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业绩背道而驰的是,
作者 | 方璐、高岩、于婞
编辑丨于婞
来源 | 野马财经
泡泡玛特(9992.HK)正经历高估值能否持续的市场拷问。连续6天下跌,从10月17日至10月24日看,其市值已跌去约604.6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54.22亿元)。
近日,泡泡玛特发布三季报,同比增长245%-250%,其中中国收益同比增长185%-190%,海外收益同比增长365%-370%。
与业绩背道而驰的是,泡泡玛特股价持续下跌。自今年9月以来,该公司股价持续下跌,累计跌幅30%。10月23日,盘中一度跌幅近10%,创半年来最大跌幅。截至10月24日,泡泡玛特报收于230.4港元/股,跌幅0.86%,总市值309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836.11亿元)。
业绩与股价显著背离,折射出泡泡玛特这家潮玩巨头面临的隐忧。泡泡玛特在股价连跌前,曾经历过暴涨,巨大的涨幅本身积累了获利了结的压力。市场担忧泡泡玛特的业绩增长可能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2026年开始放缓。目前,LABUBU独撑大局,新品则尚未出现能赶超前者的迹象。资本市场用股价下跌释放出对泡泡玛特IP生命周期与业绩持续性的担忧。

图源:罐头图库
01
业绩猛增,
股价却开始下跌
10月21日,泡泡玛特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最新业务状况,报告仅有两页,但业绩猛增的幅度却引人注目。除前述提及的业绩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各渠道收益(未经审核),线下渠道同比增长130%-135%,线上渠道同比增长300%-305%。海外各区域收益(未经审核),亚太同比增长170%-175%,美洲同比增长1265%-1270%,欧洲及其他地区同比增长735%-740%。
支撑泡泡玛特三季报业绩猛增的核心动力究竟是什么?在香颂资本董事沈萌看来,这源于泡泡玛特精心设计的LABUBU营销策略,刺激出巨大的潜在情绪化消费需求。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分析,从IP价值释放的产业逻辑看,泡泡玛特此次超三位数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头部IP的持续破圈与衍生开发能力。LABUBU等IP通过“毛绒+场景+情绪价值”的产品创新组合,成功跨越潮玩小众圈层,切入大众消费心理需求,形成“收藏+陪伴+社交货币”的多重属性。
在江瀚看来,从渠道协同效应看,泡泡玛特“线上+线下+海外”三轮驱动战略成效凸显。第三季度线上增长超300%,得益于社交电商、直播带货与会员精准营销的深度融合;线下渠道同比增长135%,反映其直营门店网络优化与场景化消费体验升级的成功,门店不仅是销售终端,更成为品牌文化输出与用户互动的空间载体。
对于泡泡玛特在海外市场走势火热,江瀚认为,这表明中国原创IP正突破文化壁垒,风靡全球。其背后是本地化运营、海外社交媒体种草、快闪店策略与全球分销网络建设的共同作用,标志着泡泡玛特从“中国潮牌”向“全球IP平台”的战略跃迁。
最新的三季报业绩呈增长态势,事实上,今年9月25日,泡泡玛特发布2025年中期报告同样彰显了高速增长的实力。财报显示,其上半年收入约138.76亿元,同比增速204.4%。通过满足用户多元化品类及IP需求、精细化提升运营效率,拉动了中国各渠道的销售增长,收入达到82.83亿元,同比增速135.2%;通过深度推进本土化运营,亚太收入达到28.51亿元,同比增长257.8%;通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进行差异化渠道定位,美洲收入达到22.65亿元,同比增长1142.3%;凭借独特的产品设计,提升购物体验,欧洲及其他地区实现收入4.78亿元,同比增长729.2%。

