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最近去没去过中关村鼎好。对,就是刘强东发迹的那个“电脑城”。
今年2月,鼎好后面加了个“DH3”,摇身一变成了海淀科创生态的集中地之一,吸引不少时下火热的科技公司入驻,这个曾经无比喧闹又沉寂下去的地方获得新生。更新的鼎好DH3环境不赖,投中网在二层的全球路演中心办了好几次沙龙,反响都挺好。最近这次的主题是“创新药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感受到在航天领域已经落后于苏联,美国开始对科技政策进行全面调整,也促成了NASA的成立。站在美国的视角,“斯普特尼克时刻”被用来描述一种“被超越,感受到威胁,并立誓绝地反击”的状态。对当时的苏联来说,“斯普特尼克时刻”则意味着超越。
2024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金额达519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进入2025年后,大额BD更是频现,仅上半年交易金额就超过了去年全年。资本市场也终于有了反应。对美国来说,当下就是创新药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不然美国投资人也不会推动特朗普政府限制中国创新药。
此一时彼一时。美国当年综合实力领先苏联太多,再加上眼一闭心一横,反超苏联不难。但终归,美国不再是当年的美国,中国也不是那时的苏联,拿创新药来说,中国走的可不是“大力出奇迹”的路子,而是在原料药、研发外包乃至很多创新药管线,近乎全方位将美国“拿捏”得死死的。
信心普遍很足,疑问倒也不是没有,比如未来BD交易持续性到底如何?为什么同样消沉了好几年,相比于因为利好不断而火热的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明显有种不对称的冷清?创新药创业公司情况有变得更好吗?再比如,虽然绝对金额一直在飙升,但平均下来看,中国出海BD交易的首付款仍然不高,走“性价比”路线也有争议,很多资产到底算不算“贱卖”?另外,就算是二级市场,大额BD也无法刺激创新药表现了,这是为什么?最近引发不少讨论的NewCo又是怎么回事?
总之,关于中国创新药的成绩和疑问,还是得坐下来当面聊聊。
本次沙龙由投中信息联合中关村科学城公司、中关村创业大街共同主办,由投中网编辑张楠、刘燕秋主持。参与嘉宾来自中关村科学城公司、合肥生命健康公司、国信创新股权、丹麓资本、涌铧投资、本草资本、天创资本、创新工场、华泰紫金、高榕创投、比邻星创投等投资机构,以及茵诺医药、康迈迪森、荣瑞医药、拓领博泰、臻知医学、迪普深合、丹擎医药、演生潮、海湃泰克、安达生物等创新药企业。
与MNC谈BD的底气
中国创新药出海BD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023年,百利天恒与百时美施的交易应该算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当然是大,总交易金额达到84亿美元,而百利天恒以仿制药起家,All in创新药后拿到了好成绩,也给中国药企打了个样儿。
2023年,中企创新药出海BD交易金额84亿美元,到了2024年,跃升至519亿美元,同比增长65%。而仅2025年上半年,根据中邮证券研报,License-out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好消息不断,但问题也来了:这波BD热是偶然爆发,还是能一直火下去?沙龙嘉宾从产业、投资端给出了各自的判断,分歧有,但核心绕着“底层逻辑”和“可持续性”两个词展开。
沙龙当天上午,海淀 “医药与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 刚完成揭牌,将助力区内乃至市内优质企业提升注册审批效率,加速进入上市阶段。
座谈会开场,中关村科学城公司杜劭君在开场发言中介绍,公司正着力构建覆盖母基金投资、空间支持、政策配套及临床审批通道于一体的产业服务生态体系。他特别提到,于本次活动当日揭牌运营的“北京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海淀)”,将显著提升企业注册审批效率。
杜劭君强调,近年来,通过空间释放、平台搭建与政策倾斜,海淀区已成功培育出巢生、百放等一批高质量孵化平台。他认为,当前创新药BD交易的活跃态势是产业长期积淀的必然成果,展现了从科研源头到临床转化的生态效能,虽未来或有波动,但持续向好的大趋势已然确立。
这话得到了高榕创投董事总经理乐贝林的印证,高榕的案例很有些说服力,“六年前我们天使轮投的普方生物,去年18.5亿美元被并购;高榕投资的华深智药,今年上半年拿到了赛诺菲1.25亿美元预付款,还有维泰瑞隆跟诺华的合作也快落地了。这些不是突然成的,是早期投进去后,企业一点点把研发做扎实了才有的结果。”
