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令倒逼革新:国产企业软件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

%title插图%num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长期投入抢占国产化替代主动权

作者 | 池小雨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2025年10月,中美科技博弈迎来关键节点。

美国当地时间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宣布,自11月1日起对中国产品征收100%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此举将电子设计自动化、工业软件、基础软件等关键领域“卡脖子”风险推向台前。

在企业软件国产化的关键时期,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公开发声表示:“中国新一代企业软件在全球已具有竞争力,企业软件的国产化替代已成为潮流,并且势不可挡!

%title插图%num

图源:罐头图库

有行业人士表示,这次王文京的演讲无疑为国产企业软件行业发展打下了一剂强心针。

事实上,从2018年贸易战至今,国产软件在政策推动与市场倒逼的双重作用下,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局部领跑”的跨越式发展。王文京的这一观点不仅回应了当下的行业焦虑,更成为外界解读国产软件替代进程的重要观察切口。

王文京的底气何在?作为行业龙头,用友从早期锚定自主研发,到持续投入超百亿打造用友BIP突破核心技术,再到联合海量生态伙伴协同发力构建产业生态,始终聚焦国产企业软件的核心能力建设

这份长期主义的坚守清晰展现了国产企业软件在制裁压力下构建自主生态、完成从“替代”到“引领”质变的全过程。更印证了:真正的行业引领者,从来都是在顺境中积淀,在逆境中突围,始终做难而正确的事。

01

中国为什么需要自己的企业软件?

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发展,是一部在国际巨头夹缝中追赶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SAP、Oracle凭借成熟ERP系统垄断国内大型企业市场,国产软件仅能提供简单财务核算工具,技术差距显著。

21世纪后,随着企业数字化需求觉醒,用友、金蝶等厂商推出本土ERP产品,逐步占领中小企业市场,但大型企业核心系统仍被欧美软件主导。2018年贸易摩擦升级,外部技术封锁倒逼“软件自主可控”提上日程,国产软件迎来发展拐点。

此次美国“关键软件”管制,进一步凸显自主重要性。国泰海通证券研报指出,短期部分企业或受工具链中断影响,但国产软件在技术、政策、市场与生态上的积累已具备替代能力,制裁将加速国产化进程。

用友成立于1988年,作为见证国产企业软件发展沉浮三十余年的“老兵”,王文京在演讲中精准指出了推动国产软件替代的四大核心因素

一是企业推进数智化转型,需要对原有软件系统升级换代;

二是信创推动,中国的央企及地方国企、被列入实体清单的民企都有信创替代需求;

三是企业使用欧美企业软件成本太高,包括产品成本和服务成本;

四是欧美厂商要求客户转为公有云模式,部分大型企业不能接受。

这四大因素的背后,是政策、市场、技术的多重支撑。

%title插图%num

图源:罐头图库

政策层面,近年来持续释放明确信号。根据”十四五”规划,2025年行政办公及电子政务系统需完成100%国产化替代;国资委79号文要求2027年央企信息化系统实现100%信创替代。

市场层面,随着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成熟,欧美软件“水土不服”的问题逐渐凸显——例如部分国际ERP系统无法适配国内复杂的税务政策与供应链模式,而国产软件能快速响应本地化需求,像用友BIP可实时更新国内财税法规,帮助企业规避合规风险。

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替代更是数智主权的争夺。中国推进国产软件替代并非简单的“换产品”,而是构建涵盖“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完整自主生态,从根本上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王文京演讲背后释放出的核心逻辑是:国产企业软件已进入“价值驱动替代”的新阶段,能够实现替换,本质是满足了欧美软件未能覆盖的价值需求——不仅是“能用”,更是“好用、安全、低成本”。

经过多年积累,国产企业软件的替代成果已从“个案突破”转向“规模化落地”。以用友为例,其大型企业相关业务收入占比常年保持在60%以上,形成了难以超越的竞争优势。目前用友已成为国内升级替换国际厂商企业应用系统最多的软件提供商,像招商局集团、中国西电集团、中国人寿集团、中国物流集团、比亚迪、万达商业等,都选择用友BIP。这些企业对系统安全性和业务适配性要求极高,而用友BIP凭借全流程数智化能力,成功替代了SAP、Oracle等国际老牌厂商,成为国产化替代的主力军。

%title插图%num

图源:罐头图库

02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长期投入抢占国产化替代主动权

王文京强调,国产企业软件替换欧美软件需三大核心能力产品能力、生态能力、替换工程能力。行业人士表示,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国产企业软件是否能分别解决“能不能替”“能不能用得好”“能不能换得成”的问题。

在三大核心能力的建设上,用友始终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用长期投入换来了国产化替代主动权。

从产品能力来看,国际厂商凭借数十年积累,在软件架构、功能完整性上曾长期领先,但国产软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弯道超车”。

