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清砚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事实证明,基层一些工作的节奏原本不必着急忙慌,前提是上级部门不加压提速、小题大做。
一
日前据公开通报,一市住建局在制定实施方案过程中,20多天内先后3次征求意见,要求相关单位1—2个工作日内反馈修改意见,有时周五发出要求周六反馈。区住建局更是“与时间赛跑”,多次临近下午下班时间征求意见,要求当天或次日反馈。然而实施方案并非紧急要务,相关单位3月底征求完意见,直至6月15日才印发实施方案。
这种“火急火燎征求意见,不紧不慢落地执行”的工作节奏,背后造成的却是许多基层干部的心酸和无奈。原本计划的周六日程,都被反馈意见的要求而打乱部署。更无奈的是,许多部门承担的任务可能只有一句话,却依然要签字盖章写明无意见严格反馈,于是有人发出疑问:这班加的到底冤不冤?
二
上级“着急”、基层“忙慌”的现状早已不是个例。早在6月,一县工信局由于上午10点发通知,下午3点要数据而被公开通报。要知道,调研论证、核实数据、请示汇报、撰写材料都需要时间,真想要把工作做扎实,一晚或是半天的功夫大概率不够。
当然,强调基层工作不必着急忙慌,并非否定“急活”的存在。面对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等突发事件,面对群众急需解决的民生难题,基层必须闻令而动、快速响应,这种“急”是责任所在、民心所系。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必要的“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而形式主义的“急”以完成流程为目的。
前者是“使命担当”,后者是“无效内耗”。一旦“无效内耗”成为工作日常,势必会让基层干部陷入看似满头大汗、实则原地踏步的“跑步机式忙碌”,从而导致人、事、理“三输”的局面。
于工作而言,仓促赶工必然导致调研不深、谋划不周,政策研究或工作推进容易急功近利、脱离实际;于干部而言,长期超负荷运转容易催生“疲态”,有的陷入“事务主义”泥沼,只顾应付琐事而丧失思考能力,有的滋生“小油条”心态,以“多做多错、少做少错”消极避责。
于群众而言,基层干部被文山会海、材料报表环环相扣挤占时间,必然会导致深入一线工作的精力被严重挤压,本该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被拖延,政府公信力随之受损。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忙乱还会催生“材料政绩”,让工作重心从“办实事”转向“造材料”,形成“重痕迹轻实绩”的不良导向。
三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有些上级部门工作理念不正、工作方式不当。一方面存在“赶工”心理,对工作本身并不重视,以走完流程、留痕备查为工作目标,而非真正追求工作实效,或是简单当工作反馈及时等同于工作推进扎实。
另一方面缺乏“共情”心态。简单将基层当做部门的“科室”来对待,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号施令,忽视了基层干部“日理万机”的繁忙状态。
再一方面存在“容错”需求。许多上级部门为了保证工作节奏流畅,往往会在任务时限上“严于待人,宽于律己”,比如市直部门要求县直部门五天报送材料,县直部门为了留出充分的汇报和材料整理时间,不至于加班加点,可能会要求下级单位进一步压缩填报时间至三天,最终让基层承受“小马拉大车”的重压。
四
要想破解基层无序忙乱的困局,需要从根源上精准施策。既要以制度刚性遏制形式主义,严格规范文件下发、结果反馈的频次和时限,杜绝层层加码;也要提升担当精神,破除“唯上不唯实”等错误观念,在为基层指定任务之前,提前厘清权责边界、任务要求,让工作任务精准下达,避免基层干部在无效工作上浪费时间;更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摒弃“走过场式忙碌”,把精力聚焦到抓落实、惠民生上。
与此同时,基层干部也不能将任务期限延长视为工作不重要不紧急,而轻视敷衍。必须拿出高标准、实举措去开展工作,才能在相互理解、协同配合中实现减负与干事的双赢。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联系群众的“最前沿”。相信当那些不必要的匆忙被剔除,当形式主义的空转被遏制,基层干部能够切实改变着急忙慌的工作状态,真正轻装上阵履职尽责、干事创业、造福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