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被抓、强制退市,600亿水果帝国崩了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把产品做好,把现金流算清,把人管好,把信任守住,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 | 区域品牌事务所(ID:Junbrands)

作者 | 黄晓军

图片 | 全景网

有些感伤。但消费行业从不缺“草根逆袭”的传奇,但比传奇更值得看的,是那些从云端跌落的教训。

今天的主角曾是“中国水果第一股”。他从朝天门挑担卖水果,一直卖到了港交所敲钟。但短短3年后,又被强制退市、高管“团灭”。

这背后藏着所有消费从业者都该避开的坑。

我不想只复述“洪九果品怎么没的”,更想拆解它的崩塌逻辑。

梦幻三年

洪九果品的故事,曾是重庆民营经济的“样板间”,也是新消费“规模制胜”的典型。但所有泡沫的破裂,都始于看似无解的“完美开局”。

2022年9月,邓洪九穿着深色西装在港交所敲钟时,洪九果品的光环几乎拉满:代码06689.HK,市值飙到600亿港元,被冠以“中国水果第一股”。

那时市场传着一句话:“中国人每吃10个榴莲,就有1个来自洪九”——2022年它光榴莲就卖了2500万颗,占全国近10%份额,营收150.8亿、净利润14.52亿,净利润同比暴涨405%。

但这场风光只撑了18个月。

2024年3月,港交所一纸公告打破平静:洪九果品因“无法按时披露2023年报”停牌,从“短暂”变“无限期”。

4月,审计机构毕马威直接辞任,甩出重磅炸弹——2023年第四季度,洪九向“新增供应商”付了34.2亿预付款,占全年预付款的76%。

而这些供应商多是“刚注册、零社保、注册资本50万”的空壳,甚至有几家就跟洪九重庆分公司隔一条马路。

2025年成了“崩塌年”、

4月,邓洪九(创始人)、江宗英(妻子/董事)等6名核心高管被抓,理由是“骗取贷款、虚开增值税发票”,总部被贴封条;5月,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集体辞职,公司连审核委员会都凑不齐人。

港交所最忌讳的“治理空壳化”,洪九全中。

直到2025年10月3日,港交所正式裁定“取消洪九果品上市地位”。即便公司后来申请复核,但懂港股规则的都知道:

复核成功率不足5%,退市只是时间问题。

每个消费品牌都可能踩到的坑

很多人说洪九是“栽在资本游戏上”。但深扒后就会发现,它的问题不是“偶然”,而是新消费行业常见的“共性陷阱”。

只是它把每个坑都踩得更狠。

第一个坑,现金流“自杀式”模式,把垫资玩成了死循环。

洪九的商业模式听起来很“重”:做“端到端供应链”,上游给果农全额预付款锁货源(比如泰国榴莲,不先打钱拿不到货),下游给商超3-6个月账期。简单说就是“自己垫钱,帮别人做生意”。

这种模式的风险,在2019-2022年就有征兆:4年里经营性现金流累计净流出40.6亿,2023年上半年又添3.14亿缺口。

到2023年中报,更夸张的数据出现了:贸易应收款101.51亿(占流动资产的92.4%),钱全在别人手里;账面现金却只有5.57亿,而银行贷款已经飙到27.76亿。

这是上市前的2倍。

这像极了很多新消费品牌的误区:以为“规模上去了就能赚钱”,靠垫资冲营收、抢份额,却忘了现金流是“血液”。

我见过不少快消品牌,也靠“给渠道账期”换铺货,最后要么被渠道压款拖死,要么靠借贷续命,一旦融资断了,立刻崩盘。

第二个坑,家族式治理=“无人监督”,老板一句话就能转走34亿。

邓洪九夫妇持股超40%,洪九的核心岗位几乎被亲戚“承包”:妹夫当董事,儿媳做监事,连司机都能管采购。

整个公司里,没人敢对邓洪九说“不”——包括34.2亿预付款的审批,没有任何风控流程,他一句话就能拍板。

毕马威后来查出,那些拿到巨额预付款的“空壳供应商”,大多是邓洪九亲信注册的公司,钱转出去后,根本没有实际货物交易。

这不是“管理漏洞”,是“治理失控”:当公司变成“家族后花园”,制度、风控、监督全成了摆设。

现在很多新消费品牌都是“创始人夫妻店”“兄弟档”,初期效率高,但规模一上来就容易出问题。

我之前还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零食品牌,搞定他们创始人不如搞定创始人的小舅子。为什么?因为采购权在小舅子手里。

