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奢侈品,告别自证时代

%title插图%num

虎嗅注: 今年双11,奢侈品迎来最大变数。 昨天,中国中检宣布入驻唯品会奢侈品仓,对所有高端消费品进行全检,实现一物一鉴一报告。 什么意思?未来消费者在唯品会买的奢侈品,在货物送达消费者手中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全检鉴真,打上了中检的标。 这是整个电商行业,乃至奢侈品行业的一次新的尝试。以前,在电商平台购买奢侈品,正品保障多依赖于抽检、售后送鉴或平台方的自我声明。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若心存疑虑,往往需要自行寻找第三方机构进行鉴定,整个过程处于“事后求证”的被动状态。 今年双11前,中检这一步,等于实现了奢侈品电商消费从“售后求证”到“售前全量鉴真”的跨越。中检会直接派驻鉴真师直接入驻到唯品会,对所有进来的货物进行全量三次交叉鉴定。意味着从今年双11开始,消费者买奢侈品的链路彻底发生了改变。 为什么会是中检?

2022年5月,著名奢侈品品牌专柜售假的新闻登上了热搜。央视网披露,案件曝光后,大批顾客心存疑虑,蜂拥验货,甚至有消费者一人携带数十只包:

前往中国中检进行鉴定。

消费者惶惑:专柜都能售假货,何处能买真品?

甚至,2025年4月18日,专业奢侈品行业研究和顾问机构要客研究院第18次发布《中国奢侈品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也是中国奢侈品假货市场爆发式增长的一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约2000亿元。

中国市场奢侈品假货可见度是真货可见度的:

6倍。

而与此同时,2025年,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中检)奢侈品鉴定业务却在快速增长,成为国内最受信赖的鉴定机构。

奢侈品消费者连专柜信仰都开始动摇的时代,中国中检反而成为了最后的守门人。

奢侈品究竟能信谁?

2025年7月29日,国资委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列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名单。

至此,国资委旗下的一级央企,达到了:

100家。

打开国资委网站的央企名录,会发现名单上压轴的央企是: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它的“头衔”有很多,比如:唯一一家在“检验、检测、认证、标准、计量”领域的央企;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国家队“等等。

有人把中国中检比喻为:

质量管理的“体检证” 市场经济的“信用证” 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上到出口商品的质量认证,下到一个奢侈品包的正品鉴定。中国中检对于商品质量来说,就是看不到摸不着,但离不开的“空气”。

仅就奢侈品鉴定来说,默认的行规是:如果连中国中检的鉴定资格证书都拿不到,还自称奢侈品鉴定师,那么:

九成九是骗人的。

这个证有多难考?每次鉴定培训班的通过率不足10%,有一个鉴定师,连续考了七次,才最终毕业。

事实上,奢侈品鉴定市场上鱼龙混杂,有很多电商公司成立了鉴定团队,还有一些第三方鉴定公司,以中字头为名,但实际却是私企。真正以国家信用为背书的,只有中国中检。有趣的是,为了贴近中国中检,一些私企打擦边球,把公司英文简称设置的和中检CCIC只有半字之差。

中国中检并不在意,因为:

消费者会用脚投票。

同一款包,一个挂了中国中检鉴定报告,和一个没挂中国中检鉴定报告,可能就变成了两种包。至少在想要出手的时候完全不一样,相差大几百元已是寻常。也就是说,中国中检,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奢侈品的:

公允价值。

只要和奢侈品鉴定相关,那就必然绕不开中国中检,它最近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是中国中检官宣与电商唯品会合作:中国中检的鉴定师将入驻唯品会奢侈品仓,对唯品会的奢侈品进行全检,在未来1到2年内,每个唯品会售出的奢侈品,都会逐步带上中国中检的鉴定报告,“一物一鉴一码”。

有人评论说:每个电商平台,最好都有中国中检的把关:

电商平台需要中国中检。

%title插图%num

便宜,成了奢侈品的“原罪”?

2004年4月14日,搅动时尚风云的Giorgio Armani首次来华,他把这一年定义为“中国年”,他不仅在上海“外滩3号”开设了自己的亚洲旗舰店来定义新的都市生活地标,还在北京搞了一场风光无限的时尚Party,气派十足。

当时的媒体评价,Armani的来访:

为中国时尚发展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客观地说,从进入中国开始,奢侈品就与“上游社会”、“贵”紧紧绑定。

所以,普通消费者判断一件奢侈品是真是假,第一直觉是:

价格。

在唯品会,客服接到的最多的投诉是:你这个包这么便宜,到底是不是真的。不到3折的Burberry托特包,商品下面的评论写着:

价格低到令人揪心。

最开始,客服试图和消费者讲道理,讲买手在世界范围里淘到低价正品奢侈品的过程、唯品会在质控体系里的种种措施。口干舌燥半个小时,话还没说完,对面早已不耐烦地挂断了电话,还有一个买Bally皮带的消费者直言不讳,“听你唠叨,还不如陪老婆逛街”。

这个逻辑里的吊诡之处在于,作为拿出真金白银的一方:

无论平台值不值得信任,消费者都会对平台天生不信任。

事实上奢侈品折扣可以分为奥莱款与奢侈品买手。前者是奢侈品品牌方为奥特莱斯专门生产,日常价格只有专柜类似款的3折。

而奢侈品买手的动作更灵活:在客服的解释里,Burberry这批货,是买手在意大利挖掘的,有品牌的官方授权,本身是深度折扣的采购渠道,再加上大宗采购带来的优惠,另外,当时意大利恰好有免税政策,唯品会把免税的额度也算进了商品的折扣里,几者叠加,才有了3折甚至更低的价格,简单说,这个价格可遇不可求。

道理是对的,但能不能被倾听,才是最大的问题,甚至是不能解决的问题。一个平台不能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证困境”,原本就是套在平台头上的魔咒。

难处是,谁来当裁判员?

在奢侈品鉴定领域,可能没有比中国中检更合适的。

论专业,它是行业内第一。 论信用,它扛着央企的招牌。 论信任度,它的鉴定报告已经成为奢侈品交易必备。

这或许是最直接的办法:不信任平台没关系,那就找一家足够中立、足够权威、足够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它来当裁判,大家都放心。

%title插图%num

鉴定师是如何炼成的?

中国中检与唯品会在奢侈品鉴定领域的合作,创造了多个行业首例:

首例敢于向中国中检完全开放奢侈品仓; 首例由中国中检鉴定师对奢侈品全检; 首例在售奢侈品全部附带中国中检鉴定报告;

唯品会想让消费者对唯品会奢侈品的信任感逐渐增加。但中国中检旗下以奢侈品鉴定为核心业务的中检鉴真公司对合作却颇有顾虑:中检此前从未做过入仓全检,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人手,一个是流程化的设备。

一个成熟的鉴定师培养起来并不容易,在中检与唯品会的联合鉴定中心里,有一本《名酒鉴定培训》,这本A4纸大小的书,一共:

287页,平均一页4-6个鉴定要点。

这还是酒类一种品类,如果再加上箱包、鞋、手表、腰带、钻石、饰品等等,一个成熟的全品类鉴定师脑海里,要至少储存着上万个知识点。

正品与假货的差别有多细微,可以拿几个细节来感受一下:茅台瓶身上的有机码,需要用放大镜去看数字“1”和数字“7”,正品的“7”这个斜撇是直线,而仿品的这个斜撇,是略带弧度的曲线。Coach包的一个鉴定细节是:马车LOGO的四条马腿,要在非常平的同一水平线上,如果四条马腿高低略有参差,那对不起,是仿品。

以为把这上万个知识点焊死在脑子里就够用了?

远远不够。每年这些鉴定要点,至少要更新20%。

知识更新才是鉴定体系中最棘手的地方:想要更新这些知识点,至少要知道仿品又出了哪些“邪招”,要知道最新款的包包和以往有什么不同,要把新的知识点整理记录消化学习。

中国中检与唯品会甚至为此搭建一个正品样本库:里面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款式的正品,同时也有用以对比的仿品。正品鉴定就是要:

比对手还要了解对手。

只有经验丰富的鉴定师仍然不够,就像是上阵的勇士,还需要搭配盔甲、长剑。唐太宗李世民扫平天下之后曾说:

“吾战必胜,无他,甲坚兵利尔。”

鉴定师的兵甲是:高倍显微镜,用来甄别每一个肉眼不可能发现的细节;红外光谱仪,分析商品的化学成分;热导仪,来鉴定钻石真伪等等。也就是说,鉴定师不仅要是鉴定专家,还需要是化学专家,能秒懂各种拗口的化学名称;还需要是物理专家,能看懂钻石的折射率、反光率等等指征。

这样的鉴定师和设备,在唯品会的奢侈品仓里,至少需要15人。每件奢侈品,甚至要经过三个以上的鉴定师的交叉鉴定,才会给出最终结论。

%title插图%num

幸运的是,人和设备终于配齐,开始入驻奢侈品仓。

做这么多,是因为中国中检的命脉就是:专业。

央企可以为中国中检提供身份认同,但只有行业内最专业的能力,才有可能让这块招牌,一直发光。

毕竟,亘古不变的是,平庸会受到惩罚,良好也只是及格,只有“最好”,才能去拥抱时代丰硕的奖励。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6141.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