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预制菜」生活

点击 “简七读财” ,发送消息“ 理财 ”

小白轻松入门~

%title插图%num

晚上好,我是简七编辑部的冰冰。

昨天晚上我给孩子做辅食,我妈幽幽地在我背后来了句:「这算不算预制菜

事情是这样的,我和老公是双职工,白天只有我妈一个人带娃,为了简化做辅食的步骤,我每周都会做一些肉泥冷冻起来,等我妈做辅食时,直接下面条青菜,再加一块冻肉泥就好了。

%title插图%num

图源:鳕鱼南瓜泥

最近「预制菜」的话题很火,而我妈的发问,让我意识到: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预制菜也许已经无法避免,那我们怎么才能找到更安全的吃法呢?

01

我刚工作时,线上买菜还没普及,经常是周末去商超采购,预留一周的菜。

但是有几种菜,比较难储存,比如绿叶菜、西兰花、豆腐皮,很难坚持一周。

当然,也是为了工作日省时省力,所以我一般周末会集中处理食材:清洗、分切、有的需要焯水、最后分装冷冻,标记好每天对应的菜谱,就能早上快速出餐。

时间长了,我总结出一些「冷冻」规律:淀粉含量越高的食物,冷冻后口感差异越小;比如胡萝卜、土豆、豌豆、紫薯、山药、南瓜,制作时最好不要解冻,直接下锅。

冷冻叶菜,味道就非常差,不仅完全不爽脆,还有一种绵烂的口感。再后来,我看到超市有卖「冷冻菜」,这下连清洗分切都省了。

图源:山姆冷冻菜

我之所以会买「冻菜」,主要有两个考虑:

一是,标准化清洗更安心。

一般厂商在冻菜之前会有一道「漂烫」的步骤,这不仅能有效减少农残,还能让蔬菜里的酶失活,从而延缓营养流失

相比我自己在家手洗一遍,其实更专业、更省心。

二是,冷冻工艺更到位。

商业速冻,可以达到零下 30℃左右冻得非常快,解冻后汁液不容易流失,口感和营养都能保留下来。

反过来说,家里冰箱温度没那么低,冻结速度慢,容易形成大冰晶,导致解冻时「出水」,不仅影响口感,营养也会流失。

所以,我更倾向于相信:在处理过程和产品质量上,专业厂商做出来的冻菜,其实比我自己在家折腾,更有保障。

在买速冻食品时,我们可以捏一捏包装袋,看看里面的食物是不是「松散」的状态;如果摸起来像一整块冰,这说明它在运输过程中可能经历过解冻和再冷冻,这个过程会严重破坏蔬菜的细胞结构,导致质量变差。

在安全之外,很多朋友担心「冷冻菜还有营养」吗?

根据加州大学的研究显示:

实验选了八种果蔬:玉米、胡萝卜、西兰花、菠菜、豌豆、青豆、草莓和蓝莓中的抗坏血酸、核黄素、α-生育酚和β-胡萝卜素含量;发现冷冻果蔬的维生素含量与新鲜产品相当,有时甚至更高。

在以往的观念中,大家普遍认为「鲜菜」就代表最高的营养价值,但其实蔬菜采摘之后,会不断地消耗自身营养。

所以我们在比较时,不是今天的「现摘菜」和「冷冻菜」的对比,而是「营养高峰期的速冻菜」「漫长供应链的市场菜」的比较。

「现摘菜」当然是最好选择。但从采摘、到市场包装、再到消费者冰箱里呆了几天的菜,从营养角度看,可能还不如速冻菜。

02

结婚后,我家「预制菜」的出镜率更高了。

买菜、洗菜、切菜、炒菜,一套流程下来,少说也要 1 小时;外卖虽然更方便,但常常油盐重、食品安全不透明。

预制菜刚好卡在「方便」和「健康」之间:比外卖更可控,比新鲜买菜更省力。

比如说我很喜欢的「鳗鱼饭」,楼下餐厅吃一碗要68元,而买一条即食鳗鱼只要65元,足够三人份;我们只要花15分钟焖一锅米饭,切好鳗鱼块,铺在上面就完成了~

%title插图%num

图源:山姆鳗鱼饭

再说了,楼下餐厅的鳗鱼饭就一定是「现制」吗?

如果他们也在用「即食鳗鱼」,那我为什么不直接买「预制」?自己做更便宜,还不用出门排队。

另一方面,预制菜和预制菜的差别也很大:好的品牌预制菜,原料来源透明,营养成分表清晰,标准化生产,它其实比外卖、外食的质量更可控。

从「冻菜」到「预制菜」,我体会到一个道理:它们本质上是工具,不是敌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挑选、如何搭配。

1)先认清「预制菜」的三种类型

真空净菜

比如洗好切好的蔬菜、分好量的肉,基本没加工,相对更安全。它们的保质期一般3~4天,冷藏保存。

%title插图%num

图源:盒马净菜

半成品

需要加热或简单烹饪的,比如腌好的鸡翅、牛柳,关键看调味是否过重。它们的保质期一般4~7天,冷藏保存。

%title插图%num

图源:盒马半成品

成品

开袋/加热即食,比如卤味、速冻小龙虾,这一类加工和调料最多,保质期有些长达一年。偶尔吃没问题,但不适合高频出现在我们的餐单里。

%title插图%num

图源:盒马成品菜

我们在挑选时,尽量选择「净菜、半成品」;遵循配料表越简单越好的标准,优先选大品牌或供应链透明的企业。

预制菜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挑「加工少、成分清晰」的买,一周用 2-3 次预制菜救急就够了,别把它当主角,它可以减轻生活压力,但不能替代所有新鲜食材。

2)自己做「可控版预制菜」

职场人精力有限,我们可以用「家庭版预制菜」来掌控原料,同时减少工作日的做饭压力。

我们不需要准备太多,一周的食量就足够了,下面分享一个简单实用的思路:

-主食类(冷冻保存):

比如饺子/馄饨/包子/馒头/面包/米饭;周末集中做好一周的份量,自己分装冷冻,小份打包,每次拿一份出来吃。

-蛋白质类(冷藏腌制):

比如鸡胸肉/羊排/卤牛肉/猪肉片;切块后分装,可提前一晚简单腌制(放盐、胡椒、少许橄榄油)。

-蔬菜类(现买现吃):

冷冻蔬菜可备一些,炒饭、煮汤时很实用;此外最好每天都能吃点新鲜绿叶菜。

我们每天只要拿出:一份主食+一份蛋白质+一份蔬菜,「预制+新鲜」模式,既节省时间,又保证营养均衡。

比如,我周末会做卤牛肉:一公斤牛腱子切成6块,加料包放入高压锅,半小时就炖好了;周一的早饭就是牛肉切块煮面,再加个青菜,营养又美味~

%title插图%num

图源:自制卤牛肉

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主动选择、掌控食材,而不是被动接受外卖、餐馆里未知的「预制」。

所以,当我妈问我「这算不算预制菜」的时候,我突然发现:预制菜不是新鲜与健康的对立面,而是快节奏生活里的一种选择

它降低了做饭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在「几乎不会做饭」的情况下,也能自己搞定一顿饭,只要加几个新鲜素菜,就能让餐桌丰盛又不累人。

只要我们会挑、会搭,把它当工具而不是过度依赖,就能让生活在「高效」「营养」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晚安。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