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从宏观政策到投资实践

赵建系西京研究院院长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

%title插图%num

2025年9月13日,西京研究院在常州舜山小镇成功举办“国家转型期宏观政策与资产配置逻辑”主题闭门研讨会。本次活动汇聚了三位重磅嘉宾与爱脑会/研传会精英会员,围绕宏观趋势、政策解读与投资策略展开深度对话。

闭门会结束后,我们收到一位研传会会员朋友覃砚君的课堂笔记与学习心得,视角全面、思考深入,观点独到,系统梳理了赵建院长的宏观分析框架,也精准捕捉到当日嘉宾们的策略精髓。现经作者同意,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正 文

作者:覃砚君

9月13日,我有幸在常州聆听了赵建教授的精彩授课。那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输入,更是一次对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底层逻辑的深刻启迪。赵教授的课程,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国家性格”这本密码本的大门。他强调,货币的本质是政治,而法币的背后,正是国家性格的深刻烙印。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不仅让我对当前复杂的宏观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波动有了全新的思考视角,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认识现实社会的底层认知框架,让我得以明白现实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从而可以更好地预判未来走势。

一、国家性格:认识现实的底层框架

赵教授指出,国家性格并非空中楼阁,它是历史与地理长期塑造的产物,是文明基因的投射。这个概念,如同为我们戴上了一副“历史透视镜”,去审视当下各种看似偶然的经济现象与政策选择,其背后深藏的必然性。

中国:集体协作与风险厌恶的农耕文明遗产——“为什么是这样?”

赵建教授 提到,中国的国家性格源于黄河治理的集体协作传统,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需求,催生了强政府与集权架构。从秦汉的“耕战”到现代的“基建狂魔”,无不体现这种基因。此外,战争塑造的权威架构进一步强化了强政府主导的特征,政策的“超调倾向”与“内卷式扩张”是其表现。更深层的是历史经验对风险偏好的塑造,对通胀的高度敏感,以及对社会稳定的优先考量,构成了我们“风险厌恶”的国家性格。

我的思考:这个框架让我豁然开朗。我们经常疑惑,为什么在经济面临挑战时,政策的刺激力度总是显得“克制”?为什么我们对“大水漫灌”总是讳莫如深?赵教授的洞见告诉我,这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深植于我们文明基因中的“风险厌恶”和对“社会稳定”的优先考量。这种理解,帮助我摆脱了用西方经济学教条去生硬套用中国现实的困惑,真正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为什么不是那样”。它解释了我们政策偏向于“收紧+稳住民生”的保守性,预示了在未来,这种对稳定的追求仍将是中国宏观政策的主旋律。

美国:移民文化与创新试错的海洋文明——“为什么又那样?”

相比之下,美国的国家性格则植根于移民文化的“空白画布效应”和海洋文明的商业基因。它崇尚“谁有能力谁上”的精英文化,天然倾向于创新试错,即便“90%的创业公司失败”,只要有“10%的成功带来颠覆性突破”,社会也愿容忍。海洋文明的商业基因强化了开放与冒险精神,“交易思维”与对“低容错率”的容忍,使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市场淘汰低效企业,而非“保僵尸企业”。移民持续涌入带来的“精神更新”,更是美国长期韧性的关键。

我的思考:同样,这个框架也解释了美联储在危机时为何敢于大规模量化宽松,以及硅谷为何能成为全球创新高地。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赋予了美国更大的货币政策空间,使其能够更频繁地采用非常规货币工具,这不仅影响了全球资本的流向和资产价格的表现,也预示了美国经济在创新领域仍将保持领先地位,其资本市场在面临冲击时,也更倾向于通过“放水”和市场出清来修复。这两种性格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不同的文明路径选择,但理解它们,是我们预判全球经济走势的关键。

二、国家性格:预判宏观与资本市场的关键指标

赵教授的框架,让我能更清晰地审视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的现象,并从中提炼预判未来的关键指标。

中国对通胀的敏感,直接塑造了货币政策的“保守倾向”。2008年“4万亿”后迅速收紧,2020年疫情期间对M2增速的克制,都源于历史教训:当国企职工与体制内人员的固定收入无法对冲通胀时,社会稳定将面临直接冲击。

我的思考:这解释了为何中国在经济面临挑战时,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往往不如预期。对“稳物价、稳就业”的强调,使得央行在“放水”时会更加谨慎。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经济学的“放水刺激经济”逻辑来判断中国市场。未来,任何大规模刺激政策都将伴随着对通胀和社会稳定性的高度警惕,这会是影响市场流动性的核心因素。

