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企“拉黑”的天溯计量要IPO了!

%title插图%num

募资4亿,9000万用于补流。

作者|虞灝

编辑|刘钦文

从医院里监测生命体征的精密仪器,到确保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的测试设备,再到生产线上每一个零部件的尺寸把控,我们的现代生活,运转在一个由无数“标准”与“精度”构成的无形网络之上。而在这个网络背后,存在着一群“质量的守护者”,它们就是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深圳天溯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溯计量”)便是其中之一。

天溯计量即将在10月16日迎来其创业板上市的最终结果——上会审议。这背后,天溯计量的IPO之路,更像是一场“带伤”闯关的马拉松,自2023年6月首次递表以来,它历经四次中止、三轮问询,其漫长与曲折远超常规。

与此同时,在一份份财务增长的亮眼报告背后,是日益高企的应收账款,以及在“为品质溯源保驾护航”的使命宣言之下,是接连被曝出涉及数据造假丑闻、甚至被大型央企列入“不良供应商”名单的合规危机。

01

年入8亿,

销售费用高于同行

根据《招股书》,天溯计量是一家全国性、综合型的独立第三方计量检测服务机构,主营业务为计量校准、检测、认证等专业技术服务。报告期内(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核心支柱始终是计量校准服务。该业务的收入占比分别高达91.11%、87.23%和85.73%,常年贡献近九成营收。

相比之下,尽管天溯计量战略性布局的新能源电池检测业务增长迅速,复合增长率达46.75%,但其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8.8%提升至2024年的14.15%,体量仍然较小。而认证服务的收入占比则不足0.2%,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title插图%num

从整体业绩来看,天溯计量在报告期内保持了增长态势。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97亿元、7.26亿元和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75%;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4亿元、1.01亿元和1.11亿元。

然而,增长的背后并非高枕无忧,进入2024年,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降至10.25%和9.68%,较2023年的21.52%和19.99%近乎腰斩。

增速放缓背后,其核心业务——计量校准服务自主模式下的证书单价,已从2022年的142.01元/份,一路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119.43元/份;新兴的电池检测业务主要项目的报价也呈现下降趋势。

天溯计量在《招股书》中坦承,由于行业内中小公司采取持续降低服务报价的方式竞争,公司面临下游客户的价格压力。据天溯计量进行的敏感性分析显示,其利润对毛利率的变动极为敏感,在营收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综合毛利率每下降1%,公司的利润总额将下降超过6%。

%title插图%num

面对单价下滑和利润侵蚀的压力,天溯计量的销售费用持续增长。

2022年—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1.55亿元、1.9亿元、2.07亿元,占同期营收的比重分别为25.96%、26.39%、25.89%;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分别为9.64%、10.49%、10.93%。

更为严峻的是应收账款问题,报告期各期末(2022年末至2025年6月末),公司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从1.29亿元一路攀升至2.59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也从27.82%急剧上升至35.51%,超过总资产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22年的5.23次持续下滑至2024年的3.95次,并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1.56次(年化约3.12次)。

02

被“央企”拉黑,

多位技术人员来自同行

不过,从市场前景来看,天溯计量无疑站在一个“坡长雪厚”的黄金赛道上。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中国检验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的206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487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34%。天溯计量深耕的计量校准细分市场,规模也从56.68亿元增长至116.04亿元,同样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从行业内部看,检验检测市场高度分散,“小、散、弱”的特征十分明显,市场集中度极低。这既是机遇,也是风险。

%title插图%num

首先,这种碎片化的竞争格局,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激烈的价格战。《招股书》中,天溯计量也列举了毛利率下降、期间费用变动、业绩下滑、应收账款增加、品牌和公信力受损、资质风险、人才流失、实控人控制不当等八大风险。

其次,对天溯计量业务实力的考验,也成为其能否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关键。

2023年10月,据驻马店广播电视台报道,当地市场监管执法部门在专项检查中发现,安达机动车检测站存在出具虚假报告的违规行为。调查显示,该站在2022年8月26日与9月2日两次校准期间,其使用的数字大气压力表均有数据造假行为,而校准记录显示,这两次校准的实际发生地点均为天溯计量热力室。

尽管公司事后声称系“第三方伪造”,但未能提供警方立案证明等有力证据。

2025年1月,央企中国华电集团发布公告,将天溯计量列入“不良行为供应商”名单,因其“提供的技术服务不满足合同要求”,处以取消一年交易资格的处罚。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之一,华电的官方认定在工业领域具有极强的风向标意义。

