,这笔交易可能是AI泡沫登峰造极的产物,它所依据的,是OpenAI看似不可能实现的财务预测,以及甲骨文面临的艰巨的交付挑战。
全世界都目睹了拉里·埃里森短暂登顶财富之巅的辉煌时刻,这一刻究竟将被历史铭记为甲骨文新帝国的开端,还是一场史诗级泡沫的顶点,答案或许不会在近期的股票行情中揭晓,而在于未来数年间,那些正在或即将在全球各地拔地而起的数据中心里。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