美国则相反,量化宽松是其国家性格的“自然选择”。利用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将通胀压力向外转移,并通过印钞维持资产价格,让市场自行淘汰低效主体。

我的思考:美元的霸权地位赋予了美国更大的货币政策空间。这预示着美联储未来在应对危机时,仍将大概率选择激进的货币政策,从而影响全球资产价格,尤其是大宗商品和股市。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提前布局海外资产,或规避美元流动性潮汐带来的风险。

2. 资产配置:大组合策略与政策风险的对冲——预判市场风险与机会

中国的“风险厌恶”性格,要求投资者构建“抗跌型大组合”,通过多元资产对冲风险。政策风险的突发性与高强度,使得投资者需要“左侧布局”,规避“运动式监管”行业。

我的思考:面对中国政策的“群众运动式”特征,个人投资者更需要保持警惕,而非追逐短期热点。这预示着未来A股市场,除了基本面分析,更要对政策风向高度敏感。例如,理解政府的战略意图和产业政策导向,有助于我们识别未来的“国家战略赛道”,同时也要警惕某些行业可能出现的政策性风险。

美国的“创新试错”性格,则允许投资者重仓权益资产,通过长期持有优质企业获得超额收益。政策更具可预测性,可以通过衍生品对冲短期波动,长期持有创新赛道。

我的思考:这也是为何美股长期走牛,诞生了众多科技巨头的重要原因。这预示着在全球范围内,创新赛道仍将是长期资本增值的核心驱动力。投资者可以关注海外市场中那些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3. 国家金融资本主义:转型期的核心矛盾——预判资源配置方式

赵建 教授点明,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矛盾是“强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转型”的冲突。国家正在转向“金融资本主义”,通过“国家队”操盘股市,以资本市场为枢纽调配资源。

我的思考:这一判断非常深刻。这意味着我们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型期。国家队入市维稳股市,提升了市场稳定性,但也可能使得“政策市”的特征更加明显。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国家在资本市场中的角色,以及其调配资源的意图,变得尤为重要。未来,资本市场将承载更多国家战略意图,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将持续增强。

三、文明转型与不确定性:构建个人的生存策略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伦理社会到契约社会的转型,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阵痛。这种转型期产生的“精神失重”,表现为“躺平”、“内卷”等社会情绪。经济领域的“群众运动式”产业政策,本质上是集体无意识的焦虑宣泄。

我的思考:理解这些深层次的社会心理与文明转型带来的结构性问题,有助于我们预判社会情绪对消费、投资行为的影响。它提醒我们,简单的经济数据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心理。

面对“历史三峡”的关键转型期,我们作为“过渡性一代”,如何在国家性格的缺陷与优势中,寻找个人与家庭的生存策略?

资产配置:从杠杆依赖到多元对冲——优化风险暴露。减少杠杆性资产,增加普适性资产(黄金、美股ETF、现金),优化权益配置(“国家战略赛道”与“出海龙头”)。

人力资本:从依附体制到能力突围——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可迁移能力”:硬技能(AI工具、数据分析、跨境电商运营),软技能(跨文化沟通、危机管理、心理韧性)。构建“小圈子保障”。

精神建构:从焦虑内卷到意义重建——寻找内心确定性。通过阅读经典、培养爱好、保持慈悲心怀,在“宏大叙事”与“个体体验”间寻找平衡。

我的思考:这些具体的策略,不仅是应对当前不确定性的行动指南,更是基于对国家性格和文明转型深刻理解后的“预判性”选择。它们预示着未来社会对个体能力和心理韧性的更高要求,也指明了个人价值增长和风险抵御的方向。

结论: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认知框架

赵建教授的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乃至全球经济运行的强大认知框架。国家性格并非一成不变的标签,而是历史的产物,既是转型的阻力,也是稳定的保障。没有完美的国家性格,只有在历史惯性与现实突围中寻找平衡的智慧。

对我而言,理解国家性格,不再是停留在对政策现象的简单解读,而是把握“历史必然性”和“文明基因”所带来的底层逻辑。它赋予了我在面对复杂现实时,一个清晰的“认知坐标系”,让我可以更深刻地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从而拥有更强的预判能力去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抓住机遇。

这份课堂笔记,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塑了我的思维方式。它告诉我,在“历史三峡”中,最可靠的策略是: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构建多元抗跌的资产组合,在文明转型的阵痛中,做一个“清醒的过渡者”。

正如赵教授所言:“我们这一代人是过渡性的,要承担现代化的阵痛,但也能在危机中找到机会。理解国家性格,不是为了抱怨,而是为了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的生存之道。”

再次感谢赵建教授的精彩分享,它为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提供了一盏指路明灯,一个认识和预判现实的强大认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