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传来!中国“第一大省”的地位,明确了

文丨西部君

高规格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让占据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第一大省”,再次聚焦全国目光。

“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一权威定调,不仅标志着新疆的战略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更揭示出一个深刻变化:

深处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正经历从内陆边疆向开放前沿的历史性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关乎一省一域的发展,更是在重塑中国与欧亚大陆的经济与安全格局。

01

70年风雨兼程,新疆的到底发生了什么?

公开报道列出了一系列关键数据:

地区生产总值从1955年的12.3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0534.08亿元,增长203倍;

公路通车里程从1955年的8820公里增长至2024年的23.19万公里;

铁路从无到有、2025年总里程达到9234公里;

客货运航线从1955年的2条增长至2025年的611条;

人口从1953年的478.36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2585.23万人;

人均预期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0岁提升至2024年末的77岁

宏观数据,标注的是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也更是对全国发展的“硬核支撑”。

在很多人印象中,深处亚欧大陆内部、作为中国离海洋最远的省份,新疆是一个很有心理距离的存在。

但是,新疆对内对外的联系,都远比外界想象中的更紧密。

对内,新疆的太阳能可开发量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风能占约五分之一,石油预测资源量占全国陆上五分之一,天然气约占四分之一,煤炭预测资源量更占全国四成。

目前,新疆油气生产当量已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

2024年,新疆原煤产量达5.41亿吨,同比增长17.5%,增速连续四年领跑全国主要产煤省区。

关于新疆之于全国的能源贡献,可能很多人最直观的感受是来自电能。

就在6月10日,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产送电。新疆“风光”转化成的电能,7毫秒就传输到重庆。

截至目前,新疆已建成5条“疆电外送”通道,疆电足迹已遍布全国22个省区市,累计外送电量突破9500亿千瓦时。

这是什么概念呢?——足够支撑全国14亿人日常用电280天。

更让人意外的是,接近一半的土地都为沙漠或者戈壁的新疆,近年来还跃升为“产粮大省”。

%title插图%num

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里,新疆的粮食种植面积累计增加了882.5万亩,占全国增量的34.8%;粮食产量累计增加量更是超百亿斤,占全国增量的25.1%,成为全国粮食产能增量最多的省区。

%title插图%num

一个标志性节点是,2024年,新疆粮食产量连续两年猛增,一举超过粮食主产区江西。

同期,新疆水产品产量18.39万吨,稳居西北五省区第一,“新疆三文鱼”已成为全国消费市场的新宠。

很显然,上述种种让人意外的“细节”,都是新疆“惊天巨变”的生动注脚。

但新疆带来的“惊喜”,还远不止如此。

02

如果说新疆对内的“存在感”,主要靠的是从煤炭、天然气到电能乃至到粮食的“压舱石”地位,那么对外,则主要体现在加速从“内陆末梢”到“开放前沿”的战略性转身。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新的内外部环境下,新疆是过去几年,中国外贸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过去三年,新疆进出口总值从2022年突破2000亿元,到2023年跨越3000亿元,再到2024年跃至4351.1亿元,连续三年迈过三个“千亿台阶”,增速持续保持两位数,堪称是“井喷式”增长。

此外,截至7月28日,今年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超过1万列,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铁路口岸过货量分别完成977.8万吨和796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种种迹象表明,一条经由新疆,与沿海相呼应的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已然在辽阔边疆成形成势。

这背后是源自地缘政治变化和开放格局变迁下,新疆“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区位优势的全面“变现”。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往来持续深化,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已由2013年的3120.4亿元扩大至2024年的6741.5亿元,增长116%,远高出同期整体进出口增速。

%title插图%num

可以说,处于向西开放最前沿的新疆,正是这一开放格局的核心贡献者与最直接受益者。

着眼未来,这种开放势能还将持续强化。

一个重要标志是,今年7月,连接新疆、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中吉乌铁路正式开工建设。

这条自新疆喀什出发,途经吉尔吉斯斯坦,最终抵达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的铁路,有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着的称谓:全球最短的欧亚大陆桥。

%title插图%num

公开信息显示,中吉乌铁路一旦建成,将与外高加索走廊相连,成为第三条亚欧大陆桥。

这意味着,以后从新疆喀什出发,把货物运往欧洲,将比之前缩短900公里,节省七到八天的时间。

再加上已开通的118条双边国际道路运输线路,新疆的“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地位,无疑将显著提升。

开放通道不断织密之外,新疆的开放平台建设也在持续加速。

近年来,国家已先后在新疆设立14类56个国家级重点开放平台、产业发展平台。

至此,新疆的“亚欧黄金通道”框架可以说已全面成型。

03

当然,新疆的价值,远不止于“资源输出”和“通道中转”。

近年来,新疆的“内生造血”能力,也在明显提升。

如在最为关键的产业层面,近年来新疆着力打造油气生产加工、煤炭煤电煤化工、绿色矿业、粮油、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有机果蔬、优质畜产品、新能源新材料“八大产业集群”。

2022年,该集群增加值达8940亿元,占全区GDP超50%。

其中,能源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尤为亮眼:

“十大风区、五大光区”可产出10个三峡级电量,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亿千瓦,成为第一大电源,全球最大光伏项目、全国最大2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相继落地,已构建起“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下游应用”的完整新能源产业链。

近年来,新疆GDP连续超过天津、黑龙江、吉林等省市,2024突破2万亿大关,位居全国第23位,较2015年提升了3个位次。

%title插图%num

更显含金量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2024年,新疆三次产业结构为12.5∶39.6∶47.9,第三产业占比接近“半壁江山”,实现了从“一二三”到“三二一”的根本性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关于新疆工作的权威指示中,关于产业发展,同样有非常关键的定调:

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探索符合新疆特点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坚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预示着,新疆将不只是作为一种具有突出区位优势的“战略重地”,更要成为经济高地。

而评估一个地方的发展趋势,人口变化可能是最有说服力的指标之一。

近年来,在全国总人口连续负增长,多数省份常住人口都减少的背景下,新疆却“逆向”走出了抛物线。

2024年末,全疆常住人口262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8万人,在全国仅次于广东、浙江。

%title插图%num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否是因为出生率高?

其实,并不完全是。

%title插图%num

2024年,新疆出生人口为24.6万,死亡人口为15.8万,也即自然增加仅有8.8万。这意味着,还有接近16万人属于机械增长。

这个增量,仅次于浙江、广东、四川和江苏,位居全国第五。

资金流向,同样印证新疆的发展预期。

2024年,新疆共落实执行招商引资项目4391个,引进区外到位资金9355.2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目标,完成率102.81%。

同期,民间投资增长24.3%。

今年上半年,新疆各项存款同比增长12.1%,增速位居全国第一;各项贷款同比增长9.6%,增速与山东并列全国第三位。

6月末,新疆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是全国的1.4倍。

可以说,从“人”到“钱”,都在给新疆的发展潜力“投票”。

这样的变化,出现在一个边疆省份身上,意味深长。

不过,在陆权与海权进入微妙平衡的新阶段,属于新疆的时代,或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