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全球发展不确定性形成对比的,是从未动摇的中国承诺——“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图片来源: 新华社
“开放贸易是实现全球共同繁荣的关键引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创造的经济奇迹正是最佳例证……进博会的举办,更体现了中国建立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系的决心。”11月5日,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弗里·萨克斯教授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放贸易与安全发展”分论坛上掷地有声。
当世界经济的航船驶入一片充满不确定性的迷雾水域,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的寒流试图割裂彼此的航道,上海连续第八年发出“东方之邀”,以其不变的承诺和升级的格局,给出了中国的回应。
这场盛会已然超越了一场展会的范畴,它是在世界经济的波动周期中,以中国的确定性应对全球发展不确定性的一座灯塔。从2018年首届的探索,到2025年第八届的规模空前,“一”与“八”之间,是持续攀升的数据与不断扩容的“朋友圈”,更是中国“与天下同利”理念的坚定实践。正如李强总理所指出的,越是世界经济放缓、国际纷争加剧,越要坚持平等互利合作、拥抱自由贸易。进博会“八年不断档”的坚持,本身就是对这一理念最有力的注脚。与全球发展不确定性形成对比的,是从未动摇的中国承诺——“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这扇越开越大的门,首先带来的是“普惠包容”的机遇。
进博会的舞台,从来不是跨国巨头的独角戏,而是一曲由大、中、小企业共同谱写的协奏曲。这里既有连续八届参展的美国嘉吉、德国贺利氏、法国施耐德电气、英国阿斯利康、韩国三星、新西兰佳沛……见证着从“展品变商品”的飞跃;也有来自西非小国赞比亚的睦朋得野生蜂蜜公司,从第一届进博会售空的100多瓶蜂蜜到近三年蜂蜜单品类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德国药企成吨采购的盛况,用公司中国负责人星贤的话说,“进博会像一台发动机”,让最不发达国家的部落蜂农也能在全球价值链上分一杯羹。
进博会连续八年为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免费展位,让“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贯穿始终。今年,非洲产品专区的企业数量激增80%,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参展企业数量增长23.1%。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经济全球化不应是强者的游戏,而应是让边缘化的不发达国家也能共享发展机遇的人间正道。
这扇越开越大的门,推动的是从“市场准入”到“价值共生”的深度融合。
观察本届进博会,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从早期侧重“硬商品”引进,到如今聚焦“软要素”的深度耦合。欧姆龙的智能工厂、三星的“AI Home”人工智能家庭解决方案等硬核科技依然是焦点,但更深远的故事,发生在技术与市场的双向奔赴之中。蔡司首款国产高端手术显微镜便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案例,其中国研发贡献率超过70%,由中德团队历时三年共同打造,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中国智造”的跨越。蔡司医疗外科事业部负责人李磊自豪地表示:“这标志着蔡司已加入到国家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潮流当中。”这背后,是中国从单纯的“销售终端”向“价值源头”的深刻蜕变。外资企业不再是寻求准入的“客人”,而是深度嵌入中国产业肌理、实现价值共生的“家人”。
这扇越开越大的门,催生的是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的崭新范式。
进博会不仅是“买全球”的窗口,更是“融全球”的枢纽。泰国正大集团,作为中国第0001号外企,借助进博会的桥梁,不仅将全球优质食品引入中国,更以其零售网络助力上海的豆浆飘香泰国市场。与此同时,叮咚买菜的百人买手团穿梭于各国展台,将澳洲的乳品、新西兰的牛肉、东南亚的小众鲜果直接带给中国消费者;盒马则与西班牙品牌合作,定向开发适合中式烹饪的橄榄油。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买卖故事,而是一个中国市场与全球创新元素无缝耦合,共同抵御风险、共享收益的“命运共同体”式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共享发展的机制做实、把合作共赢的方式做活。”进博会,这场一年一度的东方之约,正是这一愿景最生动的实践。它以开放的诚意、包容的胸怀和共赢的智慧,为迷雾中的世界经济航船,点亮了一盏通往共同繁荣的航灯,指引着我们共赴那片更加广阔的蔚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