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被打脸了?

原创 韬略哥

10月13日晚,苹果CEO蒂姆·库克现身Apple Store官方抖音直播间,手持仅5.6毫米厚的iPhone Air,用中文向观众问候。

这场持续约半小时的直播,峰值观看人数突破130万,迅速冲上热搜。

iPhone Air,号称“史上最薄”、“轻得仿佛能飞走”的机型,试图在标准版和Pro系列之间,开辟出一个全新的高端细分市场。

这本应是苹果继iPhone 17系列热销后的又一次胜利。

然而,现实却啪啪打脸。

01

iPhone Air在正式开售后遭遇了全球性的市场冷遇。

数据显示,该机型在全球首周激活量仅占iPhone 17系列的3%至8.7%不等,退订率高达8%。

在中国市场,7999元的起售价迅速“破发”,二手平台及部分经销商渠道价格普遍低于官方价300至700元。

%title插图%num

市场为何不买账?

原因在于,iPhone Air的极致轻薄,是建立在牺牲用户体验之上的“创新”。

1、为了实现5.6毫米的机身,苹果做出了巨大妥协

电池容量被压缩至约3149mAh,远低于iPhone 17标准版的4000mAh;

后置仅保留一颗摄像头,音频仅为单扬声器,快充功率也从30W降至20W。

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上,首批用户的实测普遍反映,在中重度使用下,Air的续航难以支撑一天,“一天多充”的焦虑感,抵消了轻薄带来的快感。

当一款产品为了轻薄这一非刚需的审美特性,而牺牲了续航这一核心的实用特性时,它便脱离了大多数用户的实际需求。

%title插图%num

2、eSIM策略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

iPhone Air是苹果在中国大陆市场推出的首款纯eSIM手机。这本是苹果推动全球技术统一的步调,却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巨大的现实阻力。

尽管三大运营商在10月13日宣布全面上线eSIM业务,但实际操作中,用户激活eSIM仍需携带身份证亲临营业厅办理。

这一流程相比插拔实体卡、线上异地补卡等成熟操作,无疑是一种体验上的倒退。

3、尴尬的价格定位

7999元的起售价,比性能更强、续航更好、影像系统更完整的iPhone 17标准版(5999元起)贵出了整整2000元。

这种性价比的失衡,让iPhone Air在苹果自家的产品矩阵内部竞争中,也处于绝对的劣势。

综上,iPhone Air的遇冷,本质上是其核心卖点和用户需求的不匹配。

02

最具戏剧性的是资本市场的反应。

在iPhone Air销量惨淡、被曝出“砍单超八成”(削减约100万台产量)的负面消息冲击下,苹果的股价非但没有应声下跌,反而在同期创下历史新高。

自2025年三季度以来,苹果股价反弹了超过30%,一度触及262美元的历史高点,总市值重回3.9万亿美元,仅次于英伟达。

%title插图%num

这主要归功于iPhone 17的成功,iPhone 17标准版下放了1-120Hz自适应高刷屏、支持全天候显示功能、全面升级影响系统……这些体验提升,结合与前代持平的定价,极大地激发了换机热情。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iPhone 17系列在美、中两大市场上市后的前10天,销量比iPhone 16系列同期高出14%。

尤其在中国市场,iPhone 17基础款的首发期销量,几乎是iPhone 16基础款的两倍。

资本市场看到:iPhone Air的试错成本,被iPhone 17主力机型的强劲增长所完全覆盖。

瑕不掩瑜,无碍于大局的繁荣。

03

一个Air的失败,真的可以被17的成功完全抵消吗?

从财务上看,可以;但从战略上看,绝非如此。

iPhone Air的遇冷,连同苹果近几年在mini、Plus系列上的反复失败,共同指向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苹果早已进入了创新瓶颈期。

在乔布斯时代,苹果以iPhone和iPad定义了两个时代。

而在库克时代,苹果只是在通过运营、营销、服务和生态,将其商业价值挖掘到极致。

Phone Air的“超薄”尝试,便是一次创新的试探,但市场证明这是一条死胡同。

而更令投资者担忧的是,在真正可能开启下一个时代的赛道上,苹果显得相当迟钝。

最明显的就是人工智能,当微软、谷歌、英伟达在生成式AI领域掀起滔天巨浪,市值因此重估时,苹果却显得异常沉寂。

苹果曾凭借Siri“起了个大早”,但Siri的十年停滞不前,使其在AI竞赛中“赶了个晚集”。

2025年本应高调亮相的“Apple Intelligence”项目,多项功能因未达标准而延期。

苹果已经从AI的引领者,变成了寻求OpenAI或Anthropic合作的追赶者。

“股神”巴菲特在2024年至2025年间的大幅减持苹果,从9.06亿股降至2.8亿股,尽管卖飞了约500亿美元的账面收益,但这更像是一次基于未来增长曲线的战略判断。

巴菲特抛售的,或许不是苹果的现在,而是对其未来能否找到新增长点的顾虑。

苹果的创新文化仿佛已经止步不前,那个曾经以革命性产品激动人心的苹果,正在变得平庸。

这种停滞感,在长期用户中尤为明显。有用户感慨:

我最近从iPhone X升级到了iPhone 15。除了电池更新、速度更快、相机更好……它看起来跟之前的手机一模一样。苹果在6年左右的时间里对iPhone做了什么?

当一家公司过于依赖其成功的生态和运营惯性,它就可能对用户最质朴的需求(如续航)产生误判,同时对真正颠覆性的技术(如AI)缺乏孤注一掷的勇气。

iPhone Air的遇冷,是市场给苹果的一次昂贵教训。它证明了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任何脱离用户核心需求的“伪创新”,都无法再轻易收割市场。

从股价上看,苹果依然是这个星球上最成功的商业帝国之一,但当下的辉煌,无法掩盖其在下一个技术浪潮面前的掉队。

iPhone Air的失败,或许正是市场给出的最清醒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