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在加强“校园贷”监管的背景下,仍有不法网贷机构暗中将“黑手”伸向校园。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出提醒,警惕非法“校园贷”。
事实上,对于“校园贷”的关注早已有之,此前就有大学生陷入“裸贷”骗局的案例。近年来,非法“校园贷”又披上“培训贷”“美容贷”“回租贷”“刷单贷”“求职贷”等形式多样的外衣,并在社交平台、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上引流,降低了大学生的警惕性。
大学生往往缺乏社会经验和经济独立的能力,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薄弱,这就有可能使他们更容易陷入非法“校园贷”的陷阱。他们一旦出现贷款逾期,不法分子就会采取一系列暴力催收措施,包括发短信、打电话辱骂和“爆通讯录”等。
一些大学生借贷是为了购买高档手机、电脑等消费品,这些物品超过了他们的正常消费水平。借款“一时爽”,而实际可能面临到款金额“缩水”、阴阳合同等陷阱,最后又要“借新还旧”,导致“雪球”越滚越大。因此,大学生应该树立理性的消费观,不盲目攀比,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费和实际需求,量入为出地消费;当遇到问题时,多和家长及老师沟通,不轻信陌生人及网络“小广告”的宣传。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4年出台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不得以大学生为目标客户定向宣传信贷产品,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金融机构应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银行在放贷时应该严格审核身份。
同时,对于“校园贷”广告营销,平台要加强金融广告内容的审核与监测。“免审核”“无风险”“零利率”等内容应禁止出现,恪守法律底线,严禁通过算法推荐、精准投放等方式向大学生推送贷款类广告。
治理非法“校园贷”乱象需要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平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说,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风险提醒。在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就要提醒学生警惕非法“校园贷”,让财商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校园里如果出现非法小广告,学校要及时清理,并在公示栏中做好反诈宣传,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此外,监管部门需要持续大力整治非法“校园贷”,严厉打击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诈骗活动,继续加大查处力度,让金融监管真正做到“长牙带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提醒,若大学生不慎陷入非法“校园贷”困境,一定要保持冷静,及时向家长和老师说明情况,留存借款合同、转账记录、催收信息等相关证据,并立即报警,及时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