%title插图%num

除上述事件外,天溯计量还曾因使用未经检定的核心检测设备被监管部门责令停业,以及在甘肃被查实存在无资质开展业务、出具缺漏项目报告等多重问题。

最关键的是,天溯计量核心技术与管理团队的构成,是监管层在三轮问询中反复关注的焦点。多位身居要职的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在加入天溯计量前,均有在国有权威计量机构或同业竞争对手的长期任职经历。

比如天溯计量副总经理曾宏勋,2015年加入公司前,在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担任工程师长达十年(2005-2014年);副总经理石霞,2018年加入公司前,先后在深圳中航技术检测所和深圳市四三一一检测有限公司担任质量负责人和副总经理(2008-2018年);核心技术人员、计量中心技术总监刘洪华,2019年加入公司前,在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任职13年之久,离职前担任质量衡器室副主任(2006-2019年)。

监管的问询直指一个核心风险,天溯计量的核心技术成果是否与相关人员过往的职务发明存在关联,是否存在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的法律纠纷隐患?

“除核心技术人员杨元金外,发行人内部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其他核心技术人员未对其曾任职单位负有竞业限制义务或签署竞业限制协议,离职后从未收到曾任职单位任何关于竞业禁止的诉求,亦未实际收到过竞业禁止方面的经济补偿。综上,发行人相关董监高及核心技术人员在发行人任职不涉及任职回避,不存在违反任何竞业限制等规定或约定。”天溯计量表示。

03

龚氏夫妇控股86%,

IPO前分红被问询

天溯计量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其创始人龚天保,1979年出生,早年曾在一线担任品质主管,后于2009年与妻子吴百香共同创立天溯有限,即天溯计量的前身。

《招股书》显示,本次发行前,龚天保通过直接持股及控制多个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控制公司85.86%的表决权,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其妻吴百香直接持有公司0.92%的股份,并担任董事长助理;其侄子龚敏担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其侄女婿张勇则担任监事会主席。

%title插图%num

“公司创业初期,公司股权集中,所有权人拥有绝对控股权,有利于企业决策和执行;在成长阶段,公司股权集中,企业可以保持稳定,但家司不分,家族企业往往掌握着公司最好的资源,公司治理容易不规范。公司IPO是企业成熟的标志,为适应外部发展环境,企业战略势必要重新定位,对应的是治理结构调整,不可避免的涉及领导班子、管理架构等人事重大调整。”经济学家王赤珅表示。

龚家人的上市之路也走的颇为曲折。

在叩响创业板大门之前,天溯计量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新三板经历。《招股书》显示,公司股票于2015年10月26日在新三板挂牌,证券简称为“天溯计量”,代码为“833812”,并于2019年2月13日正式终止挂牌。

随后于2023年6月深交所递交IPO申请,天溯计量审核进程波折不断。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四次审核中止和三轮监管问询。

根据《招股书》,天溯计量本次拟募资约4.24亿元。资金将主要投向四个方面,1.28亿元用于“深圳总部计量检测能力提升项目”,1.75亿元用于“区域计量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约3167万元用于“数字化中心建设项目”,以及9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title插图%num

图源:《招股书》

值得注意的是,天溯计量在2023年6月进行了2445.65万元的现金分红。其中,实控人龚天保夫妇合计分得超过1568万元。主要用于投资理财、银行存款、家庭及个人日常消费。

%title插图%num

图源:《招股书》

这一“上市前突击分红”的操作,引来了监管的重点问询。要求结合资金流水情况、分红款具体去向,说明天溯计量现金分红的合理性,是否存在体外循环、代垫成本费用等情形。

“截至2023年6月30日,发行人母公司未分配利润为2.22亿元,仍留存了金额较高的未分配利润由上市后新老股东共享。分红能满足股东作为投资者获取投资回报的合理需求,让股东能够分享公司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增强股东信心,有利于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综合考虑到公司2020年至今运营状况良好,公司以现金分红的方式回馈股东。”天溯计量表示。

10月16日的审议会议,将是决定天平走向的关键时刻。天溯计量是会借助IPO的东风,实现从“销售驱动”到“技术与品牌驱动”的艰难蜕变?还是其内在的风险与合规瑕疵,终将成为其上市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对此你怎么看,评论区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