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能率先突破技术瓶颈、证明商业价值,谁就能在这场太空竞赛中赢得下一张入场券。
来源丨商界重庆(ID:shangjiecq)
作者丨蒲雄英
编辑丨徐 徐
图片丨全景网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那天,“重庆两江之星”号点火升空,舒畅在社交媒体里这样写下。
2018年5月17日,西北某航天发射基地的戈壁滩上,一枚印有“重庆两江之星”字样的火箭在轰鸣声中刺破苍穹。这枚全长9米、重7.2吨的OS-X0火箭,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一个关键转折点的到来,它不仅是中国首枚由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商用亚轨道火箭,更意味着这片曾由“国家队”主导的天空,首次迎来了具有颠覆能力的新势力。
带领团队实现从0到1突破的,是一位名叫舒畅的85后创业者。他创立的零壹空间不仅是国内最早探索商业航天的民营企业之一,更瞄准了庞大的微小卫星发射市场。在他身上,你能看到技术与商业的双重基因,也能看到一代人敢于向高处仰望、向难处攻坚的勇气。
造火箭的中国“马斯克”
舒畅的航天梦,从来不是突发的热血。从小对宇宙的好奇与向往,像一粒种子,早在心底扎根。2004年,他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飞行器设计,本科阶段那些关于飞行器的课程与实验,让他第一次感到,“造一样能飞的东西”并非遥不可及。而随后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攻读应用经济学硕士的经历,则为这份技术理想插上了商业翅膀。
毕业后,舒畅先后任职于航天产业基金投资部与联想控股,那几年,他既摸清了资本的语言,也看透了中国航天产业链中的短板与机遇。他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人,也不再是纯粹的金融者,而是在两者的交叉点上,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定位——一个既懂火箭,也懂投资的“跨界操盘手”。
2014年,大洋彼岸SpaceX在国际舞台上高歌猛进,如同一剂强心针,证明了民营力量在航天领域大有可为;同年,国家政策也释放出明确信号:明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卫星研制、发射和应用领域。舒畅意识到一个新的机会窗口正在开启。
于是,在政策红利与技术标杆的双重激励下,已升任联想控股副总裁的他在2015年递交了辞职报告。
彼时,汹涌的质疑从四面八方涌来。在整个中国航天界乃至他的母校北航,这种由个人造火箭的想法都被许多人视作天方夜谭。在他们看来,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政策的重重限制、资金的巨大缺口、技术的巍峨壁垒,这“灵魂三问”如同一堵无形的高墙,横亘在每一个试图叩响天穹之门的个体面前。
但舒畅看到的是在哪怕只有5%的可能中,藏着未来中国商业航天的巨大市场。这一年,零壹空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舒畅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做中国的“SpaceX”,专注微小卫星的专属发射服务。
然而,创业之路道阻且长,尤其是在航天这样高壁垒、重资本的领域。在屡屡碰壁之后,转机出现在舒畅的师兄马超身上。
身为北航运载工具与运用工程专业博士,马超当时已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担任总体研究室副主任,是国家航天体系中备受瞩目的青年骨干。他最初也曾婉拒舒畅的邀约,直到外界“中国根本不可能造出民营火箭”的声浪愈发刺耳,反而点燃了他心中那份不甘蛰伏的斗志。正是这种近乎固执的反骨,推动他加入舒畅,共同奔赴那看似不可能的征程——非要把那枚火箭,亲手送上苍穹。
团队就这样一点点搭建起来,从最初10多人的团队到后来的100多人,大多数都是和舒畅一样的85后。这群年轻人信的不是“不可能”,而是“试试看才知道”。
资金是另一重考验。火箭研发耗资巨大,没有持续的“弹药”补给,梦想只能是空中楼阁。在看似疯狂的航天梦背后,舒畅展现出理性的另一面。他充分发挥自身经济与投资背景的优势,制定了一套与研发里程碑精密挂钩的阶段性融资策略。
他将宏大的火箭梦拆解为发动机试车、控制系统验证、全箭总装等清晰可控的技术节点,摒弃“一次性巨额投入”的粗放模式,转而采用“小步快跑、成果说话”的融资节奏。
这套严谨务实的融资蓝图,成功将天马行空的火箭梦“翻译”成资本市场理解并信赖的商业语言。零壹很快获得来自哈工创投、春晓资本、联想之星等机构联合注资的超千万元天使轮投资,为最初的研发解了燃眉之急。
这一模式持续得到验证。随着OS-X系列火箭发动机于2017年12月成功试车等关键节点的达成,公司在2018年接连完成近2亿元A+轮及近3亿元B轮融资,构建起研发与资本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2017年5月,零壹空间与重庆两江航空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商业火箭项目正式落户两江新区。
然而,核心挑战之一,仍在技术本身,尤其是火箭的“心脏”发动机。为快速实现突破,团队与国内一所高校达成合作,历时8个月研发出第一款固体火箭发动机终于试飞成功。零壹空间成为国内首家掌握该技术的民营企业。
即便如此,外界的质疑声仍不绝于耳。“几个年轻人加上一点投资,就想造火箭?”
