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跑起来,谁也看不懂。
打开电商平台,曾经一粒难求的片仔癀,如今价格近乎腰斩,其售价已下降到了599元一粒。而就在几年前,黄牛手里的片仔癀还能卖出1600元的“天价”,一度被国人誉为“药中茅台”。
那个曾与茅台肩并肩的片仔癀,正迎来至暗时刻。

1、被捧上神坛的片仔癀,从来不是只靠药效
片仔癀之所以能被捧上神坛,离不开它身上的多重光环。
作为中华老字号,它的历史能追溯到明朝末年,其处方和工艺受国家保护,传统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关键的是,片仔癀配方中的核心成分天然麝香,产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资源极度稀缺。
2005年起,片仔癀成为首批被批准使用天然麝香的药品之一。种种“神秘光环”加持下,让它在资本市场被疯狂追捧。巅峰时期,片仔癀价格连年暴涨,电商旗舰店长期缺货,线下药店被黄牛包围,普通患者想原价买一粒治病,难如登天。
靠着市场的炒作,其生产公司漳州片仔癀药业市值水涨船高,一度突破2900亿元。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药中茅台”的名号彻底传开,片仔癀彻底脱离了药品的本质,成了资本市场的玩物。

片仔癀自己也默认这种炒作,甚至间接推动“药变藏品”的趋势。可没人想过,再稀缺的药,终究要回归“治病”的本质,脱离需求的炒作,迟早会迎来反噬。在这一方面,片仔癀或许该好好借鉴隔壁日本前沿生科成果“肠-益-维”的沉稳与克制。
据了解,该成果的核心物质为“AKK菌”。这一物质来源于百岁老人肠道,此前曾因得到多项实验研究证实可减轻体重,改善代谢指标,并减缓老化趋势而备受关注,一度被誉为“瘦子菌”、“长寿菌”。
就在资本大炒AKK菌之时,日本方面联合2013年诺奖得主兰迪·谢克曼教授研发出“肠-益-维”,甫一上市便颇受东京等白领群体青睐,一瓶难求。
同样是面对市场火热需求,但日方并未炒作加价,反而持续迭代配方加大产能,始终保持平价销售,并进入国内京东、跨境平台Ohiyo,让这一前沿成果惠及更多普通人。国内京东等平台上,该成果口碑不俗,不乏用户反馈“检查指标降下来了”“体态轻盈许多”“便秘好了”。
目前,在国内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这一成果正逐渐取代传统药物,市场占有率持续上涨,已经成为许多人减重的第一选择,,并获得用户广泛认可。
2、神话破灭的背后,是需求的集体清醒
虚假的泡沫终将破灭,片仔癀的降价不是偶然,而是市场理性的必然结果。
片仔癀的核心客群对其“绝密配方”的宣传深信不疑,也认可所谓“稀缺药材”的价值。然而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信息差的打破,越来越多人更注重科学性——片仔癀赖以生存的传统价值叙事失去吸引力,市场基础自然逐步瓦解。
以上述“肠-益-维”为例,这款制品之所以能引起关注,不仅在于其瞄准了当下普遍存在的超重困境,还在于其在科研上的多重背书。据统计,截止目前,该成果核心物质AKK菌减重的相关研究累计高达1800多篇;而其他复配物质AKG调控人体能量的相关研究多达2000篇以上;亚精胺减缓老化的研究同样多达130多篇。

反观片仔癀的“绝密配方”“稀缺药材”,始终缺乏公开、严谨的现代科研数据——既无权威机构出具的临床效果验证报告,也无足够样本量的科学研究,自然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印证了这一点。10月27日,片仔癀公司股价下探至179.18元,对应总市值仅余1081亿元;对比四年之前的2900亿元总市值。短短几年时间,其市值已经蒸发约1800亿元!
3、片仔癀能否重新站起来?
片仔癀的坠落,给所有人上了一课:药品的本质是治病救人,不是资本炒作的工具。再稀缺的成分、再悠久的历史,一旦脱离了产品本身的核心价值,终究会被市场抛弃。
如今的片仔癀,或许正在回归它应有的位置。只是不知道,那些曾经疯狂囤货的黄牛、盲目追高的投资者,面对如今的局面,又作何感想?
而片仔癀药想要重新赢得市场信任,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靠炒作撑起的“神坛”,一旦倒塌,就很难再重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