吃回扣、以次充好,这些问题其实早就暴露出来过。

家族信任是不能替代制度信任的,尤其是涉及钱和权的时候。

第三个坑,踩错消费降级节奏,高端货卖成“亏本买卖”。

洪九的另一个失误,是对消费趋势的判断太迟钝。

它一直主打高端进口水果,榴莲、车厘子是核心品类,靠“贵”撑起利润。但2023年起,消费降级来了:国产榴莲大量上市,价格直接腰斩,以前卖100元/斤的榴莲,现在50元就能买到。

洪九的成本却没降下来:一箱30斤的榴莲,成本700元,在超市只能卖600元——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同时,线上电商还在抢生意,线下又过度依赖商超,渠道议价权越来越弱,两头挤压下,营收再高也只是“赔本赚吆喝”。

有很多消费品牌都这样,执念于“高端定位”,而没有盯紧消费者的钱袋子。

我之前调研过一个炒货品牌,那真是高端到被人叫刺客。而今呢?眼前形势不对,人家变着法搞会员充值、会员优惠,看似高端定位还在,但实际价格江夏区了呀。

这才有活路。

第四个坑,挥霍信任=自断后路,创始人的“小动作”最伤品牌。

洪九最后失去的,是市场的信任。

2023年9月,邓洪九夫妇悄悄减持股份,几天内套现1亿;2024年停牌后,公司一边对外说“正在努力复牌”,一边偷偷劝退员工、抵押账款。

甚至,总部被封了4个月,员工都不知道,直到高管被抓才曝光。

新消费品牌的核心资产,就是信任。消费者信你的产品,渠道信你的履约,投资人信你的诚信。

挥霍信任,没有好下场。

西贝是不是一个例子?山姆是不是一个例子?这两年来,稀释消费者信任而谋求增长的,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洪九的结局是悲剧,但它的教训值得每个消费人记在本子上。如果你的品牌正处于扩张期、筹备上市,或者面临现金流压力,这3件事一定要做:

1 先算现金流,再谈规模。

每月做一次“现金流压力测试”,算清楚“上游垫资+下游账期”的差能撑多久,别等钱快没了才想办法。

比如设定“应收款占比不能超过流动资产xx%”的红线,一旦超标,立刻调整渠道政策。

2 尽早打破“家族治理”。

哪怕是初创期,也要引入外部监事或专业管理者,关键岗位(采购、财务、审计)别全用亲戚。比如找第三方审计机构做“季度抽查”,避免老板一句话就能决定大额资金流向。

3 把“消费趋势”当日常功课。

别靠感觉判断市场,每周看一次行业数据(比如天猫、京东的品类销量变化),每月做一次消费者调研,知道他们现在愿意为什么花钱、不愿意为什么花钱。比如今年国产水果、平价零食卖得好,就别死磕进口货。

新消费行业没有永远的传奇,只有活下去的智慧。

洪九从朝天门挑担到港交所敲钟,用了20年;从600亿市值到退市,只用了3年。这提醒我们,做消费不是赚快钱,是慢功夫。

这些话看着很务虚,很久之前我也看不惯别人冠冕堂皇地说教这些。但真正经历之后才懂得,那都是箴言啊。

把产品做好,把现金流算清,把人管好,把信任守住,比什么都重要。

作咨询电话:18996056966

%title插图%num

来源:区域品牌事务所(ID:Junbrands)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原创平台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