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季报季,各家上市公司的发展无疑还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在这其中叮咚买菜的成绩单也出炉了,纵览整份成绩单可以说是相当不错,这份财报我们该怎么分析?连续盈利的叮咚买菜是怎么做到的?

一、GMV和营收均创新高的叮咚买菜
据上海证券报的报道,叮咚买菜于11月12日晚间发布了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整体而言,叮咚买菜在去年同期业绩快速增长的高基础上,该季度依然实现收入66.6亿元,GMV(商品交易总额)72.7亿元,在连续七个季度实现规模同比正增长的基础上,GMV和营收均创历史季度最高。
利润方面,该季度Non-GAAP(非通用会计准则)标准下实现净利润1亿元,净利润率1.5%;在GAAP(通用会计准则)标准下,净利润0.8亿元,净利润率1.2%。至此,公司已实现连续十二个季度Non-GAAP标准下的盈利,和连续七个季度GAAP标准下的盈利。

二、连续盈利的叮咚买菜是怎么做到的?
在生鲜电商赛道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叮咚买菜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三季度财报,这样的一份成绩单我们该怎么看呢?
首先,营收与GMV的同步新高,直接验证了叮咚买菜高质量增长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过去几年,生鲜电商行业普遍陷入“烧钱换规模”的困局,而叮咚买菜则果断摒弃了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逻辑,转而聚焦于供应链效率提升与商品结构优化的双向循环。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准的商品选品机制降低库存损耗,同时依托前置仓网络的高密度布局压缩履约成本,从而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实现单位经济效益的正向循环。如今,这一闭环已日趋稳健,标志着叮咚买菜彻底告别了早期依赖资本输血的粗放式增长阶段,正式迈入以运营效率为引擎的新时期。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盈利能力,更增强了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抗风险能力。

其次,连续长周期的盈利表现,反映出其“4G战略”体系已趋于成熟并全面发力。所谓“4G”,即好商品、好价格、好服务、好效率,这并非口号式的营销策略,而是一套贯穿采购、仓储、配送、客服全链条的标准化运营体系。尤其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叮咚买菜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了从源头直采到终端交付的全流程可视化管控,大幅压缩了中间环节的冗余成本。更重要的是,这种标准化并非僵化的流程复制,而是建立在对区域消费习惯深度理解基础上的柔性调整。这种标准化能力打破了生鲜行业“小散乱”的传统格局,让运营效率提升看得见、摸得着——从订单响应速度到库存周转率,从用户投诉率到复购率,各项运营指标的优化最终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证明了4G战略的产业适配性。正是这种“标准化+本地化”的双轮驱动,使得整体运营效率持续攀升,为长期盈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好商品战略占比的显著提升,商品力护城河已然成型。 在过去,生鲜电商平台往往依赖补贴和促销吸引用户,但这种模式难以形成真正的用户粘性。叮咚买菜则反其道而行之,将资源集中于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自有商品体系。财报显示,符合“好商品”标准的SKU占比已接近四成,贡献了近一半的GMV,且用户复购频次创历史新高。这说明消费者不再仅仅因为低价而来,而是基于对平台商品品质的信任而持续下单。这种由“商品力”驱动的用户忠诚度,远比流量红利更具可持续性。更关键的是,随着用户心智中“叮咚=好生鲜”的认知不断强化,平台逐渐摆脱了同质化竞争的泥潭,构建起难以被简单复制的长期竞争优势。

第四,江浙沪精耕模式验证成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可复制范式。前些年,叮咚买菜主动进行战略收缩,深耕江浙沪核心市场,当时这个策略引发了不少行业的不理解,如今,这个策略开始展现出其效能。江浙沪地区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对生鲜食品的需求旺盛。叮咚买菜选择深耕这一市场,通过高密度布局前置仓,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赢得了当地用户的认可。同时,叮咚买菜还在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新增前置仓数量,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这种精耕细作的模式,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还能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随着江浙沪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叮咚买菜有望在这一区域实现更大的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向全国其他地区复制推广成功经验,实现业务的进一步放量。
可以说,叮咚买菜的案例告诉我们当行业回归商业本质,只有那些聚焦核心价值、构建核心能力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