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乌海来说,一盘橙红诱人的大闸蟹上桌,用蟹八件慢慢拆解,细细品味,是属于秋天最独特的仪式感。
当螃蟹丰收季遇上“双11”,便是他最忙的时候,忙着把产自江苏的大闸蟹发到全国各地的食客手里。
大闸蟹是一个季节性极强的产品,一年只卖不到4个月。但这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乌海所在的养殖基地能卖出近5亿元的大闸蟹,无论是礼品卡还是现货销售,在多个平台都是TOP1。
而这也只是整个兴化市的冰山一角,在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有60多万亩河蟹养殖基地,河蟹和深加工产品交易量突破200亿元,当地近一半人都从事着与大闸蟹相关的工作。
兴化人董佳贝在家乡卖了18年的大闸蟹,不仅将当地的大闸蟹上架到了盒马等国内大小商超的货架上,也卖到了香港、澳门、新加坡、东南亚等多个海外地区,年销售额超1亿元。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大闸蟹早已经形成多个产业集群,其中兴化大闸蟹更是名副其实的“产量之王”,兴化也是中国河蟹第一市场,中国每年70%的大闸蟹都出自江苏,而江苏70%的大闸蟹都从兴化出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兴化地处里下河洼地,是名副其实的“水乡”,自古河湖纵横,湿地遍布。这片水域天生就是大闸蟹的理想栖息地。
据明代嘉靖《兴化县志》记载,螃蟹在当时已成为重要物产。清代郑板桥也曾在《田家四时苦乐歌》中描述了秋日“紫蟹熟,红菱剥”的场景。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对大闸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随之攀升,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对大闸蟹的养殖热情。
而这几年来,随着物流水平的进步,兴化大闸蟹不仅开始走出“长三角”,去到了中国的各大城市,也走出了国门,去到了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每逢大闸蟹成熟,都是董佳贝和乌海最忙的时候。董佳贝做的是B端大客户的生意,对接的客户少,但订单量大且稳定,今年最忙碌的一段时间,他每天只睡2—3个小时,眼睛一睁就爬起来和大家一起捞大闸蟹,准备发货。
乌海做的是零售生意,除了发货,他每天还得看天气预报,如果出现台风、极端高温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大闸蟹的捕捞,需要提前做好预案。另外他还需要汇总大闸蟹近一周在各个平台的出货情况,根据订单的出货情况及时调整大闸蟹的捕捞量。
随着大闸蟹热度不断走高,这几年乌海店铺的出货量年年都创下新高,如今一年要卖出近5亿元的大闸蟹,是10年前出货量的20多倍,公司的养殖基地也已经遍布江苏多个地区,早已经不止于兴化。
大部分时候,他公司养殖基地的螃蟹都不够卖,还要找当地的蟹农收货。一部分大闸蟹漂洋过海去到其他国家的餐桌上,身价能翻上近10倍。
除了大闸蟹养殖,当地还催生出了渔网、渔具、饲料、农机设备等多个衍生行业,给不少回到家乡的年轻人提供了工作选择。
“虽然大闸蟹每年9月才开始成熟,但从7月份开始,当地大闸蟹就已经开始提前进入预售阶段,这个时期销售的主要是‘蟹卡’,9月开始保证现货供应,一直卖到12月份。”乌海告诉我们。
用当地人的话来说,每年等到螃蟹的生命周期结束了,这一年也算是忙完了。
从长三角到全中国
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兴化的大闸蟹都只在“江浙沪”一带流通,且货源并不稳定。
2007年,董佳贝刚刚回到兴化的时候,在当地开了一家线下店铺,从周围的蟹农手里收货再卖出去。他做的是熟人生意,因为选蟹的眼光好,周围的朋友们口口相传,生意也蒸蒸日上。
但订单多了之后,货源却跟不上了,时常出现缺货的情况。2年后,他干脆开始自己养殖大闸蟹,准备把货源握在自己手里。
