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是辆过山车

%title插图%num

库克和贝克汉姆,两位重量级人物来华均与LABUBU扯上了关系。泡泡玛特股价因此而有所反弹,但随即又回到下跌轨道。

10月14日,有多名网友发帖称在上海泡泡玛特门店偶遇贝克汉姆,当天,贝克汉姆在其社交平台上发布了LABUBU曼联特别款的图片,据悉该LABUBU是粉丝送的。

前一天,库克来访中国,也将第一站放在了泡泡玛特。巡展现场,库克与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LABUBU艺术家龙家升进行互动,一同参观了LABUBU系列原创手稿和丰富多元的产品,王宁还向库克赠送了LABUBU的大首领ZIMOMO。

在商界顶级CEO和足球巨星的加持下,相关词条不断登上热搜,资本迅速给出反应。10月14日至16日,泡泡玛特股价接连两日一共上涨了 25.6 港元,涨幅为9.81%。

对于刚刚经历两个月市值缩水近千亿港元的泡泡玛特而言,库克和贝克汉姆的到访仿佛一剂强心剂,但效力却很短暂。10月17日,泡泡玛特的股价报收275.20 港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3.00港元,跌幅为 4.51%。

截至发稿,泡泡玛特股价较8月末的阶段高点累计下跌19%,市值蒸发约700亿港元。

这是泡泡玛特进军海外、借LABUBU走红实现股价暴涨后,首次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下跌。

当然,这与近期整体港股承压的大环境不无关系,但泡泡玛特同样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新晋顶流LABUBU增长动力不足,而其最近押注的新IP星星人尚未展现出接棒势头。

这场近千亿港元的市值蒸发,迫使市场重新审视泡泡玛特的根基。在爆款IP的生命周期面前,泡泡玛特能否建立起可持续的IP运营机制是其稳定股价的关键。

A

伴随LABUBU爆火,泡泡玛特股价一骑绝尘。

尤其是半年报发布后,受最强业绩刺激,泡泡玛特股价飙至340港元,市值一度冲破4400亿港元。

但峰值过后,陡然上升的曲线开始逐步下探,9月8日大跌 7.5%,跌破 300 港元 / 股。

%title插图%num

二手市场价格暴跌,是市场情绪逆转的原因之一。

全网都在等待下一个LABUBU,王宁亮出的仍然是LABUBU——迷你版。“相信会成为超级爆款”,在上半年财报会上,首次亮相的迷你版LABUBU被王宁寄予厚望。

8月28日,迷你LABUBU系列正式发售,各大平台瞬间售罄,其隐藏款在发售当晚一度被炒至近千元,整端价格更是被炒到3200多元,溢价超过2倍。

然而,火爆行情仅维持一周,迷你LABUBU的价格便开始持续走低。根据潮玩交易平台数据,发售后一周,迷你LABUBU整端二手价已回落至1400元左右,部分冷门款甚至跌破了发售价。

新品价格崩盘还连累了旧款。曾经被热炒的第三代LABUBU,整端成交价从高点的近1400元跌至六七百元。

“现在,前方高能系列已经跌破发售价了,我手里还压着两组整端。”黄牛李女士表示,即便降价现在也很难找到人接盘,“稀缺性被打破了,价格下跌黄牛急着出手,二手平台上货源充足,买家反而一直观望,等着价格继续下跌,直接捡漏。”

二手市场的降温迅速传导至资本市场。到了9月中旬,泡泡玛特累计跌幅超 20%,市值缩水约1000亿港元。摩根大通将其评级下调至“中性”,理由是“估值不再吸引、缺乏短期催化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抛售情绪。

B

祸兮福所伏。字母榜曾经发表过一篇《全网都在等着抄底泡泡玛特》,指出泡泡玛特历史上发生过数次股价大起大落的情况。现在股价大跌,只是历史的重演,而对那些坚定看好泡泡玛特的人来说,股价跌落,反而是一次上车的机会。

“每个投行都有一条因为泡泡玛特而拍烂的大腿”,虽是一句玩梗的话,却戳中了一个事实——在泡泡玛特的早期机遇上,国内头部 VC/PE 集体错判。如今,不少投资者还在等着它股价回落,好搭上这趟“暴富列车”。