图源:罐头图库
LABUBU的火速出圈,直接将玩家对泡泡玛特的拥护推向顶峰。这个眼神有些古怪,同时透出一些可爱的顽皮形象LABUBU,以令人一眼望去琢磨不透的丰富表情,借着丘比特之箭直接射中市场靶心。泡泡玛特在2025年中期报告中强调,THE MONSTERS家族中的LABUBU凭借其独特的风格魅力,跻身世界级IP行列,成为2025年上半年全球最热门的IP之一。LABUBU的能耐有多大?上半年,泡泡玛特共有13个艺术家IP收入过亿,其中,THE MONSTERS收入高达48.14亿元,远超MOLLY、 SKULLPANDA、CRYBABY和DIMOO。
泡泡玛特指出,IP运营与创意设计是推动泡泡玛特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强调公司不断加大产品设计创新力度,持续丰富产品种类,以满足不同粉丝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进而创造潮流。不过,业绩猛增,股价却未能昂扬,这令市场大跌眼镜,甚至还出现了看空看涨两阵营。
据沈萌分析,泡泡玛特业绩上涨的报告期是在下跌出现前,所以不是走势背离,而下跌是由于Labubu热度开始出现消退。那么,泡泡玛特怎样既能保持业绩增长,又能维持股价企稳回升?在他看来,泡泡玛特需要形成稳定且成熟的IP经营机制。
国海证券针对泡泡玛特所发布的研报中,同样提到了“IP续约不及预期”“单一IP依赖”的风险,此外,还包括供应链供货及质量控制、人力/租金/营销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加剧、估值中枢下移、海外扩张不及预期等。

02
越过顶峰抛物线下垂,
迭代压力陡增
针对业绩上涨,股价下跌的“古怪”现象,泡泡玛特方面并未予以置评。但机构对泡泡玛特的前景作出不同预判,“界面新闻”援引晨星分析师Jeff Zhang的话称,投资者担忧泡泡玛特收入增速或于今年见顶,明年起增长动能可能放缓。但野村、高盛、花旗、汇丰等却“集体上调目标价”,维持“买入”评级,并认为,泡泡玛特的IP矩阵多元化、全球渠道扩张及产能提升,足以支撑其未来数年的增长。
沈萌认为,泡泡玛特缺少持续的、成熟度的IP经营机制的话,可能造成业绩和股价出现非周期性的大起大落。不过,江瀚则对泡泡玛特业绩上涨股价下跌持平常心,认为这仅是因为“之前(股价)太高了,现在处于回归的过程中而已”。
任何火爆的产品势必会经历抛物线,当消费者兴趣见顶,产品越过最高顶峰后,摆在企业面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下垂趋势继续维持热度,并加紧开发新IP。
精准踩中潮流趋势商业模式的泡泡玛特,同样会面临如何持续打造出广受欢迎新IP的压力,一方面是针对已有的成熟IP进行持续优化,保持热度;另一方面则是推出全新IP,继续赌中市场需求。以THE MONSTERS为例,今年已经是该IP诞生的第10年,泡泡玛特表示,将继续用心运营,持续推出设计更为精良的产品,深入挖掘IP价值,使LABUBU成为具有长生命周期的世界顶级IP。