好在所有的坚持与汗水,在2018年5月17日得到了回响。在西北某地的试验场,OS-X“重庆两江之星”火箭成功发射,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飞行,更是一次创新技术的集中验证。同年9月7日,零壹空间的第二枚OS-X型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
自此,零壹从“小公司造火箭”跃入“航天公司”行列。此后,零壹空间的技术版图持续扩张。2021年5月,玄鹊G2系列第二代便携式地面站研制成功,全面实现国产替代;其自主命名的“五大神兽”产品体系,“灵龙”运载火箭、“望舒”保障装备、“玄鹊”无线通信、“玄珠”制导控制、“鸿鸣”固体发动机陆续成型,初步形成了涵盖火箭关键分系统的技术布局。截至同年7月,公司已累计开展4次火箭发射,其中3次发射成功。
30分钟“拎箱就发”
根据企查查数据,2014年国务院首次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后,相关企业注册量从当年的1022家增至2023年的16889家,增长超过16倍。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企业在2018年后崛起,推动行业竞争加剧。零壹空间在保持商业发射业务的同时,通过获取“军工四证”打通防务装备赛道,形成商业航天与防务装备的双轮驱动模式,避免直接竞争大型卫星市场。
因为舒畅发现,传统大型火箭的发射计划周期长、成本高,对于许多商业小卫星公司而言,等待一个合适的“拼车”机会常常意味着错过市场窗口。如果能将发射价格降下来,发射频率提上去,简化发射流程,仅微小卫星的发射市场就可能是千亿级规模。因此零壹空间要做的,就是为这些小卫星提供一种“定制班车”服务,解决其发射时间不固定、费用高昂的核心痛点。

(按下“一键起竖”键,内部隐藏的火箭逐渐显露真容)
在这一战略转向的指引下,快速响应成为了零壹空间最鲜明的标签。为实现这一承诺,团队在发射方式上进行了系列创新,从初期的简易发射架,演进到极具便利性的集装箱式发射平台。从外表看,这个发射平台与普通集装箱无异,但内里却集成了火箭总装、测试、运输、发射环节,可实现“30分钟拎箱就发”的智能快速响应。
这种精准的赛道卡位,让零壹迅速打开市场,服务客户已涵盖航天军工企业客户150余家,配套军品型号100多项。
为了在商业化落地上拥有更强的“把控力”,零壹空间以重庆和北京为双总部,分别承担智能制造与技术研究的核心职能;同时,在西安也设有技术研发实体。这一架构让零壹在向客户交付“整套航天系统服务”能力上具备一定优势。
企查查显示,零壹空间已拥有800多项专利技术(其中不乏在无线通讯、智能控制、测控系统等领域的专利)。这些专利不仅能够用于自身火箭系统,还具有对卫星、无人机、科研试验平台等下游领域的技术溢出潜力。
而重庆智能制造基地的落地,则成为了其全产业链布局的关键落子。舒畅看中的,是重庆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作为国家军民融合重点区域的潜力,以及当地政府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决心。特别是重庆两江航投集团的直接出资支持,为企业在初期的重资产投入提供了宝贵的助力,形成了“资本+产业”的深度绑定。
截至2024年11月底,两江新区已集聚空天信息领域企业190余家,构建了从上游材料、中游火箭与核心部件制造,到下游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雏形。此外,两江新区已发布产业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27年培育多家“专精特新”企业,集聚500家空天信息产业市场主体,并力争形成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集群。
这对于身处其中的零壹空间来说,这无疑是一股强劲的东风。对于商业航天这样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来说,初期的技术领先固然重要,但长期的、系统性的生态支持更为关键。
征途上的荆棘与星辰大海
只不过在航天航空领域,失败总是如影随形。2019年3月27日,零壹空间OS-M运载火箭在升空后失稳,这枚全长近19米、自研率超90%的中国民营火箭,最终因这一微小部件的失灵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这样的事故并非孤例。