丹麓资本管理合伙人许谦更直接,他以十年前的临床质量做对比,“2015年‘7.22临床自查’,80%的项目自己撤了,连知名大三甲医院都被查出问题。现在呢?百利天恒、恒瑞这些企业的产品管线被BMS、GSK这样的MNC抢着买,这说明中国创新药的研发质量、能力和效率,得到MNC的认可,已经有国际竞争力了。”
还有个绕不开的点是“中国优势”。安达生物COO陈海敏做的是个性化肿瘤治疗疫苗,他们在中美都拿到临床批件、在中美国推进一期,由于有非常显著得IIT结果,预计能快速推进到II期,最深的感受是“中国速度和成本优势太明显了。”
“我们首推适应症是胰腺癌,随访数据5年的总生存率66.7%,这个结果在‘癌王’身上很能打。现在计划2028年国内上市,比国外同类项目进度快不少,成本也低,这就是我们能跟MNC谈BD的底气。”
整场沙龙看下来,大部分嘉宾对后续创新药的BD较为乐观,除了上述投资人给出的较为微观的理由,也有嘉宾从宏观角度发掘出不少底层逻辑。
第一,“专利悬崖”和“降息”会持续利好。创新工场前沿基金总经理任博冰提到一个关键背景:“未来几年美国要降息,加上很多大药企面临专利悬崖,他们需要更多好管线补充,中国biotech正好能提供。以前很多deal流向国内上市公司,现在慢慢会到创业公司,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BD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必经之路,但与美国相比,中国BD交易首付款仍低5-6倍,市场中也有另一种声音,中国创新药BD还是在走“性价比”的路子。对此,天创资本董事总经理涂帆认为,“国内只有百济具备在海外做临床试验和商业推广的能力,更不用说处于初创期的biotech。卖给MNC其实是获得‘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他们出资金、出销售网络,我们的药能在海外市场商业化,让全球患者受益,这不是贱卖,是双赢。”
合肥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雨龙则补充,“现在很多企业,好管线自己留着,次一点的卖出去,这种持续BD能力,比药能不能上市更重要,更可以为行业和政府建立信心。”
第三,二级市场的回暖会反哺BD。青岛国信创新合伙人孙帆观察到,今年港股生物医药板块涨了百分之七八十,虽然一级市场还没完全热起来,但“估值修复的信号已经很明显”,“我们最近看的项目,估值比半年前普遍涨了20%左右,二级的钱慢慢会溢到一级,企业有钱做研发,BD的储备项目就会更多。”
不过,乐观归乐观,问题也不是没有。比如AI制药在应用上,准确性还有待提升。孙帆认为,药企不愿意给真实核心数据,所以历史上美国同行AI制药公司推进到二期临床数据都不太好,未来AI制药企业如何和药企形成良性循环,有待进一步论证和业内共同探讨推进。
作为一名在创新药行业从业30多年,曾经是投资人,现在是创业者的老兵,荣瑞医药创始人周国庆指出,中美创新药都存在“靶点扎堆问题”,从九十年代做很多人做小分子,到后来的抗体,再到现在的双抗,“哪里有钱朝哪里冲,这是天性,避免盲目跟风,坚信自己的靶点和技术方向,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而非成为 接盘侠”。
另外周国庆也根据自己30多年的从业经验,建议创业者,造血功能不足,甚至在死亡线附近挣扎时,再好的管线该卖也要卖掉。现在情况有所改善,好的管线要自己留好,他相信未来中国会崛起创新药的multinational company,“说不定就是在座的哪一家”。
创新药的火还不够旺
创新药是个烧钱的行业,这点没人会否认,之所出海BD备受关注,真正的落点其实还是“钱”。前文提到,二级市场创新药公司估值较半年前上涨了约20%,还是得分两头看,涨估值是好事,但相比二级创新药行业的整体涨幅,20%的幅度实在有些不够看,更何况,最近二级市场创新药经历过半年的上涨,短期又有些萎靡,一些大额的BD利好反而出现了“高开低走”的走势。
另外,这股热流是否有效传导到一级市场上,依然有待观察,尤其是从公司端的体感来看,创新药把“火”或许还烧得不够旺。
海湃泰克联合创始人、COO汪晓明回忆,公司刚成立时,创新药行业“凭PPT就能融资”,当下虽然以港股为代表的创新药二级市场热度回升,很多股票走出了翻倍行情,但一级市场尚未感受到这波热度,研发又极度缺乏资金,因此,很多公司不得不割爱,去BD一些核心管线。
海湃泰克2019年成立,聚焦 GPCR 靶点领域,拥有三条管线,其中进展最快的一条,已于今年8月获 FDA 临床批件,国内批件预计 10 月取得。汪晓明透露,未来半个月至一个月内,将达成一项BD交易。
演生潮CEO王毅峰在分享中透露,一位关系不错的投资人大哥曾对他直言,做投资有‘三不投’——科学家创业不投,科学家学生当CEO不投、做创新药不投。虽然有点无奈,但王毅峰也坦言,“我们公司全中,只能硬着头皮往理想中的企业靠。”
演生潮2022年由清华成果转化成立,聚焦获得性免疫相关的自免及慢性炎症疾病,王毅峰直言公司成立三年来,踩过不少创新药的“坑”,他总结了多位现场创业公司创始团队的困惑,想要BD,MNC要临床数据,临床数据又要钱,市场仍未真正回暖,有些死循环,“怎么融钱?怎么支撑管线?管线做好怎么BD?是直接BD还是自己把它往下推?”
