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发300亿后,投影仪一哥留不住联合创始人

%title插图%num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Chester

“市值蒸发超300亿”的中国投影仪一哥,正在缓慢回血。

最新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极米科技实现营收23.27亿元,同比微增1.99%,同时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7965万元,相比去年同期4033.08万元的亏损,极米科技正在爬出深坑。

或许是稳中向好的财务状况给了极米信心,9月底,极米科技递表港交所,“中国投影仪第一股”向港股IPO发起冲刺。

然而,好景不长。10月,极米又遭遇了今年第三次股东减持潮。今年前十个月,极米股东合计减持金额已近9亿元。

一边是营收缓慢回血,另一边却是股东陆续离场持续“放血”,用一道经典的“小学数学题”比喻极米今年的状况,再贴切不过:水池在不断放水的同时,还在努力注水,请问加满水需要多久?

这种鲜明的对比,也让极米的港股IPO之路,显得更加崎岖。

联合创始人清仓

早在今年一季报公布,极米科技就走出了2024年的亏损阴影,重新实现盈利。只是,账面上的好消息似乎没能留住股东们的信心——赚钱的第一反应,竟是“落袋为安”。

今年2月,极米员工持股平台“成都开心米花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以及公司监事会主席廖传,通过询价转让方式合计出售198万股,约占总股本2.83%,套现金额高达2.02亿元。

到了4月,公司联合创始人钟超与廖杨又先后出手,分别减持70万股与35万股,占比分别为1%和0.5%,减持价格为每股111.06元。

截至9月,极米科技的市值仅剩约76亿元,相比上市初期的高点,蒸发超过300亿元。

然而,“蒸发300亿”并未终结减持潮。10月10日,极米科技公告称,钟超、廖杨两人再次以“个人资金需求”为由,计划减持。此次钟超拟减持1.2%(当前持股2.4%),廖杨减持0.78%,减持完成后,廖杨彻底退出股东行列,也就是说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清仓了。

值得注意的是,极米的股价早在去年8月便跌至阶段性低点——50.71元。而到今年4月,两位创始人首次减持前,股价已回升至111.06元。也许正因如此,他们才选择在价格回暖后“体面离场”。

相比创始人还算体面的操作,大股东百度的态度则要狠辣很多。早在股份解禁的2022年3月3日当天,百度便宣布大幅减持。统计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百度网讯及其一致行动人百度毕威累计六次减持,套现金额高达9.15亿元。

而在百度连续减持的两年中,极米科技的业绩一路下滑:营收从42.22亿元降至34.05亿元,缩水19.35%;归母净利润更从5.01亿元跌至1.2亿元,缩水幅度高达76.04%。百度眼中的极米,似乎颇有“昔日小甜甜,今日牛夫人”的味道。

即便今年盈利状况有所好转,极米的财务隐忧仍未消散。应收账款、存货与短期借款的攀升,揭开了现金流紧张的现实。

自去年末至今年上半年,极米的应收账款从1.9亿元增加至2.7亿元,存货余额由9.3亿升至11.5亿元,短期借款更是从2.6亿暴增至6.1亿元。盈利的表象之下,是流动性的告急——或许这才是股东们争相减持的真正缘由。

更棘手的是,消费者似乎也不再买“投影仪一哥”的账了。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纷纷抱怨极米维修费用昂贵,售后态度差,降价快却没有保价等问题。

甚至不少用户直言遇上“刚出保修期就故障”的品控问题,让质疑“是不是销量不行,现在就想靠维修费赚钱?”

投影仪全面打响价格战

作为中国“投影仪第一股”,极米也有过高光时刻。

2021年3月3日,极米科技登陆科创板,发行价高达133.73元/股,是当时少有的“百元新股”。上市首日,股价一度飙至530.01元,涨幅高达296.33%,一举成为当年“最赚钱的新股”,并刷新了科创板单签最高盈利纪录。那一刻,极米的高光足以照亮整个投影行业。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自2018年起,极米科技已连续七年稳居中国投影市场销量第一;自2020年起,更连续五年蝉联国内营收与销量双冠军。即便在2024年亏损的情况下,按营收计算,极米仍以14.1%的份额稳坐中国市场头把交椅;放眼全球,其市场份额也达到5.6%,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爱普生。

然而,当“龙头”也开始增长乏力,这本身就暴露出行业的疲态。极米的营收下滑,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调整,更是整个投影行业内卷化的缩影。

