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医IPO:会是下一个国新健康?

%title插图%num

作者| 黄绎达

编辑|张帆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2025年9月29日,微医控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登陆港股主板市场。

微医的前身是挂号网,主营业务连接患者、医师、医院等角色,为患者提供分诊导诊、预约挂号、医疗支付等服务。之后,随着业务升级,挂号网更名为微医,并在同年成立了国内首家互联网医院。

微医曾于2021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其上市进程此后长期搁置。经过数年发展,如今微医的业务模式与2021年首次递表时已经截然不同,以医保控费为核心内容的相关业务成为了公司收入的支柱。

那么,微医当下核心业务的商业模式是如何运作的?资本市场能否给予微医更高的估值溢价呢?

%title插图%num

核心业务跨地区难“复制”

在微医当前的业务结构中,健共体框架下提供的健康管理会员服务是核心业务,截至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占比约78%。医保局先以会员签约人数为基础制定年度预算,从而确定业务总量,微医作为健共体的核心运营方,主要任务是为这部分医保基金控费并实现结余,最终按约定比例获取结余分成,构成该业务的收入来源。

%title插图%num

图:微医近年来的业务结构;资料来源:微医招股书,36氪

具体到业务开展层面,微医健康管理会员服务业务的主要内容,是在运营层面通过AI赋能健共体内医疗机构的诊疗全流程,如检查预约、提供诊断建议、健康档案管理、处方执行、线上复诊等。在实际运营中,微医该业务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借助AI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根据患者健康状况,进一步实现个性化诊疗;

2.优化诊疗流程特别是识别、警示不合理的医疗行为,提升诊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title插图%num

图:微医AI应用优化诊疗流程;资料来源:微医招股书,36氪

微医健康管理会员服务业务的核心价值,是通过优化诊疗流程,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节约医保开支,主要体现在医保基金盈余率的提升上(盈余率=医保盈余/医保收入*100%)。

招股书数据显示,微医全病种健康管理盈余率在2024年录得3.3%,到2025年上半年提升至6.1%。与此同时,基于盈余分成的运作模式,该业务亦能起到改善健共体内医疗机构财务状况的作用。

从覆盖区域来看,截至今年上半年,微医的健康管理会员服务主要在天津市区开展。未来,该业务实现收入增长的核心逻辑:一方面是通过复制 “天津模式” 扩大地理覆盖范围,进而实现收入增长;另一方面,是通过提升产品能力,扩展新的应用场景来创造新需求。

关于扩大核心业务的地理覆盖范围,从理论上看,微医的健康管理会员服务已实现标准化运营,业务层面具备较强可复制性。但我国医保主导的支付环境与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体系,决定了扩大地理覆盖的核心考验,其实是微医在陌生地区的公共关系拓展能力,这也使得该业务在跨地区复制方面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影响到对公司投资价值的判定。

%title插图%num

图:微医全病种健康管理服务业务流程与现金流向;资料来源:微医招股书,36氪

微医的C端会员体系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主要分为间接和直接两方面。间接方面,区域内医保预算的年度总规模,由单个会员的年度预算和会员人数共同决定,会员体系的扩大,对公司的业绩增长将形成助力。直接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给会员提供增值服务带来的相关收入,这部分收入目前对公司业绩增长的帮助相对有限。

作为微医第二大细分业务的云药房业务,是在不改变购药流程的情况下,微医云药房模式整合药品供应链,通过集中采购降低药品采购价,向患者出售药品来获得收入,支付方还是以医保基金为主,结合部分患者自费,均以医保药品目录价格支付。由此可见,云药房业务赚取的利润主要为供应链收益。

%title插图%num

微利运行、利润亏损

财务方面,微医在2024年和2025上半年分别实现收入54.96亿元和30.8亿元,对应的同比增速则分别高达195%和69%,表明公司业务在现有区域范围内正在快速渗透。从业务结构来看,收入占比第一的健康管理会员服务在近两年来保持强劲增长, 2025年上半年的收入同比高达131%。

