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这么积极的发布了三季报,让我略微有点意外。
前几天美国又打击我们的电子产品,下架了包括海康和大华在内的多家公司的电子产品,不过这个事情讨论的人不多,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市场对海康威视业绩的贡献,1%都没有,大华是完全退出了美国市场,所以这东西形式大于实质。
海康这几年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安防领域已经能看到天花板,虽说出海是一个选择,但是这东西自带敏感性。
所以海康现在境外收入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发展中国家,未来能不能农村包围城市不知道,先占领了农村再说。
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肯定是远远满足不了海康胃口的,所以海康必须要找到第二条路。
安防这个东西有两大特点,第一个是数据采集能力,也就是终端强大,第二个是数据分析能力,也就是算法厉害,这就是海康的两大护城河。
如何把这两大优势移植到其他领域,这就成为了海康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
千万不要觉得数据采集就是装个摄像头这么简单,数据采集的类型有很多,比如红外、声波等等一大堆。
也不要觉得算法就是你家监控里面那点功能,如何把庞大的数据分析获得想要的结果,并且做出预设的动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这其实就是真正的智能化,海康威视未来的目标,就是让大大小小的工厂使用他家的智能化系统,实现真正的无人化生产。
事实上海康也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时候,而且很紧迫,目前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
从2022年开始,营收的同比增长曲线几乎就是趴在地上,今年三季报营收658亿,同比增长只有1个百分点。
可以说如果没有第二增长曲线,海康的业绩就到头了。
如果仅仅只是业绩增长停滞,还不能说不乐观,因为地方经济的原因,海康回款越来越难。
应收款每年都在增长,而且幅度不小,去年的应收款就已经超过400亿,今年三季报360亿。
不但金额在增长,周转效率还越来越低。
如果说三季报的周转率由于失真会比较低,那么年报递减是逃不了的,2021年的时候还有3.19次,去年只有2.34次。
原因大家也都知道,地方上没钱没办法,只能先欠着。
三季报没有公布账龄就不讲了,因为更不乐观,超信用期的应收款越来越多。
一方面业绩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应收款周转艰难,这样的情况还不转型就要危险了。
海康的高层公开说过,未来2~3年是公司的低迷期,一方面业绩不好看,另一方面转型前期会很难,也算是提前打个预防针。
现在公司账上的现金还比较充足,熬过这几年倒是问题不大。
367亿的货币资金,加上公司借款并不多,粮草是很充足的。
海康的债务一直控制得很好,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现在都只有十几个亿,财务压力的大头给到了供应商。
每年的应付款都很高,三季报依然高达180亿。
客户欠我的钱,我就欠供应商的钱,商业就是这么回事,靠实力和地位说话。
吞噬海康威视利润的一大因素是销售费用,这很无奈。
千万不要觉得海康的销售费用都是花在推广上面,他的G端业务特征决定了这个费用降不下来。
一方面生意难做,另一方面回款很难,还要把客户伺候好。
当然新业务推广也是要花钱的,尤其是转型之后,客户会更分散,销售环节也是海康的一道难题。
公司自己的说法很经典,他这条转型的路,大公司不愿意做,小公司做不了,也只有海康最适合走这条路。
国内做摄像头的公司很多,做自动化设备的也有很多,但是要做出一套可以适用于不同客户领域的智能化平台,这很难,代价也很高。
因为那么多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都完全不同,即便是同一个行业,不同的客户也有不同的需求,这太麻烦了,所以大公司不愿意做。
然后这个平台要同时具备数据采集、分析和执行这三大功能,这太难了,所以小公司做不了。
这不仅仅是硬件的问题,软件层面的占比越来越高,也就是这两都在讨论的大模型。
就在上个月底,海康在工业博览会上展示了他的AI观澜大模型,同时还展示了大量配套硬件,能同时拿出这一套齐全东西的公司,也只有海康。
当然代价也是不小的,每年巨额的研发费用是吞噬利润的第二大因素。
去年的研发费用将近119亿,今年三季报87亿,比销售费用低一点点。
关于海康的产品和研发项目,我之前详细分析的时候已经讲过了,目前公司也没有推出值得特意讲的新产品。
也就是居高不下的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导致海康的净利率一直很低。
其实他的毛利率在制造业里面算是比较高的,三季报的毛利率已经超过45%,但是净利率只有不到16%。
短时间内海康的业绩和财务状况肯定是没法大幅度改善的,但是苗头是不错的。
尽管还处于转型的前期,创新业务的表现就已经有点看头。
去年创新业务贡献了近225亿的营收,今年肯定也是继续增长的。
现在海康切入的主要有两个行业,一个是物流,另一个是汽车。
这两个行业的共同特点是体量大,而且执行流程相对简单一些。
物流对智能化的要求主要是两点,第一点是分拣,第二点是场内精准搬运。
这个对海康威视来说难度不大,所以稳坐智能物流老大的位置,京东和顺丰都在逐渐采用海康的智能物流机器人。
现在海康的物流机器人年销量已经超过10万台,未来还有不小的增长空间。
汽车行业业务目前主要是电子前装,表现最好的产品是DMS,也就是检测驾驶员有没有睡着用的。
就这么个小东西,现在一年的出货量也已经超过百万套,大部分主流车企都是用海康的产品,很可能你的车里面就有。
这个东西做出来并不难,难的是检测准确率,今天就不讲技术问题了。
你看仅仅是这两个行业,就让海康赚了不少,未来公司的目标可以千行百业,想象一下一旦成功,海康威视将会成长到什么地步?
在龙头公司里面,有这么大潜力的,真的屈指可数,即便是和现在火热的科技小盘股比,海康也并不逊色。
但是转型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看你相不相信海康。
我做了下面这张《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上面这个表里更新数据。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