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武纪前CTO的“最后一搏”能赢吗?
作者 | 虞灏
编辑丨于婞
来源 | 野马财经
中国“AI芯片第一股” 寒武纪(688256.SH)正卷入一场备受关注的劳动争议诉讼。
根据公司10月31日晚间发布的公告,原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梁军以“劳动争议”为由起诉寒武纪,索赔股权激励损失高达42.87亿元。
这一数字创下了中国上市公司劳动争议索赔金额的新纪录。
目前,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已对该案立案受理,但尚未开庭审理。这场诉讼的核心争议点在于,梁军间接持有的寒武纪股票是否应按照《持股计划》约定被回购,还是按其主张的根据股票市场价值计算股权激励损失。
面对这起突如其来的天价诉讼,寒武纪的反应迅速而强硬。公司在公告中称,已聘请律师团队对梁军的诉讼请求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将“积极应诉、答辩,全力应对离职高管对公司的不当诉求”。同时,寒武纪也强调该案件对公司“日常研发及经营不存在影响”,且预计对公司“本期利润没有影响”。
尽管如此,资本市场还是做出了直接反应。公告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截至11月3日收盘,寒武纪的股价跌2.07%,报收于1346.6元/股,总市值5678亿元。

01
劳动纠纷“罗生门”
一场持续三年的股权战争
这笔惊天索赔的构成极为特殊,根据起诉状,梁军的诉讼请求主要有三项,一是确认其与寒武纪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2年2月10日期间存在劳动关系;二是最核心的,要求寒武纪赔偿其股权激励损失42.87亿元;三是要求寒武纪承担诉讼费用。
寒武纪最近52周最高价曾达到了1595.88元,即便按照最新1346.6元的收盘价计算,这1152.32万股的当前市值约为155亿元。梁军为何舍弃了百亿的当前总价,转而索赔一个基于“过去最高价”计算出的42.87亿元?
答案隐藏在梁军的诉讼理由中,梁军称,其股票在2024年1月2日解禁后,他曾提出减持申请,但“寒武纪不配合减持”。这表明,42.87亿元并非这批股权的当前总值,而是一项基于特定时间点(即梁军声称的“寒武纪不配合减持”时)的特定损失索赔。
要看清当下的42.87亿索赔案,必须回溯到梁军入职的时候。
2017年7月,寒武纪向梁军发出《入职意向书》,双方约定年薪、股权授予等内容。同时,双方还签订了《持股计划》,该计划约定了梁军的持股权益,这笔权益具体对应北京艾溪科技中心(有限合伙)和天津玄算九号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两个员工持股平台,梁军在上述平台的实缴出资额约5.26万元。
2022年2月,梁军向寒武纪提出离职,其离职时间处于《持股计划》中约定的“持股权益不得被处分的期间”。因此,这也触发了《持股计划》中明确约定的回购条件,其在员工持股平台的出资额及对应持股权益,应按照约定转让给指定的股权激励相关主体。
而这份约定标记的回购价格,按照《持股计划》等文件约定,即是梁军当初约5.26万元的实缴出资额,再加上年化5%的利息。
一边是当时已价值数十亿、如今价值约155亿的股权;另一边是5万余元的回购价。双方的矛盾彻底爆发。

