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这是许多茶客对福州茉莉花茶形成的共识。
早在20世纪90年代,福州的茉莉花茶厂已经达到近千家,无数家庭以种花、制茶、卖茶为生,全市年加工量占全国茉莉花茶总量的60%以上。在国家重要的外交场合,福州茉莉花茶经常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和贵宾。
但到了21世纪初,铁观音、普洱茶等新茶类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分流了茉莉花茶的市场份额,同时商业化的推进征用了大量的茉莉花田,直接动摇了整个产业的原料基础。商家陷入恶性低价竞争,以次充好,曾经的“人间第一香”一度陷入沉寂。
陈威威也就是这个时期进入茉莉花茶行业的。2011年他从国企离职,开始跟着当地的制茶师傅学做茉莉花茶,却没想到一脚踩上了茉莉花茶的复兴潮流。
他从一个小小的茶叶店开始做起,产品从茉莉花茶扩张到了柚子花茶、栀子花茶、桂花茶等一系列花茶产品,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忠实消费者。如今团队4个人年销售额近500万元,每年要卖出五六万斤成品茶,要从茶农手里收取几十万斤的茶青。
过去十几年时间里,福州许多像陈威威一样的茉莉花茶商家,积极开拓电商平台,在产品端推陈出新,让当地茉莉花茶触达了更广泛的消费群体,积极破圈,再次回到了大众视野。
从铁饭碗到学徒
1985年,陈威威出生在福建福州附近的一个村庄。自他记事起,大家几乎都在做生意。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觉得只有自己创业才有前途。
2008年,大学还没毕业,他就去福州的建材城开了一家门店,卖木地板。他每天跑新装修的小区,对接装修公司,希望能揽到业务,结果一年下来,完全没赚到钱。
但他却因此体验到了创业的复杂性,他意识到整个店铺的管理,产品的熟悉度,竞品的优劣势,不是头脑一热就能做好的。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对建材也没那么感兴趣。
于是,他选择了暂停创业,转头通过亲戚介绍去到了国企。这份工作解决了生计,但朝九晚五的稳定生活却让他觉得无趣。坚持了两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放弃了这份稳定工作。对于他们来说这是铁饭碗,但对陈威威来说,这是牢笼。

2012年初,他开始跟着福州当地一位制茶的老师傅,学做茉莉花茶,身份从白领变成了学徒。学徒的生活清苦而枯燥,工资只有几千元,“只够吃饱饭,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身上一点额外的积蓄都没有”。
当时,做茉莉花茶着实也算不上什么好工作,不仅没钱还辛苦。茉莉花茶采摘和窨制是极度依赖人工的过程,通宵作业是常态。
不过陈威威其实也没时间去思考太多。他跟着师傅学习各种制茶知识,春天去找当地茶农收购制作茶底的绿茶茶青,夏天去福州各个区域收购最新鲜的茉莉花,学着分辨不同产区的茶叶和茉莉花各自的特点,思考如何将它们进行最优的搭配,“忙到根本停不下来”。
除了制茶,他还要学茶叶审评,通过标准化流程,运用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对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进行综合评判。他还会买书回来,梳理茉莉花茶的历史脉络,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连续三年,陈威威的生活循环往复。这份在外人看来单调重复又不赚钱的工作,他却逐渐在其中找到了乐趣。
“少赚一点就少赚一点,偶尔回想起来当时完全不后悔不遗憾是假的。当时福州的茉莉花茶已然没落,市面上很多标着‘福州茉莉花茶’的产品都是假冒伪劣品,严重伤害了消费者对福州茉莉花茶的信任,其实你并不能确定这个行业将来会有前途。但人生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至少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陈威威回忆说。
从线下到线上
2015年,陈威威终于出师,再次踏上了创业之路,在福州开了一家小小的实体茶叶店。
然而,现实很快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实体店的生意辐射范围有限,主要靠周边邻居和朋友介绍。而客户的需求五花八门,极其琐碎,“有人要自己喝,要求包装越简单越好;有的要送人,指定要礼盒装;礼盒也有人偏好红色,有人喜欢蓝色”。
陈威威疲于应对这些各种各样的要求,感觉自己像一个杂货铺老板,大量的时间都被用来满足大家零散的需求,几乎没时间去研发新的产品。而且辛苦一年下来,刨去所有开销,也就赚几万元。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要什么就给什么的模式,让他们也记不住你,可能随时就被替代了。这也不是我做茶的初衷。”陈威威说。

