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4年成立至今,苏泊尔已经走过了31个年头。
虽然才刚刚迈入“中年”,但眼下苏泊尔却已经出现了“中年危机”的迹象。
根据最新披露的三季报,今年前三季度苏泊尔实现营收169亿元,同比增长2.33%;实现净利润13.66亿元,增速为-4.66%,业绩“增收不增利”。

仅从前三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数据来看,苏泊尔已经出现明显的增长压力,但是这已经不是苏泊尔第一次业绩承压了。
拉长周期看,自2020年以来苏泊尔的增长明显放缓。营收增速方面,2020到2024年苏泊尔的营收增速分别为-6.33%、16.07%、-6.55%、5.62%和5.27%,和过去动辄20%+的营收增速相差甚远;净利润增速方面,2020到2024年的净利润增速也仅有-3.84%、5.29%、6.36%、5.42%和2.97%。
受业绩增长放缓的影响,近几年苏泊尔的股价走势也不太好。截至11月10日收盘,苏泊尔股价报收48.38元/股,总市值为387.7亿元,今年以来苏泊尔股价下跌了4.05%,同期上证指数的涨幅高达19.9%,而其所属的中小板指数涨幅更是超过了28%,对比来看,今年以来苏泊尔的股价走势明显弱于大盘。另外,和2020年创下的最高的75.79元/股相比,如今苏泊尔的股价仍下跌了36%,市值则缩水超过200亿元。
作为小家电巨头,为何苏泊尔会遭遇中年危机?其距离复苏又有多远?
背靠大树好乘凉
苏泊尔的前身只是一个位于浙江台州玉环的农机厂,主营业务则是为沈阳双喜压力锅厂生产相关配件。
后来,农机厂通过租用双喜压力锅厂的“双喜”品牌商标踏入炊具行业,凭借精细的商业运作,农机厂的“玉环双喜”压力锅产量甚至超过了母厂沈阳双喜。
眼看着“贴牌”工厂比自己卖得还要好, 沈阳双喜很快暂停了“双喜”品牌商标的授权。被逼上梁山的苏泊尔创始人苏增福,在1994年底正式注册成立了苏泊尔公司,开始以独立品牌生产炊具。公司成立后,苏泊尔针对老式压力锅频繁发生爆炸伤人事件的情况,推出了国内第一口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压力锅。
1995年,相关文件规定老式压力锅只能生产到7月份,12月31日后商场停止销售,这直接让包括沈阳双喜在内的许多压力锅厂家不得不停产,整个市场一时出现只有苏泊尔独家销售压力锅的局面,一个新的“锅王”由此冉冉升起。到1996年,苏泊尔压力锅销量突破400万只,占据全国近一半的份额;2004年,苏泊尔更是成功在中小板完成上市,成了国内炊具行业中第一家上市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A股上市只是开始。2006年8月,刚刚上市2年的苏泊尔发布公告称,将与全球最大的小型家用电器和炊具生产商之一的法国SEB集团签订了一揽子《战略投资框架协议》。根据相关协议,SEB集团将通过协议股权转让、定向增发和部分要约三种方式,最终持有苏泊尔52.7%至61%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这一次收购引发轩然大波,包括爱仕达、双喜等国内同行巨头几乎一致反对这项并购案,认为一旦收购成功,SEB会借助强大的资金实力形成垄断。
不过,最终这笔收购还是在2007年4月通过了审查。随着控股权成功转到了SEB手上,苏泊尔也由一家民营企业变成了外资主导的企业。
被SEB收购后,苏泊尔很快便感受到了何为“背靠大树好乘凉”,强大的控股股东为苏泊尔带来了多方面的竞争优势,比如资源协同方面,和SEB的强强联合,不仅能为苏泊尔每年带来稳定的出口订单,还提升了苏泊尔在生产、研发、品质控制、管理等诸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品牌与产品线拓展方面,除了原有品牌SUPOR品牌外,还引入了SEB集团旗下LAGOSTINA、KRUPS、WMF等高端品牌,从而完成了在厨房领域对中高端品牌的全覆盖。
从最直观的营收和净利润数据来看,在2006年还未被SEB正式收购之前,苏泊尔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1.05亿元和9998万;来到2024年,苏泊尔的营收已经增长至224.3亿元,净利润则增长至22.44亿元。对比来看,在被SEB收购后苏泊尔的营收翻了超过10倍,净利润则翻了超过20倍。
增长隐忧
不可否认,背靠着SEB这棵大树,这些年苏泊尔确实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不过,虽然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但大树底下往往只能生长出灌木,却生长不出乔木,对于苏泊尔来说也是如此。
实际上,SEB的庇护虽然为苏泊尔提供了稳定增长的环境,但由于缺乏独立性,苏泊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沦为代工厂的角色,尤其是在外销业务方面。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苏泊尔的海外业务收入达75.02亿元,而按销售模式划分,苏泊尔的出口代工模式收入为74.98亿元。换而言之,苏泊尔的外销业务几乎全部系于SEB的出口代工业务。由于是以代工业务为主,苏泊尔海外业务的毛利率始终低于内销的自有品牌销售业务。
具体数据方面,2022年至2024年,苏泊尔内销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28.32%、28.7%、27.69%,外销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18.48%、20.47%、18.62%。
除了外销业务逐渐沦为代工厂角色以外,由于对外资技术的长期依赖,苏泊尔陷入了“重营销、轻研发”的困境之中。资料显示,2019年至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32.06亿元、21.24亿元、19.10亿元、21.56亿元、22.9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6.15%、11.42%、8.85%、10.69%、10.79%。同期,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53亿元、4.42亿元、4.50亿元、4.16亿元、4.3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28%、2.38%、2.08%、2.06%、2.02%。
拉长周期来看,在过去的几年里,苏泊尔每年的研发费用均在4亿-5亿之间,研发费率从2.38%略微下降至2.09%,并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1.83%。
作为一家营收超过200亿元的小家电巨头,苏泊尔这样的研发投入自然不太够看。而研发投入的不足,对苏泊尔的高端化产生了直接影响,2024年苏泊尔在3000元以上高端炊具市占率仅为6%,同比下滑2个百分点;另外,研发投入的不足还让苏泊尔陷入了同质化竞争中,例如小米生态链的“米家电磁炉”售价仅199元,功能与苏泊尔300元价位产品相近,这直接导致后者在低端市场市占率出现了明显下滑。
整体而言,苏泊尔之所以能有如今的市场地位,SEB确实功不可没,不过随着体量不断膨胀,这种高度依赖外资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用。近年来,苏泊尔已经出现了增长停滞的情况,2020到2024年苏泊尔的营收增速分别为-6.33%、16.07%、-6.55%、5.62%和5.27%,和过去动辄20%+的营收增速相差甚远;而净利润增速也仅有-3.84%、5.29%、6.36%、5.42%和2.97%。
对于苏泊尔来说,想要走出“中年危机”,那就必须打破对于外资的路径依赖,但对于苏泊尔来说,难度并不算小。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