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恒生科技指数收涨2.57%,“七连跌”终于结束!在10月2日摸到阶段性高位后,恒生科技指数七个交易日内累计跌超11%。这波回调阵仗属实有点大,以至于后台有一些小伙伴问我:该割肉还是继续拿着?
我反而逢低又补了点仓位,不止是我,很多投资者和机构也是这么干的,越跌越买,据统计,多只与恒生科技指数挂钩的ETF连日来资金净流入明显,其中恒生科技ETF易方达(513010)近一个月资金净流入就超过了36亿元,这说明,资金还是很看好恒生科技的。
01
恒生科技这篮子,究竟装了啥“好货”?
它是30家港股科技龙头的“全家福”,阿里、腾讯、美团、中芯国际、比亚迪、快手、蔚来……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企业都在里边,行业覆盖互联网、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大部分是你在A股买不到的核心科技资产,在AI领域的竞争力也十分强劲。
今年以来,恒生科技指数已累计上涨近36%,显著跑赢同期的港股主板。
02
回调后的恒生科技,值不值得上车?
我已经在车上了,而且打算来个长期搭乘,因为恒生科技指数的利好因素还是不少的,比如:
(1)价格仍在历史低估区。
截至10月15日,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为23.14倍,处于指数发布以来约32.08%的百分位,这意味着指数当前的估值比历史上大约七成时间都要低。
横向对比来看,同期美股纳斯达克指数和A股科创50指数的市盈率分别超过36倍、183倍,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洼地效应”更为明显,能为长期投资提供足够的安全边际。
(2)政策支持,买起来更安心。
一方面,平台经济监管转向常态化与支持创新,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合规成本大幅下降,能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AI研发和商业落地中。
另一方面,港交所推出的科企上市绿色通道效果显著,2025年已有多家AI、半导体公司赴港上市,这些新鲜血液又通过恒生科技指数的快速纳入机制给指数“补强”。
(3)业绩提供了足够的底气。
据2025年企业财报显示,恒生科技指数多只成分股利润超出市场预期,并在AI产业趋势下重构盈利模式,比如:
腾讯,2025上半年总营收同比增长14%,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3.8%,AI技术深度赋能核心业务,驱动游戏、广告、金融科技等领域收入全面增长。
小米,2025上半年总营收同比增长38.2%;净利润同比激增146.3%,其中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以智能大家电为代表的loT业务已成为小米集团新的增长引擎。
阿里,由AI带来的相关收入已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云业务的拐点价值正在显现。
中信证券预测,恒生科技成分股2025年盈利增速预计达25%-30%,显著高于全球科技指数平均水平。
种种迹象表明,科技巨头在完成降本增效后,正在转向新的投入周期,AI技术及应用正加速转化为港股科技公司的业绩动能,这些都将为指数的后续上涨提供坚实支撑。
(4)资金也在用真金白银投票。
南向资金是最坚定的买家。截至2025年10月14日,通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年度净买入额已达到1.2万亿港元的历史新高,为2024年同期的2倍多。这些资金重点流入了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中的互联网与AI龙头。
随着美联储降息和美元走弱,过去几年低配港股的海外资金,回流趋势也已显现,有望为港股带来明显的流动性。
我们还可以回顾下2024年以来恒生科技指数的两轮显著反弹:
2024年9月涨超33%,美联储降息+国内央行降准0.5%+低估值(PE约20倍);
2025年2月涨近18%,低估值+AI热潮驱动(DeepSeek破圈)
都离不开价值洼地、流动性改善、产业驱动等因素共振,如今恒生科技指数正处于低估值、流动性改善、业绩回升和AI驱动等多重利好下的“黄金坑”,我们更没有理由错过了。
03
普通投资者买恒生科技,要注意什么?
以过来人的经验,我觉得首要看清楚的是:恒生科技指数的高波动是常态。毕竟科技股天生弹性大,加上港股不限涨跌幅、还易受全球宏观经济影响,涨起来猛,跌起来也猛,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才行。
决定参与的话,也不要赌短期反弹,而是看好中国科技发展,愿意长期持有这些筹码。
截至2025年10月15日,恒生科技ETF易方达(513010)净值已累计增长34.5%,近一个月资金净流入超36亿。投资门槛低、分散风险、操作方便、费率低廉(管理费+托管费仅0.25%/年),确实是投资者借道布局恒生科技的一个优质工具。
震荡市中,建议想布局的小伙伴逢低分批买入,既能平滑持仓成本,还能降低单次择时的风险。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基于公开信息梳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历史业绩不作为预测基金未来表现的依据,基金详情请阅读法律文件,根据自身情况谨慎决策。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