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把闪存链烧断了

%title插图%num

AI需求不断上涨,对于算力的需求仿佛永无止境,再加上稀土全球供应情况,引发了一个严重后果:AI上游产业链没跟上,“断”了。

美国闪存龙头企业之一闪迪于前天宣布,大幅调涨NAND(与非闪存)合约价格,涨幅高达50%。闪迪市场占有率约为13%,其涨价消息引发整个存储供应链震动。创见(Transcend)、宜鼎国际(Innodisk)与宇瞻科技(Apacer Technology)等模组厂决定暂停出货并重新评估报价。

其中,创见自11月7日起暂停报价交货,理由为“预期市场行情将继续向好”,言外之意即是“价格还可能进一步上涨”。

模组厂停摆后,最明显的直接后果就是AI服务器的制造生产会受到影响,服务器供应一旦跟不上,本来手里普遍压着订单的甲骨文、微软等AI巨头,无疑会受到当头一击。

但对中国NAND厂商来说,这未必不是一个机会。

A

闪迪涨价的原因很简单,市场需求量太大了。这家公司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闪迪营收同比增长22.6%,并预计下一季度收入将继续大幅超越市场预期。闪迪发言人更是在电话会议中透露,预计在2026年,数据中心将首次超越移动端成为NAND的最大需求来源。

这已经不是闪迪第一次涨价了,他们已在同年4月和9月分别执行了10%的全系产品普涨。而且涨价的也不只是闪迪一家,美光在闪迪9月涨价10%后,立马跟进涨了20%到30%左右。哪怕是三星这样产能很足的厂商,也涨了5%到10%。

这些模组厂是NAND原厂的下游厂商,他们从NAND厂那里采购裸芯片,然后将芯片制造成消费者和企业实际使用的存储产品——U盘、移动硬盘、存储卡、消费级/企业级SSD等。

一旦NAND厂商涨价,那么模组厂也得跟着一起涨。只不过闪迪一口猛涨了50%,这才迫使这些模组厂需要重新报价。这也侧面体现出行业目前有多么需要NAND。

据TrendForce预测,2026年AI服务器出货量将同比增长超过20%。单台AI服务器的存储容量远超传统服务器,其NAND用量可达传统服务器的3倍。

那么换句话说,NAND缺货的情况不仅不会好转,缺口反而还会继续扩大。

传统SATA SSD的顺序读取速度约550MB/s、机械硬盘顺序读取速度约150MB/s,但是对于AI服务器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NAND做的固态硬盘叫做NVMe SSD,单盘顺序读取速度可以达到数千MB/s,配合PCIe 4.0/5.0总线,才能基本满足像是H100那样训练用GPU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市场需要大量的NAND。

B

全球NAND闪存市场规模超过600亿美元,长期以来由美国、日本、韩国的少数几家厂商主导。几家巨头厂商合计总市场占有率约为90%。中国仅有长江存储这一家企业能在全球范围内排得上号,可截止至2025年第二季度,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长江存储市占率为9%。

不过对于长江存储来说,这是一个实现反超的绝佳窗口。

在产能方面,长江存储武汉生产基地当前月产能为10万片晶圆,2025年底将提升至15万片/月。根据公司规划,2028年总产能目标为30万片/月,届时全球NAND产能占比有望从当前的9%提升至15%,成为全球第四大NAND供应商。

2025年9月,长江存储三期(武汉)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高达207.2亿元,规划月产能10万片,计划于2026年投产。

最重要的是,长江存储还计划在2025年第三季度进军企业级固态硬盘市场。简单直接地瞄准AI服务器应用场景。其官方说法是,企业级SSD的毛利率比消费级产品高出30%至50%。

但进军企业级市场其实也要面对很多地考验。

在技术认证方面,企业级存储产品需要通过Intel、AMD等平台厂商的兼容性认证,以及微软、VMware等软件厂商的系统认证,认证周期通常需要6至12个月。也就是说,每一代NAND产品在完成封装测试后,至少要等半年,才能在市场上推广。

而且长江存储还需要面对一个验证过程,才能让客户企业大规模部署自家的产品。一般来说,这个过程也需要两年时间。

值得庆幸的是,长江存储在技术层面已经达标。根据长江存储PCIe 5.0企业级SSD的公开信息来看,采用自研的Xtacking 4.0架构。拥有3.84TB、7.68TB版本,以及新增的16TB和32TB大容量版本。并且可以支持每天4次全盘写入,对于有AI训练需求的企业来说,存储的耐久性是十分重要的。

C

不仅如此,这种国产替代的机会很可能会辐射到整个产业链。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就是封装测试,封装测试是连接芯片设计与最终产品的关键环节。

在该领域,国产替代方案有华天科技、通富微电、长电科技等企业。

2024年10月,华天科技宣布在南京投资100亿元建设第二期先进封装生产基地,该基地目前已投产的项目就能实现年封装40亿颗芯片的产能,2028年建设成第二期后,年封装量可以突破100亿颗。

长电科技本身也是长江存储封测服务的主力供应商,承接了其70%的晶圆级封装订单,其232层3D NAND芯片的BGA封装良率达到了99.2%,且旗下XDFOI高密度多维异构集成技术能适配长江存储企业级SSD的需求。

通富微电则在2024年启动了总投资35.2亿元的先进封装项目,聚焦高性能计算和存储芯片封装。长电科技的XDFOI Chiplet高密度多维异构集成系列工艺已实现稳定量产,可支持存储芯片与逻辑芯片的异构集成封装。

长电科技和华天科技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均突破20%,而通富微电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达到了299%。

在设备和材料领域,国产化进程同样也在加速。北方华创已成长为全球第六大半导体设备厂商,其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炉管和清洗设备已广泛应用于长江存储的生产线。中微公司的等离子体刻蚀机成功打破国际垄断,不仅进入长江存储供应链,还被台积电采用于5纳米制程产线。盛美上海的清洗设备、中科飞测的量测设备,也在长江存储的产线上实现规模化应用。

江丰电子的溅射靶材产品已在国内存储厂商批量应用,打破了日美企业在这一关键材料领域的垄断。安集科技的化学机械抛光液覆盖长江存储12英寸3D NAND产线,14纳米以下先进制程抛光液已实现突破。雅克科技成为国内少数具备NAND/DRAM全栈能力的材料商,前驱体产品直接供应长江存储。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国产设备和材料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整体国产化率仍然较低。根据行业数据,中国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率约为30%,光刻设备的国产化率仅为0至1%,量测设备为1至10%,涂胶显影设备为5至10%。

尽管2025年12英寸大硅片自给率预计能达到50%左右,但这仅针对主流制程产品,高端大硅片仍依赖进口;光刻胶领域仅部分企业实现28nm DUV光刻胶量产,高端光刻胶国产化率依旧极低;电子特气预计 2025 年国产化率仅25%,市场仍有86%的份额被海外巨头占据,三者整体国产化水平确实处于较低状态。

因此,当NAND市场得到突破后,材料和设备领域可能也会迎来一次较为明显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