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半年多的丰巢港股IPO,终于传出新消息。
据第一财经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丰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丰巢”)的港股上市计划暂停,或与投资方提起的诉讼有关。
报道称,作为投资人之一的亚投资本在回购事宜上与丰巢存在分歧,双方经过多轮沟通仍未达成共识。
消息人士透露,在丰巢递交招股说明书不久后,亚投资本便在香港提起诉讼。
尽管丰巢其后提出了一系列促使投资人退出的方案,但由于亚投资本坚持一些回购要求,双方始终未能打破僵局,IPO进程因此受阻。
不过,经查询公开渠道,目前尚未发现亚投资本起诉丰巢的相关案件记录。
这一传闻,再次将外界的目光拉回到去年8月30日提交港股上市申请的丰巢——那个被寄望成为“快递柜第一股”的公司。
01
从顺丰孵化到资本宠儿
丰巢的故事起点在2015年4月,公司创始人徐育斌出身快递行业一线。
徐育斌1981年生于广东梅州,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早年在深圳做顺丰快递员。
靠着勤奋细致,他在2006年就做到了顺丰速运华北分拣中心总经理。
很快,在2007年12月,他被提拔为顺丰速运运营部门的全国首席运营官。
在顺丰任职期间,随着电商爆发式增长,他敏锐地察觉到末端配送的痛点——“最后一公里”交付的效率瓶颈。
2015年4月,在顺丰创始人王卫的支持下,丰巢科技成立,顺丰全资控股。
彼时,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丰巢几乎集齐了行业最强“朋友圈”。
2015年6月,顺丰联合申通、韵达、中通及普洛斯共同向丰巢注资5亿元;次年5月,再次联合增资5亿元。
2017年1月,鼎晖资本、国开金融、钟鼎资本等机构入场,丰巢在25亿元A轮融资后估值升至55亿元。
到2018年1月,公司又完成20.7亿元战略融资,估值攀升至90亿元。
但到了2018年6月至7月,中通、申通和韵达将所持丰巢股份全部转让给王卫实控的玮荣发展。
随着“两通一达”退出、顺丰系全面控股,丰巢的股权结构逐步清晰。
2018年至2019年重组后,注册于开曼群岛的丰巢控股代替丰巢科技作为集团控股主体,之后国际资本也陆续进入。
招股书显示,2021年1月,丰巢与包括挚信资本、亚投资本、红杉资本、鸿为资本及全明星投资在内的多家机构关联实体签署投资协议,发行4.84亿股B-4类普通股,代价为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87亿元),股本的超出金额25.87亿元计入股份溢价。
其中,亚投资本旗下Asia Forge (Cayman) Ltd.认购约1.63亿股,涉资8.71亿元。
协议约定,如果丰巢未能在2025年1月27日前完成上市,投资方有权行使赎回权。
但2024年8月修订的协议将该期限延后至2027年1月31日,并明确了特别权利调整费用。
然而,结合一财报道,投资协议中的赎回条款似乎成为了后续纠纷的导火索。
02
连亏三年后才转盈
招股书披露,除了上述知名投资机构,丰巢股东还有中国邮政和A股上市公司川发龙蟒(002312.SZ)等。
IPO前股权架构显示,王卫拥有48.45%的投票权,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
而有了顺丰当靠山,又获国际资本加持,丰巢发展迅猛,还获得了“快递柜一哥”的称号。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按2023年收入计,丰巢是中国最大的末端物流解决方案供应商。
而按截至2023年底的柜机数量及当年包裹量计,丰巢则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快递柜网络运营商。
公司主营快递末端配送服务、消费者智能交付服务,以及涵盖畅存相关服务、互动媒体业务、洗护服务及到家生活服务的增值服务。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丰巢营收分别为25.26亿元、28.91亿元和38.12亿元。
同期,丰巢录得净亏损分别为20.71亿元、11.66亿元和5.41亿元,三年累计亏了37.78亿元。
公司对此解释称,三年持续净亏损主要源于智能柜网络的投入和维护成本高企。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前五个月,丰巢实现营收19.04亿元,同比增长33.63%;净利润7160.2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这一转折被外界视为公司正式冲刺IPO的底气。
然而,递表六个月后,招股书于今年2月底自动失效。港交所规定,超过6个月有效期的招股资料需重新提交。
招股书失效后,丰巢回应表示,“失效属于港交所正常机制,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工作仍在推进中。”
尽管如此,在胡润研究院于2025年6月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中,丰巢仍以255亿元估值位列第278位。
这么高的估值,显示资本市场还是对其充满信心。不过,上周一则市场传言令丰巢IPO再添变数。
当时有消息称,丰巢创始人兼CEO徐育斌近日因身体原因已正式提出辞职。
对此,公司未予确认或否认,也未进一步回应。
业内普遍认为,徐育斌的离任或与丰巢IPO停滞相关。
此前的融资条款、回购分歧及投资方诉讼传闻,叠加上市文件失效,使丰巢的港股上市进程陷入多重不确定。
03
结语
丰巢是否会就诉讼消息作出公开回应,目前仍是悬念。
而尽管上市进程受阻,王卫等主要股东依旧没有放弃希望。
对王卫而言,丰巢若能成功IPO,将成为其资本版图中的第五家上市公司。
这家在“最后一公里”赛道中成长起来的独角兽,能否跨进港交所大门,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