这不是泡泡玛特第一次遭遇股价过山车,上一次千亿港元市值的缩水还要追溯到2022 年 ,泡泡玛特市值从2021年2月1500 亿港元的历史峰值暴跌至128亿港元,市值缩水超90%。

从过往历史看,泡泡玛特的股价下跌,往往伴随了未来更大幅度的上涨。

泡泡玛特不仅拥有从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能力,且拥有早期签约的艺术家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短时间内,国内竞争对手难以在IP储备、全球化运营和情感连接三个维度上同时与之抗衡。

而放眼全球,泡泡玛特无论是跟迪士尼还是三丽鸥,也都不是竞争而是合作关系。泡泡玛特类似于经纪公司,这些合作IP都是它的服务对象。

%title插图%num

更重要的是,从过往看,泡泡玛特的股价波动也与IP 的生命周期曲线近乎重合。在泡泡玛特跌去千亿市值的2022年,Molly的收入占比从巅峰期的40%降至17.4%,2024年,LABUBU 爆火,泡泡玛特的股价陡然上扬。

当库克和贝克汉姆联手LABUBU作秀同时,投资机构的信心也在逐步回升。10月15日,摩根大通上调泡泡玛特投资评级至“增持”,目标价由300港元升至320港元,该行预计,泡泡玛特现以预测明年市盈率20倍作交易,估值有吸引力,未来催化剂包括:10月底发表的第三季营运数据;万圣节及圣诞强劲销售;“LABUBU&Friends”动画预期在12月发布;LABUBU4.0料在明年3至4月出炉。

摩根大通并非唯一看好泡泡玛特的机构。招商证券国际也已重申对泡泡玛特的“增持”评级,并将其目标价上调至410港元。

招商证券预计,泡泡玛特2025年净利润有望达到70亿元人民币,较市场一致预期高出约15%。这一差异主要源于市场可能低估了泡泡玛特海外业务的扩张规模与速度。

显然,尽管股价经历回调,但资本市场对泡泡玛特的长期逻辑并未动摇。

C

但这不意味着泡泡玛特可以高枕无忧,TOP TOY、52TOYS等竞争对手正在冲击IPO,分流行业关注与资源,泡泡玛特眼下虽大幅领先,但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上升。

为稳住市场信心,泡泡玛特近期动作频频。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泡泡玛特的“造星机器”再次开足马力,将新IP星星人推至C位,试图复制LABUBU的破圈神话。

在上海、北京、成都多地,泡泡玛特旗下IP星星人展出了多个快闪店与主题展,其位于北京朝阳的乐园内,也搭建了新的星星人舞台。

从运营策略看,泡泡玛特对“星星人”的扶持堪称LABUBU的复刻版:同等的渠道资源、相似的限量款策略和一贯的盲盒玩法。

在核心盲盒品类上,泡泡玛特先后推出“我们都是星星人”、“来自星星的礼物”、“好梦气象局”等系列,覆盖生活场景、节日祝福等多元主题,同时通过隐藏款概率设计制造稀缺性。

另一边,星星人衍生品也延伸至手机壳、香薰蜡烛、金属钥匙扣、马克杯等10余类,复刻的正是LABUBU“盲盒引流+衍生品变现”的模式。泡泡玛特还为星星人推出了专属主题曲《星星人之歌》,成为继LABUBU之后第二个拥有“音乐表达”的IP角色。

%title插图%num

社交媒体上也不乏“下一个LABUBU”的鼓吹声。作为2024年签约的新IP,星星人被泡泡玛特称作“旗下成长最快的新锐IP之一”,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3.9亿元的营收。

9月29日晚10点,泡泡玛特“星星人美味时刻系列”线上渠道正式开售,星星人现烤小饼干毛绒挂件和手办盲盒玩具摆件等同时开售。正式开售后,两款星星人系列产品均为秒空。不过,对比其他新品,星星人新系列的备货并不充足,首批天猫官方旗舰店放货仅2万+件。

与发售时的热度形成反差的是,其在二手平台上的价格却在大幅上涨后迅速回落,隐藏款的溢价也从峰值的9倍回落至5倍左右,与LABUBU动辄数十倍的溢价仍有差距。

星星人并非孤例。被视为星星人有力竞争者的哭娃(Crybaby),同样被资本寄予厚望。泡泡玛特投资人、嘉御资本创始人卫哲就曾公开预测,哭娃可能是泡泡玛特下一个爆火的IP。