2023年5月,米公关负责人与坚果投影CPO在微博上掀起了一场“技术论战”。坚果主张三色激光是行业未来,反驳极米称其为“伪技术”的言论;极米则回击称三色激光存在散斑、彩边问题,而自家的“激光+LED”混光方案才是更优解。

这场争论表面上看是路线之争,实则是同质化加剧的体现——在产品体验趋同、创新空间有限的背景下,厂商不得不争夺行业话语权。

竞争的烈度,很快反映到市场端。IDC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投影机市场出货量增长不足10%,但销售额却同比下降7.6%。换句话说,量涨价跌,厂商们拼到最后,拼的仍是价格。

今年以来,价格战愈演愈烈。洛图科技报告显示,高亮度、高分辨率、光学技术的渗透率持续提升,3LCD的4K LED产品价格甚至跌破3000元,入门级4K投影的价格战已全面打响。

价格的持续下探,也在重塑消费结构。2025年第三季度,500-999元价位段与499元以下的智能投影产品,已占据线上销量最高份额。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技术领先”,而是转向“性价比优先”。

极米也不得不随之下场“卷价格”。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极米三大产品线平均售价全线走低——长焦投影从3400元跌至2700元,短焦投影从1.54万元骤降至6600元,创新类产品从4500元降至3900元。极米坦言,售价下调正是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

与此同时,大屏电视也在参与竞争。近年来,电视的价格持续下探,设计更轻薄,功能更智能化;相比之下,投影仪不仅在亮度与清晰度上受限,还受环境光影响更大。对消费者而言,电视的性价比正在重新被定义。

极米面对的,不仅是同行的围剿,更是整个家庭娱乐生态格局的挤压。

越缺钱越要上市

竞争愈演愈烈,市场却在收缩。

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投影机市场出货量为689.3万台,同比下降3.1%;全球占比也从2023年的37.9%降至2024年的34.2%。进入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投影市场的销量继续下滑至277.8万台,同比减少3.9%。

国内市场的承压,迫使极米科技开始向海外寻找增量。

2022-2024年,极米科技的境外营收逐年上升,分别为7.9亿元、9.13亿元和10.86亿元,营收占比也从18.7%升至25.7%、再到31.9%。更具吸引力的是,2024年极米境外毛利率高达45.44%,远高于国内市场的23.88%。

然而,出海并非一条坦途。

在今年初的CES美国消费电子展上,除了极米科技,坚果、当贝、峰米、TCL等中国品牌也纷纷亮相。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制造的投影机在全球市场占比已达78%。换言之,极米的海外征途,依然要与“自己人”相互厮杀。

北美是极米的第二大市场,但中美贸易摩擦的阴影正为其业务蒙上不确定性。为了规避关税风险,极米不得不投入1400万美元,在越南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并于今年8月正式投产。

面对激烈的竞争与外部压力,极米寄望于“创新”突围。

去年1月,公司将车规投影业务升级为战略核心方向,并制定三年规划,成立专属车载事业部。截至今年上半年,极米的车规投影产品已落地赛力斯、江淮汽车、北汽集团等品牌车型。

不过,从用户反馈来看,车载投影更多被用作露营或长途出行的娱乐功能,并非高频使用场景,距离真正的“刚需”仍有距离。

另一条创新路径,是吸顶式投影仪:一款集投影、吸顶灯与音响于一体的产品。听上去颇具未来感,但从用户反馈看体验并不理想。有人吐槽:“做灯太小、做投影太近、音响又吵到楼上邻居”。卧室空间受限、屏幕尺寸偏小、音响位置尴尬,让消费者感觉“踩坑”。

因此,极米的创新产品仍然是小众的探索。招股书显示,2022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其创新产品业务收入分别为1.61亿元、1.91亿元、1.22亿元和1.16亿元,业务占比始终不足5%。距离“第二增长曲线”,仍有不小距离。

最新招股书披露,极米计划通过IPO融资约1亿美元,资金将主要用于海外渠道拓展、车载投影技术研发、工程级产品线升级及补充流动资金。无论是出海布局,还是技术突破,“营收回血”的极米,依然在为现金流奔忙。

然而,当股东纷纷落袋为安,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现金流仍旧紧张……极米科技的港股IPO,也许是最后一次高光,既要解燃眉之急,更要讲出新故事。

参考资料:

国际金融报《极米遇困,百度“撤退”》

DoNews《主业触顶、股东离场,极米科技赴港IPO》

定焦One《三五千的投影仪,卖不动了?》

第一财经《极米、坚果打起“口水仗”》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