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所有人都知道,高德,或者说整个淘系,迟早会有那么一天涉足本地生活中的团购业务。
这一天已经来了。
9月20日当天,团购同时在淘宝、支付宝、高德这三个阿里系流量最大的平台同步上线,从上海、深圳和嘉兴率先启动试点,此后陆续上线全国一、二线城市。对这一业务的重视程度在阿里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全面发力本地生活已经成为公司当前除AI之外最重要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高德地图这个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导航工具”的应用,正在以“本地生活超级入口”的身份被推至阵前,成为阿里的关键支点。9月10日,高德扫街榜高调发布,以真实的导航和用户信用数据、结合最新的AI分析工具,能给用户提供最大程度上不被商业行为操纵的本地生活评价。
想要完成用户从“找餐厅”、“去餐厅”、“到店消费”或直接“外卖到家”的完整闭环、最大化利用并留住扫街榜带来的庞大流量,唯独就缺少了团购。而根据报道,这次团购是由淘宝和饿了么为前述三大流量端口提供团购供给,底层还是饿了么强大的地推团队,结合今年淘宝闪购快速上量积累的商家资源,瞄准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势要一举改变中国消费者之前在本地生活领域的习惯。
参考淘宝闪购的订单增长路径,阿里这一次的打法同样也是调动整个集团生态资源作战;从竞争难度上看,本地生活,特别是到店这个赛道上,有美团,也有抖音,这些巨头布局的时间都比阿里要早,投入也丝毫不弱。可以预见,“本地服务榜单+团购”这个场景的竞争烈度,有不小的可能超越外卖,并形成新一轮的社会消费热点。
面对严阵以待的美团、咄咄逼人的抖音,阿里何来再启团购大战的底气?如果最终的胜利得来不易,那又能给如今单季度收入2500亿元的阿里带来多少想象空间呢?
01 多维协同构筑竞争壁垒
和很多其他在中国风生水起的商业模式不同,团购是纯粹的“舶来品”。
2010年前后,团购和“拼购”类似,需要消费者提前表达对某种本地服务的需求,并交纳预付款;相应地,商家这边让利给消费者,美团这样的平台为商家发布团购订单,促成交易并收取佣金。早期团购甚至还会出现如果消费者需求不够就成不了团,如果消费者不进行预约就无法核销的情况。
从后来Groupon跌落神坛、千团大战后中国团购企业大面积消失可以看出,团购原本的商业模式本身属实乏善可陈,纯粹是个“资本催熟”的行业。随着移动互联网极大提升了信息的流通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团购不需要再提前整合需求,无论怎么去包装,它的内核也非常单纯——
降价促销。
尽管是降价促销,可由于是相对外卖更轻资产,包括团购在内的整个到店业务盈利能力其实非常高。
以2024年全年美团的业绩为例,核心本地商业(包括外卖)的经营利润率高达21%,收入超过2500亿元;如果我们剔除行业公认净利润率在低个位数的外卖业务计算,那团购以及其带动的佣金等相对轻资产的业务,经营利润率是一定高于21%,属于公司绝对的现金牛业务。
于是,到店业务是这几年互联网大厂的必争之地。除了龙头美团,抖音这几年在线下直播、小时达等方面着重发力,已经成为GMV数千亿的玩家;还有快手、微信视频号(小店),以及京东,都想要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而在本地生活这个已经被先行者深度耕耘的存量市场,后来者必须拥有绝对的差异化优势才可能突出重围。阿里此次高调入局,并非源于对团购本身有多大的创新,而是其整个生态体系在用户、商户、数据以及最关键的地面执行能力上,进行全面整合后所形成的系统性优势。
当前,阿里在到店业务上的分工明确,基本上是用两条腿走路。其一,通过利用高德的数据优势,以“扫街榜”的形式切入本地生活最初的内容发现环节,解决用户“去哪里”的决策问题;其二,由淘宝闪购和饿了么的独立团队负责团购业务的推进,解决消费者的交易问题。
这场战役的地面执行主力,则由饿了么原本积累的地推团队承担。在饿了么的核心资产中,除了在不久前这场“外卖大战”里立下大功的即时配送网络,还有一张链接数百万中小微商家的地推网络,也是阿里体系内部目前唯一具备大规模地推能力的团队,足以支持团购业务快速扩张。
在具体的城市策略上,整个阿里系采取了非常清晰的战略,聚焦重点城市优先试点,然后再图扩大。值得一提的是,这和美团早期聚焦二、三线城市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处。前文提到,到店业务已在三座重点城市试点,而类似这样的重点城市还有十余个,多为东南部沿海的省会、经济发达城市以及内陆核心城市,这保证了试点工作的效率和代表性。
而在用户,也就是非常重要的流量层面,阿里体系淘宝、支付宝和高德三大流量应用的协同,能够实现多维覆盖与场景穿透。
