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中,有不少上市公司从辉煌走向没落,甚至最终沦为资本炒作的“壳资源”。*ST创兴(创兴资源)便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2025年上半年,这家公司仅实现营业收入37万元,净利润为负,账面现金仅剩200余万元,几乎已沦为一家名副其实的“空壳公司”。
而其背后,是一个家族通过多年资本运作累计套现约15亿元,最终三代人移居美国的故事。
2025年上半年,*ST创兴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成绩单”。公司在职员工68人,整整六个月的时间里,仅实现营业收入37万元。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微薄的收入并非来自其主营业务——建筑装饰,而是由其他零星业务拼凑而成。事实上,公司上半年未获得任何装修工程订单,主营业务收入为零。
更糟糕的是,这37万元收入对应的毛利竟是负数,亏损15.88万元。也就是说,公司还不如完全不开展业务,那样反而能少亏十几万。
此外,公司账面现金仅200多万元,负债累累,经营几乎陷入停滞。这样的财务状态,典型的“壳公司”特征已然明显。
*ST创兴并非一开始就是“空壳”。
其创始人陈榕生,出生于福建,因父亲是台湾人且曾有留学日本的经历,陈榕生从小接触日语,并在改革开放后凭借这一特长考入厦门大学外语系。
毕业后,他进入贸易公司,专注对日贸易,尤其在烤鳗出口业务中积累了第一桶金。
1992年,陈榕生下海创业,成立大洋实业有限公司,主营烤鳗出口。凭借对日渠道和出口配额的优势,公司迅速崛起,1999年成功在上交所上市,证券简称为“厦门大洋”。
这一时期,陈榕生借助政策红利和贸易壁垒,实现了企业的快速资本化。
随着中国加入WTO,出口配额制度逐渐取消,烤鳗行业的竞争加剧,厦门大洋的业务急剧萎缩。
陈榕生迅速转向房地产行业,公司将证券简称更名为“创兴科技”,后又改为“创兴资源”。尽管业务方向多次调整,公司规模始终未能实现突破,营收长期在几千万元至两亿元之间徘徊。
实际上,从2006年起,陈榕生似乎就已不再聚焦实业经营,而是开始资本运作的布局。他先后通过关联交易收购自家控制的矿业公司,高溢价注入上市公司,再通过家族减持套现。
2007至2010年间,陈榕生家族累计套现5.6亿元。2012年,操作矿业资产注入,溢价高达3209%,又一轮套现实现。
2023年,陈榕生家族将公司控制权转让给余增云,套现5.44亿元。2024年,又将剩余股权全部出售给私募基金,再获1.01亿元。
至此,陈榕生家族彻底清仓,累计变现约15亿元。
余增云接手时的*ST创兴,账面虽号称有7亿元总资产,但其中4.8亿元为应收账款,实际现金仅500万左右,早已是一个被掏空的“壳”。
余增云接手后不久,就因涉嫌集资诈骗外逃,其所持股权被司法拍卖,最终由王相荣接手。市场对王相荣能否注入资产、挽救*ST创兴仍存有一丝期待,这也是为何即便公司半年营收仅37万元,仍有股民愿意买入的原因。
而陈榕生家族,早已远走美国。其父亲早年已赴美定居,儿子自小拥有美国国籍,陈榕生本人也持有美国绿卡。一家三代人,在美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ST创兴的兴衰历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悲剧,更是A股市场部分上市公司被掏空、被资本玩弄的缩影。
从实业起家,到资本套现,再到最终沦为“空壳”,这一路径背后,反映出监管漏洞、制度缺陷与道德风险的多重问题。
此类案例也提醒投资者,应更加警惕那些主营业务持续萎缩、实控人频繁减持、资产注入频繁却不见实效的上市公司。
唯有强化监管、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才能真正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