另一边,泡泡玛特也在加快品类扩张的步伐。9月12日,泡泡玛特旗下珠宝品牌POPOP的足金系列正式在北京、上海门店发售。以Baby Molly为主题的产品价格从980元到56800元不等,并采用“一口价”模式,粗略估算,其克价相比老铺黄金高出约25%。

这是泡泡玛特首次将IP价值锚定于黄金这类硬通货之上,或意在试探IP在保值型消费场景中的渗透力。

然而,与潮玩发售时大排长龙的景象形成反差的是,POPOP足金系列上市首日门店并未出现排队抢购的情况。 黄金产品作为泡泡玛特IP价值纵深的试金石,其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粉丝为高溢价买单。

眼下,POPOP还无法成为下一个老铺黄金,泡泡玛特的多元化发展尚未见到成果。迷你 LABUBU 没能延续热潮,星星人和哭娃尚不能接棒。

D

对于王宁而言,想要让泡泡玛特的股价不再像坐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最重要的任务,是将LABUBU的偶然爆发转化为一套可复制的IP引爆机制,摆脱随机性。向历经百年沉淀的奢侈品行业学习,不失为一种现成的解法。

必须承认,泡泡玛特已有一套成熟的IP运营体系,从全球搜寻、孵化、设计,到强大的供应链与全渠道零售,正是这套体系能够将LABUBU推到Lisa的眼前。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是Lisa这个“偶然因素”完成了临门一脚的引爆作用。

2018年进入市场的LABUBU,行情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24年,持续在泰国推广产品的泡泡玛特,利用泰国顶流明星Lisa在社交媒体上展示LABUBU挂饰,迅速引发跟风。此后,欧美明星蕾哈娜、贝克汉姆女儿“小七”等也在社交媒体上展示Labubu,推动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这种不可控的偶然性,恰恰是当前资本市场最大的顾虑。

眼下,泡泡玛特的股价波动与市场情绪高度绑定。摩根大通分析师Kevin Yin及其团队在报告中称,泡泡玛特当前估值已计入了市场较为完美的预期,任何轻微的基本面波动或负面消息(如转售价格下滑、第三方授权问题等)都可能引发股价显著回调。

LVMH集团的掌舵人伯纳德·阿尔诺曾说过,奢侈品生意的核心是创造欲望。

泡泡玛特的盲盒机制和稀缺性打造,本质上也是在创造欲望,但却少了奢侈品阶层筛选的一环,更重要的是,奢侈品的生命周期都很长,这也是泡泡玛特亟需补上的一短板。

事实上,泡泡玛特早已在向奢侈品靠拢,且已具备多项 “类奢侈品” 特征。

%title插图%num

渠道上,泡泡玛特门店进驻核心商圈,与 LV 等奢侈品为邻,而这种 “邻居关系” 率先在泰国消费者心中锚定了 “潮牌>玩偶” 的认知;在产品上,泡泡玛特推出 MEGA 珍藏系列,千元售价 + 限定编号的设定,让产品向奢侈品定价靠拢。

尤其是在营销层面,无论是Lisa和欧美时尚圈带货,还是成为爱马仕的挂件,都让一款潮玩具备了身份象征的潜质。

但要想将偶然变为必然,泡泡玛特还需要更系统地将这套“类奢侈品”打法贯穿到IP运营的全生命周期。

LABUBU“先海外火,再反哺国内”的路径揭示了一个关键认知:来自全球时尚中心的认可,是建立高端品牌信用的捷径。

泡泡玛特可以将过去依赖明星自发种草的行为,调整为有体系的名人关系维护。比如,维护不同圈层的时尚Icon和艺术家,通过时尚公关活动进行精准投放,让“零成本代言”从偶然事件变为有计划地常态输出。

同时,在巴黎、伦敦、东京等时尚之都策划文化事件,用全球性的文化影响力,倒逼国内市场的价值重估。

LABUBU的全球化破圈已验证泡泡玛特IP的爆发潜力,但王宁需要将这种潜力沉淀为方法论:用奢侈品行业经验重构IP的运营逻辑,用全球化生态的协同效应,抵御单一市场的波动风险。

只有当“下一个LABUBU”的诞生从彩票变为计划,泡泡玛特才能真正跨越周期,在资本市场的惊涛中稳坐钓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