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外商独资公募陷人才流失困局。
9月20日,贝莱德基金公告显示,旗下基金经理神玉飞因个人原因宣布离任,同时也将不在公司转任其他职位。
从个人履历来看,神玉飞曾任银河基金宏观策略研究员、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以及基金经理等职务,并于2023年加入贝莱德基金。同年3月,神玉飞开始管理贝莱德行业优选,2024年1月开始管理贝莱德中国新视野。离任前,神玉飞还担任了贝莱德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一职。
来源:基金公告
此前,神玉飞管理的上述两只产品均与单秀丽共同管理。目前,根据安排,贝莱德行业优选将由单秀丽单独管理,而贝莱德中国新视野将增聘王晓京并继续与单秀丽共同管理。从任职时间来看,今年9月1日,单秀丽刚刚被增聘为贝莱德行业优选的基金经理;贝莱德中国新视野则自该基金于2021年9月7日成立起便出任基金经理一职。
据新经济e线了解,自今年6月以来,贝莱德基金年内已连失三员基金大将,分别包括神玉飞、李倩和杨栋等三名基金经理。其中,李倩于8月14日宣告离任。此前,李倩为公司固定收益投资部基金经理,离任前管理了3只基金,分别为贝莱德浦悦丰利(A/C)、贝莱德欣悦丰利(A/C)、贝莱德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A/C)。杨栋则稍早于6月25日离任,历任管理基金为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A/C)。
继任者业绩遭质疑
新经济e线获悉,若考察其任职回报的话,作为继任者的单秀丽却并不能让基金持有人满意。根据Wind投资经理指数表现,截至2025年9月22日,单秀丽的任职总回报为负,低至-30.16%,年化回报-8.60%。
来源:Wind(截至2025年9月22日)
实际上,就在神玉飞离任前不久的9月初,单秀丽被新任命为三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其中除了贝莱德行业优选外,她还与毕凯共同管理贝莱德卓越远航,与邹江渝共同管理贝莱德先进制造一年持有。
公开资料显示,单秀丽曾任贝莱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投资经理,贝莱德资本管理公司(威明顿,美国)量化风控/收益分析师。2020年11月,她加入贝莱德基金,任权益投资部基金经理。
2021年9月,贝莱德旗下第一只基金——贝莱德中国新视野就由单秀丽和唐华首发管理;随后2022年1月,贝莱德第二只基金——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基金亦是由单秀丽和陆文杰共同首发。
目前,加上初期就由单秀丽管理的2只产品,其当前在管基金数量达到5只,而这也是贝莱德基金旗下全部主动权益类产品。这也意味着单秀丽成为了贝莱德基金当之无愧的“权益一姐”。从在管规模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单秀丽在管5只产品的总规模达到29.67亿元,在贝莱德基金所有产品总规模中占据43.25%。
若从在管基金业绩表现来看,以其担任首发基金经理的贝莱德中国新视野A为例,自成立以来至今仍没有实现正收益。截至2025年9月22日,自2021年9月7日出任基金经理以来,单秀丽的任职总回报低至-32.29%,年化回报率为-9.19%,回报排名落后至1899/2162。
据新经济e线了解,基金年度业绩情况也表明,贝莱德中国新视野A最近一年、最近二年、最近三年均跑输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28.07%、5.50%、-22.33%,同类排名分别落后至3783/4399、3298/3841、2994/3168,而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为30.95%、18.16%、16.30%。
从基金今年二季报持仓来看,截至二季度末,基金重点配置了银行、医药生物、非银金融、基础化工和电力设备。二季度基金行业配置方面的调整主要集中于:增加了银行和创新药的配置,降低了电子、通信和商贸零售的配置,同时优化了非银金融配置。二级市场上,被其减持的电子、通信正好是今年三季度以来表现突出的板块之一。这或许也解释了今年来基金业绩表现不理想的原因。
同样,由其出任首发基金经理的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A至今也未实现盈利。截至2025年9月22日,自2022年1月21日成立以来,其任职回报为-7.35%,年化回报为-2.06%,回报排名1447/2588。
另据该基金披露的2025年第2季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投资组合在创新药、新消费等景气行业中适度参与并逐步获利了结,并降低了在港股金融板块的配置。同时,组合在市场关注度相对较低的方向选择了一些估值水平安全边际较高、基本面边际筑底回升的投资标的逐步增加了配置,以及在泛科技制造领域也保留了一定的投资敞口。