2025年8月,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后出现飞行异常,而此前,该型号5次发射中有4次成功;2024年,星际荣耀在冲刺IPO期间,连续两次火箭发射失败。这说明即使是已经多次验证的火箭型号,也难保万无一失。
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的产业轮廓却在一次次试错中逐渐清晰。目前国内除“国家队”外,有七家持有“运载火箭总体技术科研生产许可”这一关键牌照的民营企业,构成了行业的核心竞争主体。
在这一竞争格局中,各家公司正凭借自身优势寻找定位。
综合来看,零壹空间在快响火箭及地面装备的集成创新方面展现出自身特色,并通过专利布局和产业链协同探索差异化路径。然而,在整个民营商业航天发射赛道中,它正面临着一场围绕入轨能力、发射成本与频率、以及最终商业模式能否跑通的激烈竞赛。
航天产业素有“吞金兽”之称,其资金消耗速度远超普通产业。对民营火箭公司而言,融资能力几乎与技术能力同等重要。截至2021年4月,零壹空间虽已完成多轮融资,累计金额突破10亿元,但在动辄需要数十亿投入的航天领域,这笔资金仍显捉襟见肘。
2021年,零壹空间与券商签署辅导协议,计划以科创板第二套标准推进上市进程。按照该标准,企业需满足预计市值不低于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亿元、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比例不低于15%等条件。然而,这一进程并未如期推进。直到2023年4月,公司才完成了第二轮C+融资,继续在私募市场中寻求资金支持。
转机出现在2024年。证监会正式发布《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明确允许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政策催化下,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的估值逻辑从“技术验证” 转向“商业化潜力”。例如,蓝箭航天2024年净亏损超10亿元,但凭借朱雀二号商业化订单和朱雀三号技术突破,估值仍逆势增长90亿元至200亿元。该公司已于2025年7月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拟通过第五套标准融资。
此外,卫星物联网载荷供应商屹信航天和中科院孵化的火箭企业中科宇航于 2025年8月相继启动上市辅导,均计划通过科创板第五套标准融资。
纵观全局,中国民营火箭公司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
一方面,政策门槛的降低为行业注入了强心剂。证监会对未盈利企业的开放态度,意味着资本市场的退出通道被打通,这将极大提振一级市场投资者的信心,缓解民营航天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困境。
另一方面,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资本市场的大门虽然敞开,但投资人将用更严格的眼光审视企业的技术成熟度、商业模式可行性和盈利前景。对于尚未实现入轨的零壹空间而言,如何在获得资本支持后尽快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证明自身的商业价值,将是其能否在这轮政策红利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展望未来,中国商业航天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
那些能够率先实现常态化发射、不断降低发射成本,并建立起稳定营收模式的企业,将在新一轮资本浪潮中获得青睐。而随着更多企业进入上市筹备阶段,行业或将迎来一轮深度洗牌,市场资源将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刻,零壹空间及其同行们面临的,不仅是一场技术攻坚战,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融资竞赛。谁能率先突破技术瓶颈、证明商业价值,谁就能在这场太空竞赛中赢得下一张入场券。
这条路没有捷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起飞、坠落、再起飞。
合作咨询电话

来源:商界重庆(ID:shangjiecq)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原创平台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