用友从2017年开始布局用友BIP,历时多年迭代至现在的用友BIP 5,累计投入超百亿元研发资金。期间,不仅完成“数智平台+十大领域场景服务”的架构搭建,还推出YonGPT企业服务垂类大模型,形成从“数据层-模型矩阵层-平台层-应用层”的完整AI能力体系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26年,将有50%的中国500强数据团队使用AIAgent来实现数据准备和分析。据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公司Gartner预测,到2027年,将有80%的中国企业将使用多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策略来实现多样化的模型功能,满足企业要求并获得成本效益。

2025年3月发布的“用友BIP企业AI”,将企业里的流程、数据、AI智能应用紧密结合、连成一体。随着该产品的发布,也引来了一批行业领先企业的青睐,比如双良集团与用友合作再度升级。

国泰海通证券研报指出,新一代国产企业软件如用友BIP,采用“AI×数据×流程”原生一体化设计,整合了ERP、CRM、PLM等全场景应用,覆盖范围相当于信息化时期的“ERP+HR+CRM+SRM+PLM+EAM+PMS+OA+BI”,且所有应用间实现原生打通,这一架构优势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对比之下,部分欧美软件仍存在“模块拼凑”问题,数据孤岛现象严重,难以满足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协同需求。也正是这种研发定力,让用友BIP具备与国际厂商同台竞技的实力。

生态能力则决定了软件的“生命力”。国际厂商如SAP、Oracle拥有成熟的生态体系,但国产软件通过开放合作快速补位。用友牵头搭建的国产化升级替代产业生态体系在不断壮大,目前拥有ISV合作伙伴超3800家、专业及增值服务伙伴超1000家、院校及培训伙伴超过5900家,注册开发者超过117万,生态规模还在不断增长,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便捷化、规模化的数智化服务。

%title插图%num

图源:罐头图库

替换工程能力则是“最后一公里”的保障。目前很多企业担心“替换过程中业务中断”“数据迁移丢失”,而国产软件厂商已形成成熟的替换方法论。

截至2025年,用友已累计获得410+份适配证书、完成540+个适配项,替换经验覆盖20+行业大类、80+细分行业,成为国产替代的“标杆模板”。

03

从替代到引领

国产企业软件的全球新步伐

国产化替代的终极目标,并非“闭门造车”,而是构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自主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全球市场的布局,正如王文京在演讲中指出的,全球企业软件市场规模巨大,是中国企业软件厂商及服务商今后的战略增长空间。中国厂商及服务商除了要把中国市场业务继续做深、做强,还必须大力度进军海外市场。

因此,中国厂商及服务商的核心路径清晰:既要持续做深、做强中国本土市场,筑牢根基;更需加大力度进军海外市场,实现能力的全球化验证与拓展。

作为中国企业软件领域的代表性企业,用友自2003年开启全球化征程,20余年已实现从“服务中企出海”到“产品本地落地”的跨越。

目前,用友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备交付经验,已累计销售和交付1500多家海外大型及中型企业客户,其中60%为当地客户、40%为中企出海客户,是海外业务及团队基础最好的中国企业软件厂商。

面对仍在扩容的全球市场,中国厂商如何进一步突破?王文京给出了合作共赢的思路: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软件厂商需要与海外本地生态伙伴合作,并与中国专业服务商携手出海,走向全球,共同服务客户,就像SAP、Oracle与IBM、埃森哲、四大咨询公司的合作。

%title插图%num

图源:罐头图库

目前,用友已携手多家中国专业服务商共同完成一批海外项目,以“用友提供软件产品+中国专业服务商交付”的模式,共同服务海外客户,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用友海外业务拓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这种协同模式将进一步复制,助力其与中国专业服务商共同抢占更大市场份额,实现双向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布局并未让用友放松本土市场的深耕,反而形成了“本土巩固优势、海外拓展增量”的双向发力格局。在国内市场,用友针对性采用“原厂商+专业伙伴”的交付模式,既发挥自身产品核心优势,又借助本土伙伴的区域资源与服务能力,持续夯实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为全球化提供稳定的后方支撑。

战略层面,今年用友确立了“全球前3的企业软件与智能服务提供商”的目标,围绕“客户成功、生态共荣、全球市场、AI至上、产品第一、交付革新”六大方向推进。这种清晰的战略规划,让用友在国产化替代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保持方向感,避免短期利益诱惑,坚持长期主义。

国产软件的崛起非朝夕之功,而是技术深耕、生态共建、标准重塑的长期主义胜利。在全球科技竞争重构产业规则的当下,以用友为代表的中国软件企业,用数十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追随者”到“规则参与者”的身份转变,这场跨越数十年的产业突围,终会在长期主义的坚守中,完成从“破局”到“引领”的终极跨越,书写出国产化替代的时代答卷。

你对国产软件未来的发展还有哪些看法?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