就基金年度业绩情况而言,尽管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A要好过贝莱德中国新视野A,但仍跑输了同期业绩比较基准。该基金最近一年、最近二年、最近三年的年度收益率分别为36.93%、22.47%、10.09%,同类排名分别为3226/4399、2255/3841、1694/3168,后者年度收益率分别为40.67%、39.03%、42.28%。
高层动荡下的规模困局
新经济e线注意到,贝莱德基金不止是面临基金经理频频流失、业绩表现不佳的问题,公司高管也再现人事动荡,由此带来的规模困局更是公司不得面临的现实问题。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在年内新成立4只基金且募集规模达36.56亿元的情况下,公司基金规模不增反减,行业排名也一再退后。
对比往年数据可以发现,贝莱德基金规模瓶颈迟迟未能实现突破。Wind数据显示,2023年底,贝莱德基金旗下7只产品总规模为80.42亿元;到2024年年中,产品数量虽然增加了1只,但总规模却遭到腰斩,一度跌至40.37亿元;同年年底,贝莱德基金扩容至12只,总规模也实现100亿的突破,达到107.85元;但到2025年中期,贝莱德基金总规模再度大幅下滑,缩水36.39%至68.60亿元,公司行业排名也从去年年末138/203退后至147/198。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在公司旗下产品中,只有贝莱德中国新视野一只基金的规模超过10亿,达到22.53亿元。除此之外,超过5亿的产品还有贝莱德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贝莱德安泽60天持有、贝莱德富元添益和贝莱德沪深300指数增强,规模分别为9.59亿元、8.33亿元、5.64亿元和5.34亿元。
据新经济e线了解,在贝莱德基金规模困局背后,公司高层也持续动荡。拉长时间线看,从2023年就已开始。2023年7月,公司原副总经理张鹏军因内部工作安排离任;同年8月,公司原董事长汤晓东因个人原因官宣离职,由总经理张弛代行董事长职务。
2024年,公司高层动荡态势加剧。2024年2月,原贝莱德建信理财总经理范华出任贝莱德基金董事长一职,兼任贝莱德集团中国区负责人;同月,公司首任总经理张弛也因个人原因离任总经理职务。张弛算得上是贝莱德基金元老级人物,早在2020年贝莱德基金成立时就加入了。2024年3月,公司原督察长陈剑升任总经理;7月,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陆文杰因工作调整离任;8月,谢超任督查长。
今年以来,公司原副总经理洪霞和总经理陈剑两位高管又相继宣告离任。公开资料显示,洪霞曾任上投摩根基金渠道业务总监兼国际业务部总监、海富通基金业务管理部总经理、富国基金高级渠道经理、上海市分行客户服务主管。洪霞在贝莱德基金任职期间,主要负责市场与运营板块,并主导构建了贝莱德基金在中国的零售渠道体系。
而陈剑在加入贝莱德基金之前,历任华夏基金法律部行政负责人、执行总经理、法律监察部行政负责人、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法律部负责人,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法律顾问等。
今年3月14日,郁蓓华正式接任陈剑的总经理一职。郁蓓华曾任浦银安盛基金总经理,并曾兼任旗下子公司上海浦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郁蓓华有着深厚的招商银行系统工作背景。7月4日,刘映洲升任公司副总经理。刘映洲于2023年3月加入贝莱德基金,2023年5月任首席信息官。刘映洲曾任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信息技术部总监、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企业服务部顾问。
对此,有观点认为,贝莱德基金的规模困局,折射出外商独资公募在华发展的深层矛盾。一方面,其产品布局与中国投资者偏好存在错位,如贝莱德中国新视野等早期产品自成立后的大幅亏损严重拖累了品牌信任度;而另一方面,频繁的高管变动加剧了管理动荡,由于管理层的不稳定性,使得公司投资策略难以持续贯彻下去。可见,外商独资公募的本土化改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微信号:netfin888;有任何建议欢迎后台留言。
爆料/投稿/合作:netfin888@126.com,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转载需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新经济e线为胡润百富优秀财经自媒体。新经济e线已入驻今日头条、雪球、一点资讯、新浪财经头条、搜狐号、百度百家、企鹅号、网易号、和讯名家、蚂蚁财富社区、同花顺同顺号、东方财富财富号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