坦诚的发言引来不少创业者共鸣,比如拓领博泰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经理高萌大方承认,自己也是属于“三不投”的公司,不过她观察到,目前还在投创新药的机构,特点是更聚焦、专注了。拓领博泰2020年落地北京,是清华的成果转化项目,主打自免领域小分子口服创新药,与协和医院的临床目前已经推进至临床二期。
高萌认为,“可以积极引进产业端的核心团队,拓领博泰大部分核心成员都来自产业界,这样能少走弯路”。除此之外,针对创新药创业公司的融资与BD难题,她建议可以多参与国际会议及发表权威论文来提升国际影响力,抓住目前海外市场BD的好时机,同时辅以适当的管线搭配策略,降低整体经营的风险。
康迈迪森创始人万小波坦言,自己学院派的背景,需要面对早期融资的挑战。为突破资金瓶颈,公司于2023年底从“自研管线”战略性转向“CXO服务 + 联合开发”的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通过CXO业务实现自我造血,保障运营现金流;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开发早期靶点,保留未来的价值增长空间。
万小波也期待投资人给出这个模式新的估值体系,这一平台型模式虽估值天花板或许不及传统Biotech,但其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性更优,率先解决了“融资难”与“持续研发”的行业核心矛盾,为长远收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所谓“三不投”,投资人自然有自己的顾虑,本草资本董事总经理耿向楠就提醒,“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这些三不投,也投过类似的项目,但科学家创业确实有很多事情需要提前商量好。有的科学家创业比较乐观,一上来推四五个管线,结果只能是每个都推不动——临床太花钱了,子弹有限。所以一定要选择好方向并且集中,把一个管线推到下一个节点,这比五个管线卡在原地强。”
此前创新药估值常被吐槽“拍脑袋”,耿向楠提到,科创板刚开的时候,有投资人用DCF模型做的预测,动辄把销售峰值算到上百亿来支撑估值。到了眼下,BD交易成了最重要的“估值锚点”,这是好事,让估值回归行业逻辑,才能可持续的发展。
本草资本是医疗行业的专业基金,耿向楠认为“创新药有其固有风险,即便二期数据好,三期也可能失败,因此每个项目阶段有不同的估值锚点。如果一个项目的风险点在后期,前期估值就得打个比较重的折扣。”
一直以来,临床节点都是创新药估值的分水岭,但目前也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丹擎医药VP陈曦有切身体会,“1.0时代,有IND就能融到钱;现在不行了,投资人得看一期结果,还得跟同赛道比。我们刚进临床,卡在中间最难受——没结果的时候没人问,有了一期结果,又要被挑毛病。”
高萌也补充,“从我们接触投资人的经验来说,创新药项目从临床前到IND再到一期临床,风险释放不多、估值变化不大,因为真正的关键节点在二期临床有效性数据。所以建议企业临床前融资时多储备资金,能扛到二期出数据,风险才能真正释放,融资和估值才有保障。”
因此总的来看,当下一级市场创新药呈现出一些结构性的格局,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的传导,并没有预期的乐观。青岛国信创新此前在医疗方向是药械并重,未来会更多看创新药,孙帆提到,“港股已经热了,但一级市场回暖需要时间,可能半年到一年,不过至少估值底部已经到了,积极的信号在显现,未来会坚定投创新药。”
作为涌金集团旗下投资平台,涌铧投资算下来已经成立32年了,时间久意味着覆盖广,积累深厚,鲜为人知的是,涌铧投资是寒武纪的首轮投资人,医药方面,除了控股九芝堂、千金药业等上市公司外,还是凯利泰等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参股了泰格医药等公司。
涌铧投资管理合伙人陆先忠介绍,早期涌铧投资以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为主,近些年来在二级市场创新药大起大落的背景下,开始关注创新药公司,在美国、以色列等地都有布局,特别关注与AI结合的创新药项目,“AI在靶点的发现、标记、分子的合成设计,包括临床实验的优化方面意义都非常大”。
许谦则从资金端LP机构的变化提醒,不要指望一级能跟二级同步热,“以前美元市场化母基金多,现在80-90%出资方是引导基金和国资,他们有返投要求,决策更谨慎,钱进来会慢一些。”不过相对应的是,一位刚从美国归来的投资人曾与他交流,目前碰到的美国创新药项目和投资人“很悲观”,必问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中国公司也做怎么办。
“产业的发展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在创新药领域的优势才开始展现,产业发展的浪潮谁都拦不住”,许谦说。
NewCo在国内,行得通吗?