到了2014年,乌海也开始养殖大闸蟹。彼时,他所在公司大闸蟹的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但受限于当时的冷链运输技术,大闸蟹很难走出“江浙沪”。其他地方的人大多没吃过,不了解,也没有购买动机。他判断,至少有70%的大闸蟹市场完全没被开拓过,这也意味着他们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那时候大闸蟹的养殖方法相当朴素,产量也不高。“大闸蟹某种程度上也属于农业,靠天吃饭。它的生长环境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含氧量多少,PH值高低,化学含量如何都有讲究。而以前没什么人懂这些,也没法用仪器检测,几乎都是经验说了算,亩产100斤已经算很高的产量了。”乌海说。
后来随着入行的人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发达,当地的大闸蟹养殖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
喂养大闸蟹从过去投喂玉米、南瓜等营养不全的农作物,转变为使用营养配比科学的专用颗粒饲料,保证了营养的全面摄入;动物保健产品与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过去不了解的疾病得以预防和治疗,大幅降低了养殖风险,如今亩产量普遍已经超过200斤,部分水域亩产甚至能达到300—500斤。
更关键的是,2017年天猫开通大闸蟹航空专线,把大闸蟹的履约时效从平均72小时压缩到了30个小时,至此兴化大闸蟹开始大量走出长三角地区。解决了物流和产量制约之后,乌海每年卖出的大闸蟹数量开始呈指数级增加。
到了今年,挑蟹也用了上了AI。盒马推出了电子挑蟹师,利用视觉AI技术,识别大闸蟹的外壳长宽度,结合重量等参数,再利用一套专为大闸蟹设计的算法,计算出这只大闸蟹的K值(肥满度),然后根据K值分级,选出肥满度达70%(K值大于0.45)的大闸蟹。
“以前我们都是人工挑选,有了电子挑蟹师之后,误差率从以前的10%降低到了现在的2%,我们大闸蟹在盒马这个渠道的差评率也是最低的,现在单盒马一个渠道,我们能卖出超1000万元的大闸蟹。”董佳贝告诉我们。
不止是一门生意
卖了十几年大闸蟹,对乌海来说,这早已经不止是一门生意。
他还记得,疫情期间,有一段时间全国物流暂停,公司发出的不少大闸蟹都被退回了,预计损失超过300万元,当地不少村民的螃蟹也没有销售渠道,只能就这样放着,“那段时间大家都特别焦虑,一旦到12月份螃蟹还没卖出去,这一年就算是白干了”。
后来他们干脆自己开冷链车把大闸蟹从兴化运到上海,中途在苏州换一次车以保证大闸蟹的鲜活度,同时又和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一起设计了团购套餐,做同城闪送,能上的渠道全上了。
“后来我们一周就卖出去了一万多斤的大闸蟹,比平时卖得还多,当年村民们养殖的螃蟹后来也都陆续卖出去了。”乌海回忆说。
那是第一次乌海对这门生意有了新的感受,这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希望。当地的优势产业让这些村民有了奔头,让很多不愿意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人有了留下来的选择,这是他们留下来的希望。
乌海也乐于在不忙的时候时常去看看蟹农的情况,给大家提供适当的帮助。有一次一个蟹农的养殖场里大面积爆发了蓝藻,70多亩大闸蟹差点全部死亡,也是他及时找了公司里的技术员处理蓝藻,因为解决的时间早,当年仍然保持了不错的产量。
也正因此,在销售旺季,产量不够的时候,总有蟹农愿意给他们供货,“很多时候大家已经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了”。
这些年来,乌海公司靠着稳定靠谱的大闸蟹供应,在淘宝天猫等多个平台上都是TOP1,年出货量近5亿元,但他知道,这是所有人一起的努力,“这种生鲜类产品,核心竞争力就是供应链”。
靠着朋友和客户之间的相互介绍,董佳贝一路把大闸蟹卖到了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多个地区,由他运给各地的经销商,再由经销商在当地出货,“最近每周都要大批量运一两次”。
和乌海不同的是,董佳贝一心只想做好供应链,虽然利润没有零售高,但单次出货量大且省事,现在一年也能卖出超1亿元。
最近“双11”已经开始,不少回到家乡的年轻人也开始在直播间里卖起了大闸蟹,所有人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着即将到来的出货高峰。
(文中乌海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