在盈利能力方面,核心业务健康管理会员服务的利润率并不高。根据招股书数据,2024年和2025上半年,该业务的利润率分别为1.9%和0.7%。与此同时,公司第二大细分业务之云药房的毛利率也不高,2024年和2025上半年对应的毛利率分别为3.8%和3.3%。

不使用AI的线上线下医疗服务业务的同期毛利率相对较高,但该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的收入占比不到8%,而且业务规模在报告期内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因此,尽管线上线下医疗服务业务的盈利能力尚可,但受近两年收入缩水的影响,仍对公司整体业绩构成拖累。

总的来看,公司整体的毛利率逐年下滑,近两年来已经到了低个位数,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录得3.55%。在公司微利运行的同时,期间费用的支出并不少,特别是销售及营销开支和一般及行政开支的支出较多,导致公司的经营利润在报告期内出现亏损。

净利润方面,即便在剔除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后,主要受经营利润长期亏损的影响,公司净利润亦处于亏损状态。

%title插图%num

获取高估值溢价存在阻力

从商业模式来看,微医的核心业务,包括健康管理会员服务和云药房,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药物福利管理企业(PBM)颇为类似。PBM在美国处方药支付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既能影响到药品的定价,也能影响到医保和商保的支付安排,由此引导患者和医师选择相应的药品。

美国处方药支付体系中,主要支付方是商业保险、Medicare Part D等,支付弹性较大,所以美国PBM企业可以获得相对丰厚的利润。个股方面,美国前三大PBM分属Cigna、CVS、UnitedHealth旗下,凭借PBM业务带来的好业绩,助力Cigna、CVS、UnitedHealth均成为长期的大牛股。

%title插图%num

图:Cigna长期股价走势;资料来源:wind,36氪

因此,有部分投资者认为,微医的业务模式与美国 PBM 企业存在相似性,其在上市后极有可能复刻美国 PBM 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优异表现。

再看微医,核心业务的开展是在国内以医保基金为主的支付环境中,控费又是医保基金的核心议题,由此导致微医核心业务的收入弹性相对有限。所以,目前微医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偏弱,而且核心业务跨地区“复制”又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在业绩端缺乏强有力的支撑,这是与美国PBM的本质区别,从而影响到资本市场对其的估值。

从业务模式来看,微医与国新健康有着较高的可比性,二者均是以医保控费为核心业务。从基本面来看,国新健康在2023年后收入增长乏力,今年前三季度收入负增长,同时净利润则是长期亏损。国新健康作为央企,医保控费相关业务已覆盖10多个省市,但业务本身的盈利能力不强,市场也很难给予其高估值,因此公司股价长期处于历史低位。借鉴国新健康以央企身份开展医保控费业务的实际表现,微医在上市后或面临与国新健康类似的估值承压困境。

IPO的时间点对估值的影响也颇大,微医第一次递表的 2021 年,由于疫情的缘故,互联网医疗赛道备受资本追捧,板块内个股股价表现强劲,估值也随之纷纷站上历史峰值。但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各家平台都在深挖自身集团的禀赋,由此明确了差异化定位,加之当前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更趋成熟,叠加医药板块此前长达3年的调整,对互联网医疗的估值逻辑也回归理性。

因此,参考当前互联网医疗板块在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微医选择在此时上市,预计很难拿到比肩当年的估值水平。

关于AI对公司估值的影响,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大都已开发了自研医疗大模型,并将其深度融入核心业务,为业务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微医亦是如此。但医疗大模型与通用大模型所不同的是,其应用通常渗透在诊疗、健康管理等具体的服务环节中,而且系统相对封闭,投资者对其价值判断存在不小的难度,故而资本市场对医疗AI的相关企业相对谨慎,这一逻辑在目前同样适用于AI属性突出的微医。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看法 。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