图源:罐头图库
面对即将被“按成本价”清零的巨额股权,梁军试图从民事合同角度,推翻这份《持股计划》的有效性。根据寒武纪的公告披露,梁军此前曾就持股权益相关事项提起两起案件。他的核心诉求是请求确认持股平台的《合伙协议》中的仲裁条款不成立,另外认为《合伙协议》显失公平,要求撤销该协议。
然而,梁军的这两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寒武纪在公告中称,法院和仲裁机构在审理后认定,梁军承认相关文件上的签名为其本人,其请求“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因此均驳回了梁军的诉求,且相关裁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在梁军拒绝配合办理回购手续后,寒武纪在2023年也发起了诉讼。
寒武纪的股权激励相关主体(即持股平台)正式起诉梁军,请求法院判令梁军配合完成回购所涉及的工商变更登记。此案的核心,是寒武纪要求法院强制执行《持股计划》,迫使梁军以约5.26万元的价格,交还1152.32万股股权。
目前,这起对梁军至关重要的“回购案件”已开庭审理,正在等待法院的最终判决。至此,梁军在民事合同领域已经败诉,而寒武纪发起的“回购案件”判决在即,一旦判决寒武纪胜诉,梁军将彻底失去所有股权。
2025年10月的这起42.87亿诉讼,可以视为梁军的“最后一搏”。
这起42.87亿的诉讼,是梁军在民事合同战线彻底失败后,开辟的“全新战线”。他试图完全绕开他已经输掉的《持股计划》和《合伙协议》,转而将整个纠纷定性为“劳动争议”,试图在劳动法的框架下寻求新的机会。
这一法律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被认定为“劳动争议”,案件将适用《劳动合同法》,该法对劳动者报酬的保护力度远大于民事合同关系。如果被认定为“民事合同”,则法院将主要依据双方签署的《持股计划》和《合伙协议》(即梁军此前已败诉的领域)来裁决。
对此,国浩律师(北京)事务所的郑升豪律师在分析相关案例时曾表示,股权激励在法律上与公众理解的“工资”概念不完全一样。郑升豪指出,两者存在关键区别,“虚拟股权”(如增值权、分红权)通常被视为劳动报酬,属于劳动争议范畴;而“实股”(如股权、限制性股票)则被视为股权争议,法律上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不受劳动法约束。
梁军所持有的是通过持股平台间接持有的“实股”,这在法律实践中被划归为“民事合同”关系的可能性更大。
对梁军不利的是,寒武纪公告中提到,在此前梁军败诉的案件中,已生效的仲裁裁决认定,无论《入职意向书》如何解释,梁军后续签署《持股计划》时,已了解内容并同意相关条件,应受后续文件约束。
这意味着,梁军试图在“劳动争议”案中重新激活《入职意向书》的效力,而这一点很可能在此前的民事裁决中已被否决。
02
“麒麟”架构师离职单干
出生于1976年的梁军,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历,在2017年加入寒武纪之前,他已在华为供职17年。
在华为任职期间,梁军从工程师一路晋升至高级技术专家,并曾担任华为海思“麒麟”SoC芯片的总架构师。2017年,梁军加盟尚处创业期的寒武纪,出任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负责AI芯片的整体技术和产品研发。
在寒武纪的近五年时间里,梁军被视为寒武纪的“技术心脏”。他主导了公司多款核心产品的研发,包括寒武纪首款7nm AI芯片“思元290”,以及后续的“思元370”和“思元590”。他还被认为在推动2017年寒武纪与华为在手机终端芯片业务上的IP授权合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任职期间,梁军参与研究了138项发明专利。

图源:罐头图库
然而,2022年3月,寒武纪发布公告,宣布核心技术人员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通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据“南方+”报道,有寒武纪相关人士曾透露,分歧主要集中在公司未来发展上,寒武纪希望“聚焦产品广泛落地,抓住窗口期”,而梁军则希望“在技术和研究上投入更多”。
梁军的离去在当时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剧烈震动,消息传出当日,寒武纪股价大跌,市值蒸发近60亿元人民币。
更重要的是,梁军并未就此“隐退”,在离开寒武纪后,他另起炉灶,创办了上海昉擎科技有限公司。
这家初创公司迅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在2025年7月宣布完成了总额达“数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其领投方包括小米战略投资部、蔚来资本以及上海临港科创投等。
03
“股王”刚盈利
索赔金额超前三季度利润2倍
这场激烈的法律诉讼,恰恰发生在寒武纪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讽刺的是,正是这份辉煌,将双方争夺的股权价值推高到了约155亿元的天价。
在成立多年、持续投入巨额研发导致常年亏损之后,寒武纪在2025年迎来了业绩的“逃逸速度”。得益于AIGC浪潮带来的算力需求激增,以及据称获得了来自字节跳动等大客户的重大订单,寒武纪的财务数据发生了质变。
根据寒武纪近日公布的2025年三季度财报,其第三季度 营收17.27亿元,同比增长1332.52%,归母净利润5.67亿元,同比扭亏为盈。而前三季度已实现营收46.07亿元,同比增长2386.38%,净利润16.05亿元。
在强劲业绩的推动下,寒武纪的股价一路飙升。自2020年以64.39元/股的发行价登陆科创板以来,其股价在2025年11月3日已高达1346.6元/股。今年8月以来,其股价甚至多次超过贵州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

图源:罐头图库
但实际上,多年以来,寒武纪一直亏损,直到2024年第四季度才刚扭亏。梁军42.87亿元的索赔额,是寒武纪2025年前三季度全部净利润的2.67倍。如果寒武纪在“回购案件”中败诉,并不得不在梁军的“劳动争议”案中支付赔偿,这将直接吞噬公司数年的利润总和。
寒武纪败诉的最坏情况是导致无法收回股权,这批价值155亿的股权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潜在负债,其价值是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的近10倍,是前三季度总营收的3.4倍。
这起42.87亿的天价索赔案,既是寒武纪巨大成功的副产品,也是对其公司治理与契约精神的严峻考验。
对于梁军而言,在民事合同的战场上两度败诉、面临股权被强制回购的前景下,他选择了一条极具争议的“劳动争议”路径,试图“最后一博”。对于寒武纪而言,在公司终于实现盈利、全力冲刺AIGC算力市场的关键时刻,这起诉讼无疑是一场高成本的干扰。公司必须投入大量的法律资源和管理精力,来应对这位昔日的技术功臣,而此时它本应聚焦于应对英伟达的全球竞争和国内同行的追赶。在这场关乎数百亿财富的战争中,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的赢家。
你怎么看寒武纪被前高管索赔?评论区聊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