图源:罐头图库
10月23日,泡泡玛特发布多款手办新品。“庆祝这一刻”系列作为品牌15周年代表产品,涵盖了LABUBU、星星人、CRYBABY、MOLLY、DIMOO等全明星阵容,合计15个常规款和1个隐藏款。
据“界面新闻”报道,泡泡玛特旗下IP SKULLPANDA与热门美剧《星期三》推出的联名挂件是本周最热门的产品之一,该联名同时推出了国内款和北美款两个版本。今年1月,泡泡玛特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推出联名手办,发布之初即全网断货,隐藏款“敖丙版哪吒”在市场上价格由69元增长至1159元,溢价近16倍。
只埋头研发单一产品,显然不足以支撑长远业绩提升。泡泡玛特在2025中报中指出,持续探索并拓展与授权IP的合作范畴,此外还通过与动漫、游戏、电影等众多版权方开展合作。
华源证券研报援引财联社消息称,泡泡玛特IPLABUBU相关产品二手市场价格受公司补货影响出现波动,其中,“迷你版LABUBU”自2025年8月28日开售以来,在二手市场的热度逐步下降,这款产品单个发售价为79元,隐藏款在二手市场上曾溢价超千元,近期该系列的二手交易均价降至80-650元。此外,LABUBU“前方高能”系列二手价格亦出现回调趋势,隐藏款“本我”二手市场价格普遍回落至700-800元(截至2025年9月10日)。
针对二手市场价格回落的信号,沈萌认为,意味着被刺激情绪化消费热情逐渐消退。但华源证券认为, LABUBU部分产品二手价格波动系市场供给调整的正常结果,溢价率或将随产能提升逐步回归健康区间。并分析泡泡玛特的目的可能出于维护核心消费者/会员权益以及打击黄牛以维护产品价盘、反馈真实市场需求。
03
2026年开始放缓?
多数机构仍维持“买入”
对于泡泡玛特这样炙手可热的明星企业,一向是资本市场重点关注对象。业绩火爆与股价下跌形成冰火两重天,对泡泡玛特的前景预期也形成了不同的走势。
10月25日,“数据宝”指出,泡泡玛特本周下跌16.34%,最新市值不足310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856.65亿元),南向资金逢低布局,净买入15.2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4.05亿元)。业绩持续增长情况下股价连续大跌,港股10月23日下跌9.36%,美股10月22日、10月24日分别下跌7.79%、8.87%。
“新华财经”援引晨星分析师张杰夫(Jeff Zhang)的话称,泡泡玛特第三季度收入增长超过了市场预期,投资者担忧泡泡玛特收入增速或于今年见顶,后续能否复制2025年上半年的爆炸式增长存疑。“我们预计,泡泡玛特的业绩增长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然后从2026年开始放缓”。不过,还是有不少机构对泡泡玛特的前景给出积极预判。10月25日,太平洋、天风证券、华源证券、国金证券等均对泡泡玛特给出“买入”评级。
针对泡泡玛特“两极分化”的预判及操作,早有显现。今年5月,泡泡玛特早期股东蜂巧资本通过三次大宗交易清仓1191万股,套现22.6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0.86亿元),公告称系“基金到期正常退出”。自2024年4月起,泡泡玛特的公司股东、高管就开始密集减持套现。去年4月,董事何愚减持套现6749万港元(约合人民币6186.46万元)。去年5月起,董事屠铮也开始减持套现。

图源:罐头图库
到了10月,创始人王宁也开始减持公司股票,持股比例从50.34%降至48.73%,套现约15.6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4.33亿元)。同月,泡泡玛特CEO司德、负责海外业务的文德一分别减持套现1.5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38亿元)和899.75万港元(约合人民币824.71万元)。而此外,泡泡玛特其他核心高管也通过员工股权激励平台Pop Mart Hehuo进行了减持。
值得注意的是,减持的非执行董事屠铮也是重要股东私募蜂巧资本的实控人,此前他还担任启赋资本合伙人,在达晨财创投任职8年,在创投圈有着极深的资历和人脉。屠铮个人加私募合计套现31.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8.87亿元),而其当初是以5.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04亿元)投入泡泡玛特,这一次清仓式减持,创造了净赚2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3.83亿元),5年投资回报率372%的个人纪录。
飙涨的股价还让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身家水涨船高。6月8日,据福布斯实时富豪榜,王宁以20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45.66亿元)身家,超过“养猪第一股”牧原股份(002714.SZ)创始人秦英林(身家163亿美元),成为新任“河南首富”。在股东、高管通过减持套现赚的盆满钵满之际,投资者开始用脚投票,泡泡玛特结束了股市长红,开始调头向下,6月20日之前的一周时间,市值蒸发超过50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60.75亿元)。
短短6天蒸发超60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49.99亿元)市值,这对泡泡玛特而言无疑是一次提醒。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表示,潮玩市场的特点是快速变化,消费者喜好的转移可能会导致某个IP的热度迅速下降,由此带来风险和不确定性。他提到,潮玩IP通常缺乏深度的故事背景,主要依赖视觉设计吸引消费者,这可能导致IP内核相对单薄,一旦新鲜感消退或新潮流出现,消费者的兴趣可能转向其他IP。此外,过度炒作也可能导致市场泡沫风险,一旦市场情绪逆转,可能会影响其商业价值。
你认为泡泡玛特还会继续下跌吗?欢迎评论区聊一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