2018年,陈威威关闭实体店,全面转向线上,在淘宝开店,面向全国爱好茉莉花茶的消费者做生意。
在线上开店需要流量,他想到了当时很火的知乎。他在知乎上写文章,系统性地科普如何分辨茉莉花茶的好坏,如何品鉴一款花茶的优缺点,这些扎实的干货内容,为他的店铺吸引了第一批懂茶、爱茶的核心用户,“茶叶这种东西,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一喝就知道”。
这批早期用户,也成了店铺的忠实粉丝,给他带来了口碑和复购。与此同时,他引导最早的线下老客户去线上购买。双管齐下,他的淘宝店在第一年就站稳了脚跟。

陈威威也终于从琐碎的需求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产品本身上。在茉莉花茶之外,他利用自己掌握的窨制工艺,陆续开发了柚子花茶、栀子花茶、桂花茶等一系列花茶产品,店铺的产品线迅速丰富起来。
2020年,他又将所有产品的包装主色调定为黑色,走新中式风格。当时市面上的茉莉花茶包装普遍追求清新淡雅,以白绿色为主,陈威威的黑色显得甚至有些另类。但陈威威觉得黑色才能衬托出茉莉花茶的高贵。

没想到,这次改变完美地撞上了新中式的潮流,也被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到。2020年开始,店铺的销量几乎每年都能翻一番。
特殊的时钟
如今,对陈威威而言,提醒他四季更替的不是天气,而是不同时节的花茶。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绿茶茶底的制作期;四月则到了柚子花茶的季节;五月六月,玫瑰花和栀子花陆续登场,六月中下旬到九月底,则是属于茉莉花茶的漫长季节;十月是桂花茶;到了次年一月,再以腊梅花茶收尾。一年四季,周而复始。
每年春天,陈威威会在福建各地的茶山收取几十万斤的茶青,制作绿茶茶底,也就是茶坯。等到了六月中下旬,茉莉花茶进入盛花期,他会从花农手里收取含苞待放的茉莉花花蕾。

花蕾收回后,先养花,将花蕾堆在一起,利用其自身呼吸产生的热量,在一个适宜的温度(约38℃)下,让花蕾在夜晚缓缓绽放,“只有在绽放的瞬间,茉莉花才会吐露出最浓郁的芬芳”。

当茉莉花花盛开,香气达到顶峰时,需要陈威威迅速将其与茶坯混合,堆在一起,让茶叶像海绵一样,充分吸收花的香气,也就是“茶花拌和”。
但事情还没完,茶叶与鲜花混合后会持续升温,温度过高会“烧坏”茶叶和花朵。因此,到了凌晨一两点,他得起床将茶堆扒开散热,俗称“通花”。
天亮后,将花渣与茶叶分离,然后将吸收了花香的茶叶进行烘干。这样,才算完成了一次“窨”。

一次窨制,茶叶只能吸收有限的香气。为了让茶香更加浓郁、持久,整个过程需要不断重复。中端产品需要窨制五六次,而最高端的产品,则需要重复整整九次。这意味着,在长达三个月的制茶季里,陈威威和他的师傅们,几乎每天都要凌晨起床,睡不了一个完整的觉。
“辛苦是肯定的,但后面就习惯了,觉得挺正常的。”陈威威说得云淡风轻。这份极致的耐心和对细节的苛求,最终成就了那一句“只闻花香,不见花”的浪漫。
“早些年间茉莉花茶很流行,只是因为制作过程复杂加上其他品类的崛起,一度没落。很多老茶客已经很难买到正宗的茉莉花茶,但我开始做茉莉花茶后,有很多人都反馈说喝到了当年的味道,我就觉得做这个事情是值得的。”陈威威说。
茉莉花每年只开3个月,产量也有限,所以这几年,陈威威又把窨制的工艺用在了其他品类上。最近茉莉花的季节刚过,他又准备开始制作今年的桂花茶了。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陈威威也开始在产品之外做新的改变,比如发力B端业务,为企业和品牌提供定制服务,和茶类博主合作直播等等。
如今,他的团队只有4个人,一年却能创造近500万元的年收入,卖出五六万斤的成品茶,链接着当地的茶农和花农,他的订单量逐年增长,也意味着这些农户的收入也在稳定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