淘宝用户带着消费预期,支付宝用户具备高信任度和支付便利,饿了么用户与到店餐饮人群高度重合。而高德,作为最具颠覆性的变量,掌握了用户最真实的线下物理移动意图:当一个人在地图App上搜索或规划路线时,其行为背后是高确定性的消费需求。这种“在路上”的场景,是进行本地生活服务推荐的黄金窗口,其推荐精准度和转化效率远非传统推荐可比。
对于商户而言,一次入驻即可在阿里体系内四大平台上获得曝光和交易机会,这直接降低了商户的运营门槛和成本,还能得到深度的数字化赋能。有了整个淘宝体系的品牌势能和资金储备作为后盾,商家入驻平台几乎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参考大众点评、美团和抖音的团购价格,淘宝在此基础上给到消费者更有竞争力的价格,相信整个团购业务的市场扩张之路不会有多困难。
02 “超级入口”打开想象空间
阿里的布局,短期目标是通过有竞争力的团购在本地生活市场撕开一道口子,而其长远想象力,则在于通过高德这个超级App,重塑线下消费的入口,并以此为支点,将业务延伸至更广阔的线下商业领域。
当前,典型的线下消费行为被分割在多个App中,用户在大众点评找餐厅、转移到高德等导航应用寻找路线和交通方式,最后再用五花八门的支付应用结账。这种体验存在明显断点,一个非常直观的体现就是,用户在结账环节往往还要再三和商家确认哪个平台给的折扣高,在一个应用买券然后切换到另一个补尾款。
在如今这样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消费链路过于复杂,再加上出行本来就要筹备,最终提升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降低了整个本地生活消费场景的效率;特别是和电商、外卖等相比,尽管消费者整个过程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线上化的,但整体效率却差了几个档次。
因此,我们能想象到、解决消费行为断点的终极产品形态是,消费者能够在一个入口里找到今天吃什么,然后去到这个地方,在这里得到最大程度的折扣、点餐加支付一气呵成。最好是从寻找到消费结束,整个过程不需要考虑和核心需求无关的琐事,全身心地享受美食或是其他服务。
如果以这样的标准,再去衡量今天的这些本地生活应用就会发现,即便不算扫街榜,高德也已经是最接近的了。
高德坐拥8亿月活、1亿日活;在扫街榜发布之前,每天在高德就有超过1.2亿次的本地生活服务搜索行为,证明了用户原本就对高德有需求;更何况,之前高德也接入了一些主流平台的本地服务,如商家评分、酒店预订和团购等等,从功能层面上已经大大减小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
可以说,虽然没办法彻底打通这个链路,但高德对导航工具产品进化方向的认识相当清晰;而刚发布不久的扫街榜,就是高德蜕变打响的“第一枪”。它本质上就是用AI时代的技术,结合移动互联网积累的用户行为和信用数据,把传统点评业态从PC互联网时的信息平台,升维到AI时代下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在扫街榜上线之后,不少用户发现,那些在传统点评平台录得低分的商家,却能在扫街榜上排名前几,而评价这种商家的维度,是有多少人“不远万里”都要前往、多少人一个月要去好几次等等,天然就增加了榜单的可信度。
现在,随着团购产品的上线,用户的“决策-寻路-消费”这三个本地生活最重要的环节无缝整合,基于真实出行意图的“场景触发式”服务,在引导线下消费时可能更直接、更高效。一旦消费者通过这个它获得了更好的本地生活消费体验,高德的用户粘性和商业价值将呈指数级增长。
基于此,高德的业务边界可以从餐饮团购横向扩展至所有与“位置”相关的本地生活服务业态,最终成为一个“超级入口”。餐饮是最高频的切入点,一旦模式被验证,可以迅速复制到其他所有需要线下履约的服务行业,因为地理位置是所有线下服务的核心要素。
未来,阿里体系内无论是酒店旅游、休闲娱乐、汽车服务还是零售服务,高德都可以利用其LBS核心能力,将阿里生态内的其他业务(如飞猪的旅行、大麦的票务、盒马的新零售)有机整合进来。这种协同带来的效率提升,将会非常直观地反应在阿里的业绩上,说是“如同再造”也不为过。
03 结语
在通往打造本地服务“超级入口”的产品道路上,阿里面临的竞争也是相当残酷的。
不仅是美团,抖音这几年在到店领域的成功,既为阿里提供了参照,也带来了压力。在到店这个领域,庞大的流量确实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交易额,其四年做到数千亿GMV的成绩,足以让任何对手警惕。这验证了阿里以系统性的、体系化的优势切入到店业务的逻辑是成立的。
但同时,抖音也设定了一个极高的竞争基准,阿里的补贴和运营效率必须能够跟上,甚至超越。
好在,淘宝闪购在即时零售上的良好势头,让市场和员工相信,公司高管有着清晰的战略方向和强大的执行能力。这种组织士气的回升,是比任何战略蓝图都更宝贵的资产。它预示着,无论前路有多少挑战,阿里这次都有足够的决心和意志,在本地生活这个战场上,再打一场硬仗。
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