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饮料市场上,“同城德比”可以说是经常上演,从两个红牛之争,到当下的娃哈哈内斗,再到最近又火起来的加多宝和王老吉对抗,让人不禁想问这种持续不断的对抗真的有意义吗?
据中国经济网的报道,加多宝集团(以下简称加多宝)的一则回应,令加多宝和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王老吉)之间持续十余年的商标之争再起波澜。
事件起因是近段时间王老吉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今年8月,王老吉正式将英文标识“WALOVI”定为国际核心品牌,同步推出四款国际罐产品。
加多宝在9月30日通过其公众号发布一篇名为《加多宝加拿大凉茶维权告捷!》的文章,称其关联公司万捷有限公司在加拿大联邦法院及欧盟普通法院的多起诉讼中,成功捍卫“王老吉”海外系列商标的合法权益。加多宝还称,其通过旗下的万捷有限公司在海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有效“王老吉”商标。
对于境外商标争议,王老吉用一篇《严正声明》进行了回应。王老吉称,加多宝集团所谓“侵权、假冒、不正当竞争”的表述,是对商标法律定义的误读与误导。
王老吉方面表示,“王老吉”品牌权利人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王老吉”“WALOVI”等系列商标注册工作。王老吉方面已在21个国家/地区对加多宝关联公司的“恶意注册”行为发起维权。
加多宝再次做出回应,称其已在海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王老吉”商标,并将继续坚定积极推进品牌维权和保证工作,依法捍卫加多宝集团拥有的海外“王老吉”品牌的知识产权。
二、持续不断的争斗真的有意义吗?
加多宝与王老吉围绕海外商标权的争端再度升级,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商业鏖战从国内市场蔓延至海外市场,我们到底该怎么看这件事?
首先,加多宝和王老吉的争夺本就是非常常见的市场现象。回溯历史,二者的矛盾源于对“王老吉”这一百年老字号传承权的争议。广药集团作为国有控股的大型医药企业,拥有该品牌的合法所有权;而香港加多宝则凭借早期成功的运营经验,将这个传统配方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双方围绕商标使用权、配方秘方等问题展开了多轮博弈,甚至诉诸法律手段。这种基于历史渊源的竞争关系,使得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且紧张的平衡状态。但随着时间推移,原本的商业竞争逐渐演变为情绪化的对抗,消耗了大量本可用于产品创新和渠道拓展的资源。
其次,如今再度剑拔弩张则是为了海外品牌的控制权。在国内市场上,经过多年的拉锯战,双方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暂时放下成见,转而将战场延伸至海外市场,尤其是华人聚集的地区。在这些地方,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为凉茶类产品提供了天然的增长土壤。
但问题在于,当两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在同一片蓝海中厮杀时,往往不是双赢的局面,而是两败俱伤的结果。高昂的市场准入成本、重叠的目标客户群体以及相似的营销策略,让这场海外之战充满了不确定性。更糟糕的是,这种内部消耗可能会给竞争对手可乘之机,削弱整个品类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第三,从更宏观的产业生态视角来看,这种旷日持久的品牌纷争,实际上对整个凉茶品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外部性,其代价远超任何一方的短期利益所得。产业经济学中的“品类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一个新兴消费品类的成长,依赖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与市场教育投入,而非内部消耗。凉茶作为中国传统草本饮品的代表,曾在21世纪初借助“怕上火”的精准定位,成功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全国化扩张,一度被视为中国快消品本土创新的典范。
然而,自加多宝与王老吉开启全面战争以来,双方将大量原本可用于产品升级、渠道优化、健康认证的资源,投入到广告对攻、法律诉讼与舆论战之中。消费者在长期的品牌混战中逐渐产生认知疲劳,甚至对“凉茶是否真的能降火”产生怀疑。更为关键的是,当两大巨头深陷内耗之际,外部竞争者却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白,元气森林、果子熟了、大窑等一众饮料品牌强势崛起,迅速抢占年轻消费群体。
第四,长期来看,持续纷争违背了品牌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品牌优势的建立依赖长期资源投入与用户心智培育,正如豪华车品牌通过定制服务与体验优化构建忠诚度的逻辑一样,凉茶品牌本应聚焦产品创新与场景拓展。
但加多宝与王老吉的争斗却陷入 “资源错配” 陷阱:双方每年投入巨额资金用于诉讼与品牌攻防,却在产品研发、健康概念升级等核心领域进展缓慢。这种 “内耗式竞争” 不仅削弱了单个企业的竞争力,更导致整个品类错失消费升级机遇,陷入被替代的困境。
可以说,持续的争斗非但无助于品牌增值,反而加速了凉茶品类的边缘化,只是这样的困局不知道双方有没有真正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