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3连降,青岛银行玩不转理财子公司

%title插图%num

对于城商行来说,拥有一家理财子公司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全国近百家城商行中,目前也仅有8家城商行拥有这块稀缺的金融牌照。

但对于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元的“A+H”上市城商行青岛银行来说,拥有这块牌照却是甘苦自知。

与一般银行理财子公司业绩稳步攀升不同,青岛银行的理财子公司青银理财,却是“出道即巅峰”,净利润已经连降3年,营收、理财规模也较3年前有所下降,这在理财子公司中较为罕见。

而且,青岛银行2025年中报显示,青银理财营收、净利、理财规模再次同比大降。

财经众议院注意到,业绩大降背后,青银理财已经出走了多位“大将”:首任总裁在升任董事长仅3个月就突然辞任,并且转投一家规模小了一个数量级的理财公司;代理总裁长达1年多的副总裁唐建卓,在新总裁到任前也意外辞职。

目前,青岛银行已经派出了部门总经理分别出任董事长与总裁。但令业界疑惑的是,在理财环境趋好的大背景下,为何青岛银行玩不转理财子公司?

业绩连降

2020年9月,青岛银行的理财子公司青银理财正式成立,为北方第一家、全国第六家城商行理财子公司。

2021年是青银理财成立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当年末理财管理规模已由当初的几百亿元增至1678.04亿元,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6.16亿元、4.08亿元。

但这是青银理财截至目前的业绩最高峰。

从2022年开始,青银理财遭遇营收、净利润双降,尤其是净利润连降3年。2024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5.5亿元、2.97亿元,净利润创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当年理财管理规模回落至2000亿元以下。

%title插图%num

2025年上半年末,理财管理规模1894.8亿元,较去年末下降4.94%,在31家理财公司中位列第25位,成为少数规模下降的理财公司之一。

今年上半年,青银理财营收净利双双加速下滑。根据青岛银行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青银理财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同比下降30.98%;实现净利润1.19亿元,同比下降35.68%。

财经众议院注意到,青银理财2022年曾因业绩背离大盘而受到质疑。2022年,当年市场遭受“股债双杀”,大批理财产品净值下跌,甚至跌至1元以下产生亏损,而青银理财却成为当年“零破净”的理财公司。

但2022年末的一纸罚单,似乎让业界找到了质疑的依据。罚单显示,青岛银行存在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的情况。2023年3月,青岛银行再次因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等案由,一名相关责任人被监管警告。

人事变局

青银理财成立之初,青岛银行派出副行长刘鹏兼任首任董事长,资产负债部总裁王茜出任首任总裁。

刘鹏为牛津大学硕士,曾在农业银行青岛分行以及恒丰银行工作,加入青岛银行后担任青岛银行金融市场事业部总裁、金融市场业务总监,2019年10月年仅39岁的刘鹏升任副行长,2021年7月任执行董事。而王茜为“80后”,曾任青岛银行资产管理事业部总裁、金融市场事业部副总裁兼任交易金融部总经理。

2023年11月,刘鹏卸任青银理财董事长,保留党委书记职务,王茜由总裁升任董事长。原副总裁唐建卓于当月开始代为履行总裁职责。

但仅仅三个月之后的2024年2月,王茜突然辞任,转投汇华理财担任总经理。

资料显示,汇华理财由东方汇理与中国银行理财子公司——中银理财合资成立。直到2025年上半年汇华理财规模仅为280亿元,与青银理财相差一个数量级。

2024年7月,青岛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赵煊接棒青银理财董事长。

但总裁的人选又出现了变故。代总裁唐建卓获批担任公司董事、副总裁(主持工作)以来,迟迟未能“转正”。今年8月,唐建卓意外离任。

在这种情况下,青岛银行派出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杜杰拟任青银理财总裁,日前已经正式获得任职资格核准。

五年时间里,青银理财经历了三任董事长更迭、两任(代)总裁离任,且总裁一职有近两年时间处于空缺状态。

尽管青银理财“命运多舛”,但在青岛银行董事长景在伦看来,青岛银行综合化经营优势是一个重要方面。在今年4月的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景在伦指出,青岛银行依托集团化协同发展,以丰富的金融牌照优势,不断加强在金融市场包括投行理财、融资租赁等方面的业务联动,将持续以专业性和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