关于创新药,业内还有一个热词是“NewCo”,全称是New Company,意思是投资机构低价买入一些因为各种原因被搁置或忽视的管线,组建新公司进一步研发投入后再转手卖出。今年8月初,红杉中国主导,联合弘毅投资、元生创投、杏泽资本等多家机构作为买方,发起了国内机构第一笔NewCo交易。可以这么说,顶级机构下手抄底中国创新药资产了。
在此之前,NewCo的买方基本都是海外的基金。对此沙龙现场的嘉宾既有期待,也有疑虑。站在创新药公司的角度,这无疑可以获得不错的现金流,防止分散精力,以继续投入自己的主力管线,卖掉的管线也意味着重获新生。对投资机构来说,既然国内这几家头部机构“吃了第一只螃蟹”,那也就说后面且有的玩。
臻知医学CEO张恒辉最关注NewCo话题,他的痛点很直接,“CGT行业技术迭代快,但管线周期长,一家公司开一个管线,想加快进度,得花几千万,难度太大。如果几家机构联合,找互补的伙伴一起做,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是不是能快一点?”
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创新药一贯的高风险、高成本,作为投资人,任博冰显然是看好NewCo前景,“现在很多BD在临床前或IND阶段,但单个企业扛不住这个风险——临床前到一期要烧钱,一期到二期还有失败的可能。NewCo模式能把资金、技术、资源整合起来,比如A机构有钱,B企业有平台,C机构有BD资源,一起做能降低单个主体的风险。”
迪普深合CEO方诺舟用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NewCo“不够多”,“如果企业手上只有三四个管线,为了活下去,可能在PCC阶段就卖了;但如果通过NewCo模式多拿几个管线,就能有选择——好的往后推,次的早点卖。核心是‘牌够不够多’,NewCo能帮企业多攒几张牌。”
还有个现实的需求就是全球化了,许谦认为,“现在很多BD要跟海外MNC谈,但国内企业单独谈,话语权不够。如果通过NewCo把几个好管线打包,引进海外基金或MNC参与,能提高谈判筹码,也能更快打开海外市场。”
许谦认为,虽然NewCo是发展方向之一,但真操作下来,还是有不少问题要注意。首当其冲就是“团队能力”。 NewCo模式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资产数量,是团队管理能力,机构之间的分歧也集中在此,“能不能管理好新公司?管线推进能不能按计划进行?海外拓展会不会掉链子?创业者通常乐观,觉得自己都能搞定,但投资人会谨慎,因为一旦团队管理出问题,整个项目可能就倒掉了。”
此外,哪个阶段做NewCo也是个问题,是临床前,还是IND后?对此方诺舟认为,这取决于企业的资金和管线确定性,如果手上没钱,PCC阶段能卖掉就卖;如果有钱,能推到一期再做NewCo,“数据更扎实,估值也更高”。
张恒辉则补充“至少得有一点确定性”,“比如PCC有苗头了,或者有初步的体外数据,不然就是盲投,风险太大。”另外他还建议,合作伙伴必须要互补,最好能覆盖研发、资金、临床全链条,且必须提前划分主导者,以及后续的风险收益配比,避免事后纠纷。
许谦则给出了更为直接的判断——NewCo会越来越多,但相对BD交易,相当长时间内成不了行业主流,“每个案例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管线适合联合开发,有的不适合;有的团队能管好新公司,有的不能。只能个案先行,做几个成功案例出来,大家才有信心。”
国资主导下的一级市场,自然也少不了政府层面的建议,戴雨龙表示,地方政府愿意支持NewCo模式,“比如合肥有两百亿生物医药基金,如果NewCo项目落地合肥,我们能提供资金、临床资源支持。关键是项目要扎实,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返投要求也能灵活调整。”
从创新药BD到公司估值,再到NewCo,三个多小时的沙龙听下来,我认为所谓中国创新药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不是说中国已经超越了谁,而是我们的创新药已经正式凭借实力,真正站到了“全球竞争”的赛道上,这不是终点,而是比赛的正式起点,谁能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谁就能笑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