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谢韬:强调“当代性”的中国学更符合时代需要|聚焦世界中国学大会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

%title插图%num

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大会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五个平行分论坛议题分别为“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机遇与挑战”“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

作为与会嘉宾,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学的核心是当代中国与世界,其推广也将助力中国的国际传播。

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对政治科学的贡献时,谢韬从历史比较的视角,重点阐述了三大要点。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规模与速度是史无前例的。它在一个拥有超十亿人口、国土面积巨大的国家展开,用了不到八十年的时间便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耗时百余年的进程。这种巨大的规模与惊人的速度,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这一现代化进程的前提和保障。谢韬引用“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家喻户晓的语句,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稳定。他还援引已故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的观点,“一个国家可以有秩序而没有现代化,但不可能没有秩序而有现代化”,借此说明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必需的秩序与稳定。

在谢韬看来,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首要目标是提升人民福祉,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认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良好的治理,这一点也呼应了亨廷顿的另一个洞见:政府之间最重要的差异不是政府的形式,而是治理的程度。

谢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意义的政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为一些现有理论提供了更多支持,二是挑战了一些流行的假设,三是启发了新的概念和理论。因此,他希望海外学术界能更加关注中国研究,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谢韬还指出,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如清华、北大、复旦、北外、上外等,都在积极推进中国学建设,并推出了一系列面向留学生的中国学学位项目。

他还区分了“中国学”与传统的“汉学”。传统汉学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经典(如四书五经),聚焦的是历史中国,而中国学更多聚焦当代中国,其宗旨是帮助世界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

谢韬强调,中国学并非独立学科,而是从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开展综合性研究。“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而要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